全球大學多賽道研發新冠疫苗

為什麼説資助疫苗研究很重要?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流行病什麼時候到來。

全球大學多賽道研發新冠疫苗

隨着新冠疫情的肆虐,為恢復全球正常運轉,台前,一批批醫護人員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幕後,一批批科研人員挑起研發疫苗重擔。根據過去經驗,人類研發疫苗速度最快記錄為4年(針對腮腺炎病毒)。

7款候選疫苗研發速度最快

自1796年人類接種第一支天花疫苗以來,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疫苗,能在18個月內準備就緒。通常情況下,疫苗從研發到上市至少要花8-20年。沒有疫苗,就意味着在流行病到來時,人們可能只好選擇物理隔斷的方式。哈佛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的4月1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就指出,如果沒有新冠特效藥或疫苗上市,美國需要長時間施行隔離措施,直到2022年。

目前,全球有超120個針對新冠肺炎的候選疫苗項目正在進行。從中國科學家首次向世界公佈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到7款候選疫苗進入臨牀試驗,僅僅用了2個多月時間。人類創造了抗擊傳染病的歷史新紀錄。然而,這幾款候選疫苗,還面臨着臨牀試驗的諸多風險和挑戰。

這些進入臨牀試驗階段的候選疫苗,就包括世衞組織列出的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與康希諾生物的腺病毒載體疫苗、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滅活疫苗、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滅活疫苗以及幾個海外相關疫苗,他們的研發進度最快。

上海市公共衞生臨牀中心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徐建青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這些疫苗各有特點,優缺點相輔相成”。

全球大學多賽道研發新冠疫苗

國際研發各有所長

在疫苗研發階段,記者注意到,在新冠疫苗創新路上取得不俗進展的,也包括全球不少大學。

英國牛津大學

4月23日宣佈其新冠疫苗已經進入人體試驗階段,共招募510名18歲至55歲的健康志願者進行測試。該大學稱,疫苗試驗有80%成功把握,最早將於9月份向公眾推出。據悉,英國政府將為牛津大學的項目提供2500萬美元的資金,同時,還為倫敦帝國學院疫苗項目追加2700萬美元。2月11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進行全球首次新冠病毒疫苗動物測試。該學院研究員Paul McKay表示,如果動物試驗進展順利,預計最早於今年6月開展人體臨牀試驗。

美國匹茲堡大學

4月初發布了匹茲堡冠狀病毒疫苗(PittCoVacc)。這是一款貼片式疫苗,只需把疫苗貼片像創可貼一樣貼在皮膚上,就可以產生足夠的抗體,對新冠病毒的抑制作用可長達1年。目前該款疫苗已在小鼠身上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在微針穿刺後,兩週內小鼠體內可產生大量抗體。目前,疫苗研發者正在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申請處於調查階段的新藥,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開始第一階段的人體臨牀試驗。

加拿大薩斯喀徹温大學

3月中旬宣佈其新冠疫苗研究有突破。而早在1月初,這所大學就獲得了加拿大公共衞生機構的許可開始研製新冠疫苗,目前已進入動物實驗環節。據悉,該研究最初投入了267萬加元的聯邦專項資金資助,直接獲得100萬加元資助。目前正在內部研究如何測試新疫苗,為患者進行疫苗接種,以及商討應對疫情的其他策略。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

2月份表示其研究團隊將使用其專利“分子鉗”DNA技術加速研發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該技術能夠增加病毒蛋白的穩定性,預計最短6個月便可以全球範圍內投放生產。目前,研究團隊已研製出第一支候選疫苗。研究團隊帶頭人之一保羅楊教授表示,隨後將利用老鼠進行正式的臨牀前實驗。如果臨牀前測試結果為陽性,可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進行人體測試。一切順利的話,希望疫苗可在12-18個月內投入使用。

