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億估值、光速IPO……光環之下,寒武紀盛名難副?
“寒武紀將力爭在3年之後佔有中國高性能智能芯片市場 30% 的份額。”這是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在2017年説的話。
3年過去了,這個目標還沒有實現,寒武紀要上市“回血”了。
6月2日,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33次審議會議結果顯示,同意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上市。
3月26日進入科創板“考場”後,寒武紀共經歷了兩輪問詢,歷時68天,再次刷新科創板審核速度。
然而,在光速過會的背後,寒武紀的招股書卻並不盡如人意。
連續3年虧損、大量的研發投入、失去大客户華為……寒武紀“自謀出路”後,何時才能有亮眼的成績呢?
01
失去華為 寒武紀缺錢要融資
寒武紀是一家做什麼的公司?
資料顯示,寒武紀的主營業務為人工智能芯片研發、設計和銷售。
按照南京招銀出資8億元、獲得寒武紀上市前3.61%的股權計算,在IPO錢前,寒武紀的估值就超過了200億元人民幣。
編輯
估值雖然高,但AI芯片行業是個很燒錢的行業,需要大量資金用於研發。
招股説明書顯示,寒武紀2017—2019年營收分別為784.33萬元、1.17億元和4.4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8億元、-4104.65萬元和-1.18億元。
編輯
其中,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分別高達380.73%、205.18%和122.32%。
可以看出,近3年來,寒武紀的營收雖然呈增長趨勢,但淨利潤一直在虧損,2019年虧損額度更是達到了2018年的2倍多。
而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儘管逐年遞減,但投入研發的費用一直高於營收,用“入不敷出”來形容毫不為過。
而從招股書能看到,研發費用主要包括職工薪酬、測試化驗加工費、無形資產攤銷等。
除去職工薪酬,在研發費用中,芯片流片費用佔比較大。
流片是芯片設計硬件化的過程。為了驗證集成電路設計是否成功,必須進行流片,如果流片成功,就可以大規模製造芯片。
行業內人士曾對媒體表示,製作芯片確實很燒錢,比如28nm的芯片費用就需要2000萬到4000萬,到了14nm費用又成倍增長。寒武紀2018年發佈了7nm的人工智能IP模塊1M,燒了多少研發投入的錢可想而知。
而對比業務類似的企業,會發現流片研發的投入確實比較高。
瀾起科技主營業務是為雲計算與人工智能提供芯片為主解決方案。2016—2018年研發費用分別為1.98億、1.88億和2.77億,佔營收比分別為23.46%、15.34%及15.74%。研發投入佔營收呈下降趨勢。
而寒武紀2017—2019年研發費用分別為2986.19萬、2.4億和5.43億,2018職工薪酬佔比研發費用不如瀾起科技,但是測試化驗加工費就佔比達到36.15%。
“前腳”2018年研發費用劇增,“後腳”2019年營收比例發生鉅變。
2017——2018年,IP授權業務佔營收比例是大頭,分別為98.96、99.69%。到了2019年,IP授權營收急劇萎縮,只佔營收15.49%。
而智能芯片業務及智能計算集羣業務佔營收比例都有所上升,分別為17.77%及66.72%。
之所以IP產品業務營收出現這麼大差額,則是因為寒武紀失去了華為這個大客户。
在此之前,根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公司A為寒武紀帶來了771.27萬元的營收,佔到了寒武紀總營收的98.34%,根據公開資料可以得出,A公司是華為。
2018年,華為貢獻的營收增長到了每月1.14億元,在寒武紀總營收當中的佔比仍高達97.63%。2019年華為發佈麒麟810開始有自研NPU,華為與寒武紀正式“分手”。
失去大客户,研發投入巨大需要資金情況下,有説法稱上市募資是寒武紀的不二選擇。
