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屬性都達標沒?哪個都市圈更科創?
作者:王琦(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研究員)
科創屬性是註冊制下科創板審核的關鍵標尺之一。3月20日證監會正式發佈了“3 5”評價體系,首次明確了科創屬性的定量評價標準,無論是常規指標還是例外條款,都凸顯了對發明專利的重視程度。除了對發明專利數量的考量,未來還應從發明專利的質量和專利組合的強度等更多維度來評價企業的科創屬性。
從218家科創板申報企業的評價結果來看,超九成的企業具備科創屬性。我們認為這套評價體系並未提高科創板上市門檻,而是對科創屬性的進一步清晰界定,以鼓勵更多的企業積極申報。
1、超九成申報企業具備科創屬性針對科創板申報企業的科創屬性,證監會提出了由3項常規指標和5項例外條款組成的“3 5”的評價指標體系(圖1)。在具體實踐中,企業如果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即可認為具備科創屬性;如果無法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但滿足5項例外條款的任意1項,也可認為具備科創屬性。此外,特別給出了兩種例外情況,對於採用上市標準五申報科創板的企業可不適用常規指標3,對於軟件行業申報企業可不適常規指標2,但提高其研發佔比在10%以上。
常規指標中涉及了企業的研發投入金額或佔比、發明專利、營業收入或增長率,側重反映企業的研發投入、研發成果及其對企業業務經營的影響。指標的具體數值則是通過對已經申報科創板和處在輔導期中的企業的統計分析,經過綜合權衡確定的。常規指標都是可執行性較高的量化指標,可以方便申報企業或保薦機構對其科創屬性進行初步評估。而對於未達到常規指標要求的一些企業,還可以通過反映核心技術實力的五項例外條款來證明其科創屬性。整體來看,這套指標體系具備了便捷、準確、靈活和可操作的優勢。
圖1. 證監會發布的科創板科創屬性“3 5”評價體系
資料來源:證監會,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
為了考察“3 5”指標體系對企業科創屬性的實際評價效果,我們對截止目前上交所受理的218家科創板申報企業(註冊生效98家,進程中92家和已終止28家)進行了評價。受時間限制,我們無法準確統計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相對應的發明專利,因此,對於第2項常規指標,採用企業擁有的所有發明專利數量進行統計。
從評價結果來看(圖2),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的企業共183家,佔全部企業的83.9%;滿足任一例外條款的企業共152家,佔比69.7%;結合常規指標和例外條款,即具備科創屬性的申報企業共計201家,佔比92.2%,不具備科創屬性的企業17家,佔比7.8%。
從審核狀態來看,註冊生效的98家企業中,滿足常規指標的企業83家,滿足例外條款的企業81家,具備科創屬性的企業共計93家,佔比為94.9%,可以看出,已註冊生效企業的科創屬性普遍較強。進程中的92家企業,滿足常規指標的企業有76家,滿足例外條款的企業有56家,具備科創屬性的企業合計84家,佔比為91.3%;已終止的28家企業中,滿足常規指標的企業24家,滿足例外條款的企業15家,具備科創屬性的企業共計24家。
圖2. 科創板申報企業科創屬性分佈
數據來源見文尾,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們再來看一下具備科創屬性的201家企業的細分指標情況。近三年研發投入累計金額的平均值為2.26億元,超過平均值的企業有41家,其中,中國通號、天合光能和天能股份位列前三,超過指引規定的研發投入累計金額在6000萬以上的企業有149家;近三年研發投入佔比平均值為12.27%(剔除採用第五套上市標準的企業),超過平均值的企業為75家,超過指引規定的研發投入佔比5%以上的企業有160家。就常規指標研發投入而言,大多數企業可以滿足要求。
從發明專利來看,201家企業共計擁有發明專利31319件,平均156件,其中華潤微、傳音控股、博眾精工發明專利數量位居前三。超過指引規定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的企業有198家。即便考慮到與主營業務的相關性,部分企業的發明專利數量會有所減少,絕大部分企業也可以滿足指標要求。
從營業收入及其增速來看,201家企業2018年營業收入金額的平均值達到13.69億元(剔除採用第五套上市標準的企業),超過指引規定的營業收入金額在3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30家;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速的平均值為44.72%(剔除採用第五套上市標準的企業),超過指引規定的近三年複合增長率20%以上的企業有145家。大部分企業可以滿足營業收入的指標要求。
