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小云或退出或上市續命,巨頭卻突然闖入,雲計算賽道還好混嗎?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科技

作者 | 白瑞

編輯 | 及軼嶸

圖源 | 圖蟲

雲計算儼然已成為科技行業最為重要的賽道之一。

在阿里公佈3年2000億的雲計算投資計劃後,騰訊緊隨其後,宣佈未來5年5000億的超大規模雲計算投資計劃。特別是在數據中心方面,將陸續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服務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

業內專家表示,從自建自用滿足內部需求,到對外輸出雲服務提供商用,已經成為BAT等互聯網雲廠商的標準發展路徑。

但這並不代表互聯網公司做雲就有着天然優勢,隨着國內雲計算競爭進入淘汰賽,一些被邊緣化的雲廠商往往以關閉退出收場。

今年4月30日,蘇寧雲商城正式停止運營;5月31日,美團公有云停止對用户的服務與支持。

另一邊,隨着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創業板註冊制的推出,UCloud(優刻得)、金山雲、青雲QingCloud等一些中小云廠商也在謀求上市,並將其視為“救命稻草”。

與此同時,字節跳動、快手等互聯網新生代也開始“闖入”雲計算領域,自建雲數據中心,推出雲服務相關產品。

在歷經雲計算爆發期的紅利之後,頭部玩家競爭升級,中小云廠商或是倒閉退出,或是IPO上市,還有“後浪”突然闖入,似乎整個雲計算賽道正在醖釀着新一輪變局。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 據“中國雲計算第一股”UCloud財報顯示,2020年一季度由盈轉虧,淨虧損2556萬元,同比擴大696.2%;扣非後淨虧損2959億元,同比擴大802.1%。
  • “美股市場純雲概念第一股”金山雲的財報顯示,2020年一季度淨虧損3.32億元,同比擴大64.65%。
  • 正在衝刺科創板的青雲在其招股書顯示,該企業3年累計虧損了4.36億元。

UCloud、金山雲、青雲進行上市融資,一方面能夠獲得資本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品牌。賽迪顧問大數據產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姚學超對創業邦表示,“從目前大環境上來講,資本正處於下行週期,雲計算企業能上市就儘快上。”

根據招股書,金山雲2019年營收為39.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8.4%。青雲2019年營收為3.77億元,同比增長33.7%。UCloud的2019年財報顯示,該公司營收為15.1億元,同比增加27.58%。

那麼,他們的營收增長相比競爭對手跑得算快嗎?

阿里雲在截至2020年3月的財年收入同比增長62%至400.16億元;騰訊雲2019年的雲服務收入已超過人民幣170億元,增速持續高於市場;華為雲全球IaaS市場排名上升至第六,增速高達222.2%,全球增速最快。

中小云服務商雖然市場營收也在增長,但相比頭部廠商增長相對緩慢,並不在一個體量上。借力資本市場,他們才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做大做強。

對於整個雲計算行業來説,高投入、週期長、技術要求高等都是繞不過的門檻,就連國內第一雲廠商阿里雲也尚未實現盈利,而世界排名第一的亞馬遜從開始投資到實現盈利,則用了大約20年的時間。

阿里、騰訊作為國內互聯網巨頭,其自身就有豐富的雲計算應用場景,再加之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資源優勢,在服務器等硬件成本的投入上,與供應商也更具議價能力。

而反觀中小云廠商在這方面則很難佔到“便宜”,這也反應到了其營收增長承壓、淨利持續下滑。

金山集團董事長、金山雲董事長雷軍就曾坦言:“金山雲下一個當務之急是什麼?是在未來幾年中怎麼獲得增長。因為雲服務公司的規模效應非常明顯,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我們才會在一個比較舒適的位置上,所以做大規模將會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

青雲、UCloud都成立於2012年,屬於國內最早一批將雲計算商業化的廠商,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客户基礎和存量市場。姚學超談到,他們每年只需要拓展少量的用户規模,也能夠維持基本的增長,然而爆發性增長是很難實現的。

圖源:IDC《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下半年)跟蹤》

據IDC報告顯示,阿里、騰訊、中國電信、華為、AWS位居IaaS+PaaS市場前五,在IaaS+PaaS市場總體佔據76.3%的市場份額,在IaaS市場總體佔據77.5%的市場份額。

在2019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集中度依然很高。

與全球雲計算市場發展格局類似,中國雲計算賽道的“馬太效應”正在越發明顯。阿里雲在國內雲計算老大的地位無可撼動,但第二名之爭則更為激烈,近來華為雲的快速增長大有趕超騰訊雲之勢。

姚學超對創業邦表示,相比互聯網廠商,華為自帶的ToB基因優勢明顯,長期為政企提供服務,擁有可觀的客户基數,客户資源也相對優質,未來雲也會逐步替代ICT服務。

目前,華為雲正在全面發力混合雲和私有云,年增長超過100%,已經和騰訊雲份額相差不大。

中國企業上雲到了最“難啃”的階段

從國內來看,在前幾年公有云的爆發增長期,上雲基本還是集中在中小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