對寒武紀這樣TO B的企業而言,大客户至關重要。
寒武紀與華為合作了近3年,常理説關係穩定。對於不再與寒武紀合作的原因,華為沒有正面回應。
值得注意是,華為全資子公司海思在2017年發佈麒麟970芯片的時候,沒有突出強調NPU來自寒武紀IP授權,作為以自主研發為長的海思,這樣的做法是宣傳需要,很好理解。
不過,也有人認為海思2017年就有了芯片業務,以華為董事長任正非自主研發的雄心,達成AI芯片完全自主研發早就在戰略之中,用寒武紀的AI芯片不過是“權宜之計”。
此外,寒武紀為“中科系”,在管理上由於“中科系”整體把握控制,但寒武紀不能離開華為人帶來的技術,由此可能產生管理上意見不統一,從而影響了寒武紀與華為的關係,也成了許多人猜想“分手”的原因之一。
從管理層看,寒武紀內部確實存在“中科系”與“華為系”,寒武紀的“中科系”創始團隊現很多都在管理層,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天石是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現為副總經理劉少禮也曾是中科院計算所的研究員,還是陳天石的“師弟”,寒武紀現任副總經理、CTO梁軍,出身於華為,2017年到寒武紀任職。這中間會不會有“故事”,確實讓人猜想。
知乎上有網友對於寒武紀公司有派系鬥爭的留言,似乎也在佐證這個觀點。
02
“邊緣端”未落地
在外界看來,寒武紀一直是明星企業,但從人工智能芯片領域看,寒武紀或許有自己“煩惱”
從應用場景來看,人工智能芯片分為雲端、邊緣端和終端。目前或許由於失去大客户華為,終端業務急速萎縮,寒武紀暫時放棄終端業務,轉向雲端與邊緣端業務。
雲端業務主要應用於雲計算企業的數據中心,這也是AI芯片應用的主要場景,但是,雲端的弊端在於數據傳輸量大,有延時,部分對速度有要求的企業已經開始計劃將雲端設備朝着邊緣端轉移。
邊緣端很好理解,介於雲端與終端之間,應用場景廣泛,可以理解成“普適智能”,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
尷尬的是,現在邊緣端AI芯片成熟技術掌握在英偉達、高通等外企手中,寒武紀在邊緣端起步晚,去年11月才首款面向邊緣智能計算領域的AI芯片。
編輯
起步晚,意味着寒武紀“邊緣端”業務還需要大量研發,未進入盈利階段,還要依賴已有客户相當長一段時間。
03
曾大客户依賴 現打“擦邊球”
回望過去,寒武紀早在4年前就成名了,這個名氣既有自己實力賦予,也有曾為大客户的華為“光環效應”帶來更多知名度。
目前,拿雲端智能芯片比較,華為海思昇騰910研發進度略高於寒武紀思元270,寒武紀與華為在某種程度從合作者變成了競爭對手。
只是,華為有大筆的資金可以用於研發,寒武紀賬上的資金已經不多。
2019年,寒武紀的經營性活動現金流量為-2.01億元,目前期末現金及等價物餘額為3.83億元,面對每年數億元的研發投入,寒武紀資金緊張,競爭短板顯著。
此外,寒武紀客户集中度較高,大客户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2019銷售金額佔營收近五成。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問答》,保薦機構應充分考慮單一大客户是否為關聯方或存在重大不確定性,集中是否可能導致未來經營能力不確定。
雖然保薦機構中信證券已在寒武紀上市輔導報告中寫明, 2018大客户佔營收比例為98.34%、97.63%,現不存在單個客户銷售比例超過五成情況,但是珠海橫琴2019銷售比例46.65%已經接近紅線,打了一個“擦邊球”。
另外,保薦機構中信證券曾因篡改科創板ipo招股書領罰單,還因為發行人出問題而被熱議是否應該擔責。
比如去年7月,中信證券因擅自將發行人招股説明書註冊稿內容進行刪減,收到證監會的警示函,還因為保薦的容百科技兑付危機,而被網友熱議是否該擔責。
保薦機構問題多多,寒武紀大客户方面到底有無依賴的隱患是不是也讓人擔憂呢?
結束語
作為明星公司,寒武紀若上市,就成了“AI芯片第一股”,但光環之下,寒武紀什麼時候能交出一份能拿得出手的成績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