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覽•財富》|數字經濟“新優勢”
“要繼續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一安排部署,引發了市場熱議。
事實上,從最早的農業經濟,到後來的工業經濟,再到如今的數字經濟,人類社會經濟形態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傳統的農業經濟學中,土地是最重要的基礎要素;在工業經濟中,機器即固定資產,是最重要的基礎要素;而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就是最為核心的基礎要素。
然而,數字經濟的內涵並不僅僅只是其字面意思——讓經濟關係變為數字,而是讓數字這一重要的資源“會説話”“會思考”。也正是這個“思考”的能力,才得以讓傳統而機械的社會生產具有主動性,多樣而繁雜的服務得以更“貼心”地與需求相匹配。
這,或許正是頂層設計中一直強調的數字經濟“新優勢”之所在。
數字經濟,本質應當是智能化
數字決定了數字經濟的效率,這個效率包含了準確性和速度。基於大數據的分析和判斷,能夠幫助數字經濟實現更為科學的決策,而將一系列複雜的社會關係和行為都簡化為數字之後,一系列運算也將變得更加迅速,因而科學決策的過程也變得更為及時。
然而,數字經濟雖然是以數字為基礎,但是與傳統的數字化、機械化、信息化又有着本質區別,其本質應當是智能化。
機械化、信息化生產並沒有改變人與生產機器之間的關係,即人進行決策之後,命令或者操作機器完成生產製造等一系列程序,而數字經濟則真正地改變了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機器將成為人在決策過程中的輔助,或者説,是替代整個生產決策過程中的低級決策部分,而在頂層設計方面,則可以為人們的高級決策提供合理的建議。
實際上,人受到知識水平、性格特點等的限制,在進行生產決策時,容易偏離理性決策。比如,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蛛網模型,該模型有一個很重要的假設,即下一期農業生產決策的依據是上一期的供求情況。而事實上,這種存在時滯的決策參考所帶來的結果,是社會生產與最優的狀態偏離得越來越遠。
數字經濟賦能,讓社會生產“更主動”
在數字經濟的賦能之下,社會生產具備了主動性,這一奇蹟般的改變將重塑傳統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數字經濟能夠將農業生產的所有環節都變成數字,比如温度、濕度等,而通過這些數字,人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農產品的生長情況,還可以預測未來的產量,許多重複性的工作也可以交給自動化的機器來進行,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變得更加可控。
在農產品的銷售環節,數字經濟則能夠跨越傳統經濟的客觀不利條件的限制。以今年的疫情為例。在傳統經濟模式中,消費者與生產者基於見面的交易紐帶被阻隔,以農產品為代表的時令性生產面臨巨大打擊。在數字經濟的幫助下,我們看到了扶貧平台“e幫扶”上線了湖北省的一系列特色農產品,包括米、蜂蜜、木耳、倫晚橙等,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的熱搶,也看到了央視與直播平台合作推出的一系列帶貨服務,幫助農產品拓寬了銷路,為農民保住了收入。而這些能夠成為現實,都得益於數字經濟的發展。
從工業生產上來看,同樣如此。從最開始的即斷即定位即修復的高效能源供應,到隨市場供需變化而調整的柔性生產線,再到仿真實踐、智能生產決策推演,以及最終的實時銷售數據反饋,工業生產的全過程在數字經濟的幫助下,彷彿抓住了市場的脈絡。而得益於一系列數字科技的快速發展,高機械化、高智能化的生產技術革新,更是讓工業生產能夠緊跟市場變化,具備了隨機應變的能力。
生產“主動性”的提升對於整個經濟體系,也有巨大的提升作用。從本質上來説,數字經濟所帶來的生產“主動性”,實際上就是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社會供給水平的同時,讓社會供給能夠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動而實時變動,更順利、更及時地達到均衡狀態,從而實現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數字經濟賦能,讓服務“更貼心”
如果將視線放得更長遠,我們就會發現,社會生產的最終結果是讓人民羣眾能享受到最終產品,所以從廣義上來説,生產的最終目的也是服務,而服務業的本質與追求則是提供更高質量、更貼心的服務。因此,當服務變成一個社會性的概念之後,數字經濟讓服務更為貼心的這個優勢則具有了更強的現實意義。
在諸多服務中,與經濟關聯最緊密、社會影響最廣泛的當屬金融服務。
數字經濟能夠讓金融迴歸服務本質。2019年,在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金融科技分論壇上,許多企業高管都提到了金融需要場景化運營的理念,而數字經濟正是讓金融服務場景化的關鍵。在數字經濟的幫助下,金融服務可以融合在移動終端,貫穿於消費者生活的各個細節,包括衣食住行等,之後,根據這些數據對消費者進行針對性的“畫像”,再根據這些“畫像”提供精準的金融服務,這樣就可以讓消費者沒有“頓挫感”,從而享受到更為貼心的金融服務。
在數字經濟的賦能下,金融服務還得以在社會生產中發揮更加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疫情期間,民營經濟受損嚴重,而數字經濟能為普惠金融服務貢獻力量。
在數字經濟時代,信息不對稱問題將得到極大的改善,企業的生產經營信息都將被反饋到金融機構端,而機構端則可以根據這些信息針對性地為企業提供普惠金融服務,還可以藉助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其他企業的力量,為中小企業提供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幫助,從而引領它們走過企業初創階段的種種困難,提升民營經濟活力。
除此之外,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服務背後的風險控制也將更加科學和完善。
建立於信貸體系之上的金融服務,有責任也有義務以更高質量的風險控制來維護信貸體系的穩定,而數字經濟則可以幫助這個風控過程更加完善。當一系列的交易信息、資金流動都變為可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的數字,監管將變得更加高效,數據也將更加真實,基於此的風控模型也將更加科學,由此,則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服務的風險。
除金融外,服務業的其他細分行業也將在數字經濟的幫助下變得“更貼心”。比如雲遊戲、雲餐飲,還有疫情期間飛速發展的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等,正是得益於數字經濟的幫助,人們即使在客觀上與外界相分離,但依然可以享受到多樣化的服務,滿足餐飲、娛樂、教育等方面的需求。
當我們真正理解了數字經濟的本質之後,就會更清楚地明白它背後所藴含的“革新的力量”。席捲而來的數字經濟浪潮將重塑社會生產,讓生產變得更加“主動”,讓服務變得更加“貼心”,而在整個過程中,它所賦能的金融服務,也將幫助資源配置更加高效、信貸體系更加安全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