從全球範圍看,目前正在研發中的新冠疫苗涵蓋了新、舊兩種技術路線,主要包含減毒疫苗、滅活疫苗、病毒載體疫苗等3種傳統的技術路線,以及重組亞單位疫苗、核酸疫苗這2種新興技術路線。

記者梳理發現,當全球知名大學競相研發的同時,國內不少大學也在着手研製新冠疫苗,力爭早日讓人類披上抵禦病毒的堅實“鎧甲”。例如,復旦大學上海市公共衞生臨牀中心徐建青團隊、清華大學張林琦團隊、天津大學黃金海團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均在本次新冠疫苗研發方面取得進展。

全球大學多賽道研發新冠疫苗
敢在風險中探索新路子

徐建青表示,“儘管研製新冠疫苗是迫在眉睫的事,但疫苗研發不可大冒險,安全仍是第一位,一定要一步步來。從臨牀前研究、申報臨牀研究、註冊臨牀試驗到疫苗質量標準控制、疫苗生產、疫苗上市,每一步都不能省略,要嚴格把關,千萬不可大冒險。不然問題疫苗出來,可能導致接種疫苗的人羣感染後的致病性高於未接種人羣。這樣疫苗的研發就毫無意義。”

“要特別關注抗體依賴性(ADE效應),這是新冠疫苗研發過程中最大的不確定性,”徐建青強調,“抗體依賴性在登革熱病毒感染中尤為顯著。例如,接種了1型登革熱疫苗後,感染1型登革熱會沒事。但如果不幸感染了2型登革熱病毒,免疫系統不但無法有效抵抗2型病毒,還會導致疾病加重,引發有致死風險的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徵。如此一來,打了疫苗反而還加重了病情,這種情況就被稱之為抗體依賴性加重。而抗體依賴性加重的情況在冠狀病毒上是存在的。”

如何避免該風險?徐建青表示,“根據目前掌握的研究情況來看,若抗體針對的是受體結合部位,即RBD區,那麼產生抗體依賴性的可能性就會降到較低。因為大部分ADE效應是由非受體結合區域的抗體或者非中和抗體產生的。另外,免疫應答分為兩類,Th1和Th2,這是一對重要的輔助性T細胞。一般來説,Th1類應答不易產生抗體依賴性加重,而Th2類應答較容易產生抗體依賴性加重。因此,一個安全的疫苗,最好是以針對RBD區為靶標,以活化Th1類免疫應答為主。”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儘管新冠病毒較容易傳播,但尚無證據表明其變異已逃逸原有中和抗體的作用。雖然患者在感染新冠後出現了與流感相似的症狀,但幸運的是,流感非常容易變異,而新冠不是。因此,通過預防性製劑來消滅新冠病毒的可能性要遠超用預防性製劑消滅流感。換言之,人類有很大機會通過研發預防性製劑,徹底消滅新冠病毒。”談及疫情走向和預防性製劑的功效性,徐建青很有信心。

據悉,徐建青團隊目前正在根據8年來的底層技術研究成果研發兩款針對新冠疫情的預防性製劑,分別是納米顆粒預防性製劑和人源細胞載體預防性製劑。

徐建青向記者介紹,“納米顆粒預防性製劑是利用特定蛋白自組裝形成的納米顆粒。外圍包含了從病原體來源的免疫原,形成一個免疫原性很強的24聚體。人源細胞載體是以人的細胞為載體,在膜上暴露病毒特徵,讓免疫系統識別。使用這兩款預防性製劑後,當病毒再次入侵人體時,免疫系統會迅速反應,很快消滅病毒。”

徐建青進一步指出,“在設計這兩款產品時,為儘可能降低抗體依賴性以及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我們在載體上只含有RBD區。換言之,我們的產品會犧牲掉一些免疫原性。但即使如此,我們也要努力將產品風險降至最低。目前我們也在研究新技術,將免疫原性降低的問題給彌補回來。”

記者 金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71 字。

轉載請註明: 全球大學多賽道研發新冠疫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