而在這波發展紅利過後,適合上雲的企業開始變少,雲廠商特別是中小云廠商的日子則越來越難過。

目前,阿里雲和騰訊雲的主要營收還在於公有云,從2016、2017年開始,相繼推出了類似於私有云的專有云產品,開始把重心從公有云向私有云進行過渡,試圖以此撬開傳統IT廠商所佔據的政府、金融、大型企業的市場。

主流雲廠商也都具備了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在內的全棧能力,根據不同客户不同行業的不同需求,來匹配自身的能力,為客户提供相應的服務。

但事實上在中國,大型企業上雲仍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根據投資管理公司LD Investments和美國國家軟件與服務公司協會(NASSCOM)的分析稱,中國的雲計算市場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市場,但仍僅是美國(世界最大)的十分之一。

雲計算僅佔中國IT支出的2.7%,IT支出又僅佔GDP的1.4%。相比之下,美國的雲計算佔IT支出的11.4%,IT支出佔GDP的4.7%。

圖源:Statista

姚學超表示,從整體上來説,中國企業的上雲率只有大約20%,很多企業對於上雲還是持謹慎態度,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一些大型傳統企業IT架構往往比較複雜,業務量龐大,上雲是一個非常繁複的過程,牽一髮動全身,如何能夠安全、穩定的遷移是首要考慮的問題。由於遷移數據上雲,影響了系統的穩定性,甚至企業正常的經營是得不償失的;
  • 大型傳統企業業務相對來説還是比較平穩的,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所需要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基本上不會發生比較大的波動。因此,企業機房裏以往所購置的服務器、存儲等硬件,基本上就能夠維持正常的應用。

而互聯網公司的業務量往往會波動較大,例如,餓了麼近期就將旗下所有業務系統、數據庫設施等全部遷移到了阿里雲。

高峯期餓了麼可在阿里雲上快速擴容,可以支持1億人同時在線點單,低峯期則可以釋放算力,每年節省上千萬元,同時動態規劃最優線路,讓外賣更快送達。

互聯網公司能夠充分利用雲計算彈性伸縮的特點,節約成本,而對於諸如製造業和工廠等傳統企業,業務量相對穩定,不需要用到雲的彈性資源,因此對於上雲往往“感知不強”。

“雲不是萬能的,有些行業適合上雲,但有些企業、行業上不上沒有本質區別”,姚學超對創業邦説,雲提供了一種計算和存儲的能力和資源,企業自身的IT資源和能力如果已經能夠滿足需求,那麼這些行業、企業就沒必要上雲。

在大型企業中,金融、政府、高校等行業的上雲步伐正在加快,但出於安全隱私性要求,往往通過部署私有云來滿足業務的發展。

信天創投合夥人蔣宇捷也表示,雲計算的商業價值還有待繼續挖掘。雲計算目前的趨勢是傳統企業的IT架構都在加速向私有云、公有云以及混合雲遷移,像銀行、能源、電信等重要行業都具備這樣的趨勢。

從行業細分市場的規模、豐富程度、核心技術等多個維度來看,中國雲計算的普及與美國仍然有不小距離,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巨頭紛紛重金加碼,“後浪”闖入佈局

借勢政務上雲和“新基建”,雲廠商正在推動一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上雲運動”。

  • 隨着數字中國、數字政府的推進,政務上雲成為熱點,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無論是阿里雲、騰訊雲還是華為雲,都在“拼命”爭奪這塊大蛋糕。

數字政府是個長週期的市場,業內普遍認為,建設週期至少10年,階段性成果最快也要3到5年。美國有三分之一的政務項目以失敗告終,可見挑戰非常大,沒有一家企業可以獨攬。

各玩家在其中往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同時強調多贏、合作以及兼容。

圖源:網蟲

基因決定玩法,從河北政府分別與騰訊雲、阿里雲簽訂的合作協議就可以看出。

對騰訊雲偏向於“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從“一網、一門、一次”延伸到政府服務的多個層面,但對阿里雲明顯偏向於產業雲以及數字產業的扶持和孵化,這其中有當地政府對新興產業、當地經濟及就業拉動的思考。

相比騰訊的微信和小程序,阿里的釘釘、支付寶和高德地圖,以硬件起家的華為在應用入口上存在明顯短板。但其強項在於產業資源對接能力,讓對政府業務有深度瞭解的合作伙伴去做應用。

  • 新基建的“破土動工”,也讓雲廠商開始加大新基建領域的佈局。

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的加速發展,每天都會產生海量的數據,無疑需要高速的計算能力,佔用大量的雲計算資源,這也將推動雲計算產業持續增長。

圖源:創業邦,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阿里在今年4月宣佈未來三年再投2000億,佈局包括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等在內的新技術、新基建。

5月,騰訊同樣宣佈將加碼新基建佈局,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並隨後首次公佈AI新基建“一雲三平台”架構。