從例外條款來看,華潤微、國盾量子等22家企業的核心技術具有國際引領作用或國家戰略意義;28家企業的核心技術曾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0家企業曾承擔與核心技術相關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41家企業依靠核心技術形成的關鍵產品實現了進口替代;119家企業的發明專利在50件以上。儘管從定義來看,例外條款對企業的核心技術水平要求較高,但實際上,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符合要求,特別是50項發明專利這一指標。
總體而言,這套“3 5”指標評價體系並未提高科創板上市門檻,而是進一步清晰界定了科創屬性,鼓勵更多具備科創屬性的企業積極申報科創板。
2、哪些行業和都市圈的科創屬性更顯著?接下來,讓我們使用這套“3 5”評價體系,看一下不同行業和地域的科創屬性。將3項常規指標和5項例外條款分別賦值1分,企業滿足指標要求或符合條款要求,則計算1分,總分數越高則説明科創屬性越強。
從申報企業的行業屬性來看(表1),去除企業樣本數較少的服務業、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三個行業,在其餘的五個行業中,高端製造行業的科創屬性平均分最高,其中,合肥江航等3家企業的科創屬性得到7分,航空裝備製造和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兩個細分行業的科創屬性更強一些。其次是生物和新材料行業,除註冊生效的企業比例保持在較高水平,行業整體的科創屬性也比較強。
表1. 科創板申報企業科創屬性行業分析
數據來源見文尾,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整理
表2. 科創板申報企業科創屬性地域分佈
數據來源見文尾,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申報企業的地域分佈來看(表2),在申報企業數量前十的都市圈中,上海都市圈和北京都市圈無論是具備科創屬性的企業數量還是科創水平都在全國領先;其次是深圳、廣州和杭州,三個都市圈註冊生效的企業數量佔比和科創屬性得分都較為接近,相對平衡;值得關注的是武漢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雖然目前的申報企業數量仍略少,但科創屬性得分高達5.75和4.60,表現出更為明顯的科創屬性。
3、未來仍有進一步優化空間在“3 5”評價體系中,常規指標和例外條款都對發明專利數量做出了明確規定,要求形成核心技術或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不少於5項或50項以上。指引中並未對發明專利做出進一步説明,有三點可能需要進一步明確。
首先是專利的法律狀態,這裏的發明專利應該是目前維持有效的授權發明專利;其次是專利的家族狀態,針對企業的一項技術所產生的一件發明專利,既可以分案申請,也可以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申請,基於同樣的優先權就可以產生多件專利。那麼指標中的發明專利究竟是指單件發明專利,還是指專利家族,並未給予明確説明。從鼓勵和支持創新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根據專利家族來統計。第三是專利的權屬,企業現有發明專利的原始來源是哪裏?是否是企業經過專利轉讓獲得的?現有發明專利是否有其他專利權利人?嚴格來講,體現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發明專利應是企業或其核心技術人員原始申請的,但從推動產學研合作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角度考慮,此種類型的專利或許可以靈活一些。
除了上述三點以外,如何準確研判發明專利與核心技術和主營業務收入的關聯性將是實際操作中的難點。簡單的做法,可以將發明專利的技術主題或技術分類與其核心技術或主營產品相對應,只要兩者基本對應即可;更為嚴謹的做法,則需要將專利的保護範圍與其核心技術或主營產品相對應,這可能需要兼具專利和技術背景的專業人員來實施,操作難度大也頗為耗時。
關於專利就這些嗎?顯然不是,談完了對發明專利的定義和數量要求,還應考慮企業發明專利的質量,以及整體專利組合的強度。優化空間還很多,不過,可以一步一步慢慢來。
結 語從實際應用來看,此次證監會推出的“3 5”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並非提高科創板上市門檻,而是進一步清晰界定科創屬性,方便企業和保薦機構更準確和便捷地開展科創屬性評估,推動更多具備科創屬性的企業積極申報科創板。誠然,任何評價體系都不是完美的,總會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我們也希望隨着科創板的發展壯大,科創屬性評價體系也會日趨成熟。
數據説明:本文中各指標的數據來自於WIND及各申報企業的招股説明書。專利數據來源自合享智慧IncoPat和思保環球Innography數據庫。各企業的發明專利數據包含該企業及其下屬機構作為原始申請人取得的專利,未納入通過專利轉讓方式從外部機構或個人所獲得的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