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0後逐漸步入退休年齡,苦熬着的養老產業終見曙光。
過去的養老產業要麼做成了房地產的生意,服務一小部分非富即貴的老年人;要麼依附於政府,小打小鬧。我見過的許多創業者,苦哈哈地做着,就是找不到很好的商業模式。
尋根究底,本質原因是願意為老年生活付費的大規模用户羣尚未形成。
現在,行業出現轉機。
一、60後是第一批消費意識強烈的老年人
中國社會步入老齡化。2019年末,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65週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換句話説,50後及以前老齡人口占據中國總人口的12.6%。
乍一看,這是一個巨大的養老市場。事實上,這可能是一個陷阱。
大概十年前,有位希臘投資人在中國做天使投資,當時他在歐洲通過投資養老產業賺了錢,打算來到中國複製自己的成功經驗,他認為中國14億人口,搞養老一定能賺錢。當時,他投了10來個項目,結果全都打了水漂。
沒錯,長遠來看,養老產業在中國必然是賺錢的。但是,投資和創業的時機不對,將會白白耗費時間與金錢。
選擇切入產業的時機很重要,最好是在曙光初露的時候切入,順勢而起,“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10年前,中國老年人口的主力是50後及以前。這一批人很大一部分沒有讀過書,經歷了不少時代的變動,吃了不少苦,消費意願和能力都受到很大影響。
60後步入老年階段,情況卻不同了。
首先,這是一個更大的消費羣體。60年代是中國出生人口暴漲的時代,尤其是1962-1969年,每年出生人口超過2000萬,這股嬰兒潮持續到了1976年。
我老家農村裏,60後基本都有四五個兄弟姐妹,最少都有兩三個。60後超過2億人口,加上70後的話,人口規模超過4.3億,未來10年,這個羣體將逐漸步入老年階段,為自己的退休生活與健康買單。
其次,60後是時代變革的受益者。這羣人趕上高考班車,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他們也享受了市場經濟紅利,典型代表是“92派”——指1992年辭職下海創業的企業家。
中國活躍的企業家裏,很多是60年代初的人,包括馬雲、俞敏洪等。
跟他們類似的、數以億萬計的同齡人,儘管沒有取得像馬雲、俞敏洪那樣的成就,但相比之下他們比50後活得更舒適。在他們年富力強的時候,他們還享受到房地產商品化的市場紅利。
除此之外,1998年互聯網進入中國的時候,他們才三十多歲,是中國第一代互聯網網民,與他們的前輩相比,他們眼界更為開闊,對互聯網產品的接受程度更良好。
既有學歷、見識,又有一定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願是60後人的畫像。未來5到10年,當他們步入晚年的時候,他們一定會為自己的健康、享樂、舒適、體面付費。
這是非常重要的時代背景。
二、養老產業每個細分領域都是千億機會
面對一個龐大的、有消費意願並且有消費能力的老年羣體,我認為圍繞他們提供服務和產品的養老產業,至少有100個細分機會,每個領域做好了,都是千億級別的公司。
我在四川的一個縣城裏,看到了幾家專賣老年鞋的連鎖門店,鞋子價位在100到300元區間,設計主要偏向運動風格。
而十年前,我在縣城裏看到的,賣給老年人穿的鞋,主要是老北京布鞋,幾十元甚至十幾元一雙。
老年人花兩三百元買一雙鞋,原因有防滑、走路舒適等。據烯牛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老年用品有6萬多種,而我國僅有2000多種。
老年人對健康、對生命的重視,我認為這是未來養老產業最大的機會。
這次疫情對養老產業而言,最大的促進是思想和觀念的轉變。老年人更加註重健康,更加惜命,更願意為生命花錢。這是對養老產業的利好。
前些天有個創業者問我“李老師,疫情之下,是不是老年營養品的機會又來了?”我告訴他這個機會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一直都會有,只要你別騙人就行了。
除了營養品,有關老年人的食品、服裝、居住、出行等都會有機會。
例如老年人食品跟年輕人的一定會有差異。上海有一個老年送餐的公司,他考慮的更多是食物的消化、營養、口感等因素,蛋白質要相對高一點,脂肪含量低一些。
還有一些老人在冬天的時候專門跑去貴州養老休閒,那裏環境好也安靜。
另外,老年人的出行代步工具在農村地區也大有可為,有的老年人常開個3、4萬塊錢的新能源汽車在村裏溜達,這就是部分老年人出行的現狀。
只要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物質消費,在老年人身上都是一個獨立的賽道。
在之前的專欄中,我提到老年人最大的痛點是害怕孤獨。所以只要是破解孤獨、有社交屬性的產品或者服務,能滿足老年人精神消費需求,我覺得都是機會。
針對老年人,比起常規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還有一個很難做成、但必然是剛需的萬億級機會——養老看護。
2019年9月底民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 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提出“2022年底前,培養培訓1萬名養老院院長、200萬名養老護理員、10萬名專兼職老年社會工作者。”
而實際需求數字我認為遠遠不止。
可以判斷的是,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將是未來的主流,這將以市場化的方式解決。國家會承擔一部分費用,另一部分費用由個人、家庭承擔。
三、養老創業能賺大錢但不是快錢
養老產業雖然看似處處是黃金,卻不是唾手可得。
老年羣體閲人無數,想打動他們是很難的。他們鮮有衝動型消費,一定會猶豫、選擇、對比。想讓老年人買單,最重要的是獲取他們的信任,而信任需要時間的培養。
線上很難建立信任,線下接觸將是建立信任的主要渠道。
前幾年有個新聞,賣保險的小王給張大爺又洗腳又背上樓,老大爺最後把自己的40萬積蓄全部給了他,買了保險。
老大爺的子女説父親被騙了,然而老大爺卻説自己是自願的,“這個小王比我親兒子還親”。
想要獲取老年人的信任,一定要通過線下的重度服務進行連接,還不是一次兩次。這意味着,公司要做重,管理上的挑戰也很大。
除了做重,如何將非標的服務標準化也是關鍵。這是我經常對CEO説的,“李志剛四殺”裏的重公司、非標。
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傳統公司永遠做不大。創業者必須將上門服務的流程、看護過程等動作標準化。
服務是很難標準化的,每個個體都不一樣,但是服務動作要儘量做到標準化,甚至要利用系統來規範和跟蹤看護員的動作、用户的反饋。
除了做重與標準化,創業者也應當因地制宜。
一二線城市的老年人相對文化教育程度較高,消費能力也更強,但是他們對服務的質量也更加挑剔。
而處於三四線城市的老年人,他們享受的社保體系相對薄弱,但人口基數龐大。這羣老人他們自己有退休工資,子女也多數在外地打拼,日常生活比較孤獨。
另外,三四線城市物價、房價便宜,場地的選擇餘地也更寬鬆。我認為未來老年行業,更大的機會應該在三四線城市。
一場疫情之後,原來的方向沒了,不少創業者正在滿大街轉悠找方向,也有不少人瞄上了養老。
我想告訴創業者們的是,想賺快錢的請另尋出路,想賺輕鬆錢的也早點打消主意。
未來,只有那些願意在養老行業紮根沉下心來幹個十年二十年的人,只有願意幹髒活、累活、苦活的人,才會長期存活下去,才有可能賺到大錢。
養老這個行業錢不好賺,創業者不僅要有耐心,更要心懷善意。在老年人人生的最後一站,需要從價值觀上樹立善意,陪伴老年人走過最後的旅程。
耐心,有善意,只有擁有這樣的價值觀,我認為才能在這個行業走得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