華為則持續在5G、雲、AI、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領域發力,參與新基建建設。

  • 今年以來,雲廠商紛紛加速投資建設雲數據中心。

雲計算最終還是要以硬件作為支撐的,沒有硬件就不能談雲。根據賽迪《“新基建”發展白皮書》預測,大數據中心將帶動雲計算、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預計2022年會帶動相關投資超3.5萬億元。

今年2月,阿里雲位於華南地區的河源數據中心正式開服,截至目前,阿里雲在全球部署了200多個數據中心。

今年5月,華為雲在貴安的數據中心正式封頂,預計年底完成交付。同時,華為雲在撫遠的大數據中心項目也已簽約落地。

7月3日,騰訊雲在華南佈局的清遠雲計算數據中心正式開服,整個數據中心集羣規劃容納服務器超過100萬台。

圖源:圖蟲

在各大巨頭競逐新基建,重金加碼雲計算之際,一股新生代互聯網的力量也正在雲計算領域蓄勢待發。

今年6月,快手智能雲大數據中心項目簽約儀式在快手總部舉行,該項目落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投資達百億元,預計2021年投入使用。

據悉,烏蘭察布大數據中心是快手第一個自建的超大規模互聯網數據中心。該數據中心體量在業內僅次於騰訊、阿里巴巴,將由快手技術團隊自主研發,獨立完成整體的概念設計。

在快手宣佈建設烏蘭察布數據中心前,快手智能雲(烏蘭察布)科技有限公司在5月註冊成立,為數據中心的運營實體。據快手透露,其自建智能雲數據中心且成立公司主要是考慮到自身業務發展,提前為構建業務生態佈局。

快手此次烏蘭察布數據中心的定位在於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業務涉及技術提供基礎設施支撐,未來還計劃在華北、華東、華南建設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滿足中長期發展需求。

而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落地都要依靠雲計算。

姚學超對創業邦表示,隨着快手業務量越來越大,每天產生、處理的數據越來越多,如果僅僅通過公有云資源肯定將面臨巨大的成本開支。自建部署雲,在一定程度上會和購買第三方雲服務基本持平甚至更便宜。

其次,自建數據中心還能保證數據的安全性。第三方往往通過雲的使用量就能判斷出業務的增長情況,這對於大公司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字節跳動也從去年釋放出入局雲計算領域的信號。

6月22日,字節跳動推出了一款名為“火山引擎”的企業雲服務平台,並且在2019年11月就註冊了名為“字節雲”的微信公眾號,其賬號主體是北京飛書科技有限公司,為字節跳動全資子公司。

圖源:火山引擎官網

據悉,“火山引擎”就是原來的“字節雲”,“字節雲”於2019年下半年開始內測,今年2月份開啓小規模公測,並正式更名為“火山引擎”。

創業邦瞭解到,火山引擎的產品線覆蓋了視覺智能、數據智能、多媒體技術、智能推薦等多個方向,既有支持私有化部署的產品,也有支持SaaS的產品。

其實在去年,飛書就上線了名為“輕服務”的小量級雲服務產品,採用一體化的流程,為開發者將提供服務器部署、聯調測試、線上運維等服務。

與此同時,字節跳動旗下的另外一款產品“圖蟲”也上線了企業雲服務,整合了圖片存儲、分類、成員管理、權限控制、數據統計等功能,是一款為團隊打造的高效率、便利的企業私有的雲圖庫。

從這一系列動作來看,字節跳動似乎正在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步“落子”,試圖打造一款與巨頭錯位競爭的雲服務。這也符合其CEO張一鳴一直以來的打法,一旦看中某個領域,就進行多點佈局,哪個產品跑得最快,就集中資源去扶植它。

對於這一舉動,姚學超認為,字節跳動實際上擁有一定機會,由於自身體量很大,如果做雲的話其體量將超過金山雲。但從目前市場格局而言,對於新進入者很難切入,即便以華為的實力,在雲計算領域也需要佈局多年才進入頭部陣營。

但就快手、字節跳動來説,相比阿里、騰訊的ToB基因更弱,因此其自建數據中心,更多的還是為自身的生態體系服務,短期內大規模為市場提供服務的可能性還不大。

業內人士也表示,目前,公有云服務市場集中度已經較高,後進入者需要有巨大投資、持續的戰略佈局,以及經受很長一段時間虧損,才可能在市場上搶佔一席之地。

寫在最後

前幾年,雲計算廠商之間為了爭奪用户,常常大打價格戰,有的廠商一年一降,有的廠商甚至一年降幾次。

而現在,各個雲廠商的價格已經很難拉開差距,價格不再是主導因素,用户更關注的是,上雲之後是否能夠保證業務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在此基礎上,是否能夠獲得更多附加價值。這些都成為了當前雲廠商的關注點。

無論是“前浪”,還是“後浪”,只有“苦煉內功”才能在雲計算賽道上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