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院士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完成2期臨牀試驗,距上市還有多遠?

陳薇院士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完成2期臨牀試驗,距上市還有多遠?

由於沒有受試者在接種疫苗後接觸SARS-CoV-2病毒,因此目前還無法確定候選疫苗是否能夠有效預防SARS-CoV-2感染。

7月20日,國際醫學學術期刊《柳葉刀》雜誌在線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團隊研發的新冠疫苗二期臨牀試驗結果:該疫苗是安全的,並且可以誘發免疫反應。

這為疫苗在更大範圍人羣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是評估候選疫苗的“重要一步”。

二期臨牀試驗是怎麼做的?

陳薇院士領銜團隊研發的新冠疫苗名為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5型載體)。

2020年4月,該疫苗的2期隨機對照臨牀試驗在中國進行,該臨牀試驗納入了508名受試者。其中253人接種高劑量疫苗(1×1011 vp/mL),129人接種低劑量疫苗(5×1010 vp/mL),126人接種安慰劑。

約2/3(309人;61%)的受試者年齡在18-44歲,1/4(134人;26%)的受試者年齡在45-54歲,13%(65人)的受試者年齡≥55歲。

研究者觀察受試者在注射疫苗後30分鐘內有什麼樣的不良反應,並在接種後第14天和28天進行隨訪,記錄發生的任何局部或全身不良反應。此外,研究者也會在受試者接種前及接種後第14天和28天採集受試者血液樣本,以檢測抗體應答。

二期臨牀的結果發現了什麼?

根據在《柳葉刀》發佈的二期臨牀試驗結果,在接種後第28天,高劑量組中95%(241/253)的受試者和低劑量組91%(118/129)的受試者表現出T細胞或抗體免疫應答。

至第28天,高劑量組中59%(148/253)的受試者和低劑量組中47%(61/129)的受試者誘導中和抗體陽轉,以及96%(244/253)和97%(125/129)的受試者結合抗體陽轉。而安慰劑組中的受試者,相較於基線時的抗體水平沒有增加。

在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的受試者中,兩種劑量的疫苗都誘導產生了針對SARS-CoV-2活病毒的中和抗體反應,GMT分別為19.5和18.3。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的結合抗體應答峯值分別為656.5和571。

在高劑量和低劑量疫苗的受試者中,T細胞應答率分別為90%(227/253)和88%(113/129)。疫苗接種後第28天,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的受試者每1×10⁵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斑點形成細胞個數的中位數分別為11和10。

接種疫苗的受試者出現發熱、疲勞和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應的比例明顯高於安慰劑組。(高劑量組72%【183/253】,低劑量組74%【96/129】,以及安慰劑組37%【46/126】)。大多數不良反應都是輕微或中度的。疫苗接種後28天內,高劑量組24名受試者(9%)出現3級不良反應,明顯高於低劑量組和安慰劑組(低劑量組1人0.8%;安慰劑組2人2%)。最常見的3級不良反應為發熱。

二期臨牀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據介紹,該二期臨牀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評估試驗性疫苗免疫反應和安全性,確定III期臨牀試驗最合適劑量。相較於1期臨牀試驗,2期臨牀試驗的結果提供了更大樣本人羣數據,包括55歲及以上的部分受試者。

根據中國藥監部門此前發佈的《疫苗臨牀試驗技術指導原則》,疫苗的臨牀試驗主要分為4個階段:Ⅰ期臨牀試驗的重點是觀察安全性,觀察對象應健康,一般為成人。Ⅱ期試驗目的是觀察或者評價疫苗在目標人羣中是否能獲得預期效果(通常指免疫原性)和一般安全性信息。

Ⅲ期試驗的目的則是為全面評價疫苗的保護效果和安全性,該期是獲得註冊批准的基礎。Ⅳ期臨牀試驗是在疫苗註冊上市後,對疫苗實際應用人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綜合評價。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作者指出,由於沒有受試者在接種疫苗後接觸SARS-CoV-2病毒,因此本研究無法確定候選疫苗是否能夠有效預防SARS-CoV-2感染。

江蘇省疾控中心主任朱鳳才在《柳葉刀》發佈的新聞稿中説,2期臨牀試驗與1期臨牀試驗相比,為疫苗在更大範圍人羣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這是評估候選疫苗的“重要一步”。

該疫苗的技術原理是什麼?

