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媒曝光了一份最新的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該名單是根據一項1999年美國國防部起草的法規而梳理制定的,目的是限制中國企業獲得美國投資和前沿技術。
而讓通信行業人士感到驚愕的是,國內兩大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赫然在列。
此次牽涉其中的有20家企業,包括——
航空領域:中航工業、中航科技、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
交通工業領域:中船工業、中國鐵建、中國中車
核電領域:中廣核、中核工業
IT領域:華為、海康威視、中國電子科技、熊貓電子、浪潮集團、曙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
以上企業看起來似乎沒有太大相關之處,業務領域也不太一樣,但如果細細研究這二十家企業的產品和業務,會發現這些上清單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基礎設施,它們都是各自領域內的基礎設施型企業。
簡單來説,這二十家企業基本上都是負責各自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包括底層基礎技術研究。比如航空領域的幾家企業,近幾年來為中國航空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直接推動了國產大飛機的研製生產;比如交通領域的幾家,也為代表中國速度的中國高鐵的騰飛貢獻良多;而核電領域自不用多説,進入清單的這幾家企業都是核電領域的中流砥柱。IT領域的華為、海康威視、中國電子科技、浪潮集團、曙光等企業,早已經是美國實體清單的常客,畢竟它們在中國IT技術體系中的位置相當重要。
那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進入"實體清單"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毫無疑問是因為5G!當前中國5G建設如火如荼,除了華為、中興等通信設備商之外,通信運營商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參與者。
自5G商用以來,國內三大運營商一直在積極推進5G的建設,截至當前,國內5G基站數量已經超過20萬座,而5G套餐用户更是超過1億户,中國後發先至,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5G市場,在世界通信史上,這是第一次由中國在領航一種先進的移動通信技術。
人們常常提起中國5G,第一時間會想起華為、想起中興,但我認為,三大運營商才是5G發展的最大功臣,畢竟華為、中興只是負責技術的研發和產品化的過程,而背後付錢購買5G基站、選址建設、核心網絡鋪設、網絡運營維護、市場拓展、客户服務等工作都是由運營商來完成的。
不僅於此,三大運營商在5G技術研究和5G標準制定上也是有貢獻良多的,比如,中國移動主導了5G領域國際需求與標準制定,其提出的5G關鍵指標被國際電聯接受併成為全球共識,這也是中國首次牽頭制定的新一代移動通信需求。在3GPP、ITU等國際組織中牽頭42個關鍵項目,位居全球運營商首位;累計提交標準提案3000餘篇,申請1000餘篇專利,在全球運營商中位居前列。有一點不得不提,中國移動是極少數能向海外企業收取專利費的央企。
因此,這一次美國政府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列入"實體清單"的原因很簡單,希望停止美國企業與移動、電信的合作,以此延緩這兩大運營商的5G建設工作,最終阻礙中國5G的發展。
這個設想很"完美",但實際上這無異於一紙空文,根據不久前國內三大運營商公佈的5G網絡建設招標結果,裏面根本沒有美國企業的身影,甚至可以説美國技術含量也不高。簡單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基本不需要從美國"進口"什麼不可或缺的前沿技術或尖端產品,這道"禁令"顯得有點可笑。
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在這份最新的"實體清單"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卻獨獨沒有中國聯通呢?難道連美國政府都瞧不起"扶不起"的中國聯通,不屑"制裁"它?
事實上,這跟中國聯通的實力無關,因為美國的"實體清單"除了技術/產品"斷供"之類的制裁外,還可能會凍結被列入名單的在美資產,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都是美國的上市公司,有大把資產在美國境內,因此"實體清單"還是會對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威懾的。
但對於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中國聯通而言,連這點威懾都不存在,把它列入"實體清單"更顯得可笑,就如果一個人對另外一個完全陌生的人説"我以後再也不理你了"。
最後,美國政府真的會凍結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在美國的資產嗎?我認為絕對不會,因為這兩家是美國的上市公司,一旦隨意凍結其資產,傷害的是美國整體的國家信譽,以後其他國家的企業還敢去美國上市或開展業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