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5型載體)是一種病毒載體疫苗(Viral Vector Vaccines)。這種疫苗的技術特點是利用病毒將新冠病毒的基因輸入細胞。

病毒非常善於侵入細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它們將基因輸送到細胞中,使人們對疾病進行免疫。

為了研發新冠病毒疫苗,幾個團隊將S蛋白基因添加到一種叫做腺病毒(adenovirus)的病毒中。腺病毒很容易感染人類細胞,並將S蛋白的基因卸載於此。由於腺病毒缺少了一個自身的基因,所以它不會複製,對人體是安全的。

根據疫苗研發設想,編碼新冠病毒S蛋白的遺傳物質傳遞到細胞中後,這些細胞會產生S蛋白,併到達淋巴結。此時免疫系統能夠產生抗體,產生的抗體將識別S蛋白並抵禦冠狀病毒。

腺病毒載體疫苗技術相對成熟,康希諾生物與陳薇院士在2017年使用該技術成功研發了埃博拉病毒病疫苗。

除了病毒載體疫苗之外,目前新冠疫苗研發的技術路線還包括傳統的滅活疫苗,以及重組蛋白疫苗、DNA疫苗、RNA疫苗等。

新冠疫苗研發:關鍵的S蛋白

冠狀病毒是包膜病毒,主要結構包括單股正鏈核酸、刺突蛋白、膜蛋白、包膜蛋白、核衣殼蛋白。其中,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即S蛋白)形成三聚體結構,負責識別並結合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在病毒感染的第一步發揮重要作用。

這意味着,新冠病毒2019‑nCoV的S蛋白可能是疫苗開發的潛在靶標。

目前研發中的各個疫苗除了滅活疫苗外,其他技術路線的候選疫苗均以S蛋白作為主要成分,能否提供足夠免疫保護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面臨哪些挑戰?

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5型載體)是一種病毒載體疫苗。作為病毒載體疫苗,其優勢和挑戰在哪裏?發表在《中國預防醫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進展與挑戰》分析稱,“病毒載體疫苗遞送效率高。不過,機體對載體的應答可能會干擾對目的抗原的免疫應答;對病毒載體的預存免疫也可能干擾疫苗免疫效果。”這些挑戰也是該類疫苗研發中需要克服的問題。

針對腺病毒5型(Ad5)載體的預存免疫力和高齡可能會部分阻礙疫苗誘導產生的特異性免疫應答,特別是抗體應答。在二期研究中,508名受試者中,266人(52%)Ad5載體預存免疫力較高,242人(48%)Ad5載體預存免疫力較低。

研究結果發現,Ad5預存免疫力較高者產生的免疫應答較弱,與其相比,預存免疫力較低者結合及中和抗體水平大約高出兩倍。

此外,相對於年輕人羣,年齡較大的受試者針對Ad5載體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免疫應答普遍較低,且耐受性較高。

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陳薇教授説,由於老年人面臨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相關的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的高風險,因此他們是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重要目標人羣。“可能需要增加接種一劑才能在老年人羣中誘導產生更強的免疫應答,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予以評估。”

此外,論文作者也指出,該試驗在中國武漢進行,基線免疫力僅對當時的中國成人具有代表性,其他國家人羣免疫水平可能不同,應對這點予以考慮。論文基於受試者隨訪28天的數據,暫無疫苗誘導免疫持久性的數據。而且因無受試者在接種後感染SARS-CoV-2病毒,因此難以確定該候選疫苗的效力,也難以決定在接觸病毒時產生與疫苗誘導抗體相關的任何免疫風險。

南都記者吳斌發自北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49 字。

轉載請註明: 陳薇院士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完成2期臨牀試驗,距上市還有多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