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美團入局!共享電單車復活 餡餅 or 陷阱?

滴滴、美團入局!共享電單車復活 餡餅 or 陷阱?

外匯天眼APP訊 : 曾經被證偽的共享電單車,巨頭與無數小玩家又紛紛入局、狂飆,泥沙俱下。最終即便巨頭勝出,又能否避開共享單車的結局?

事情正在起變化,一個曾經 “ 死去 ” 的賽道正在悄悄復活。

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單車雖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命運卻有天壤之別。在共享經濟火熱的 2017 年前後,共享單車風靡一時,共享電單車也曾悄悄興起。

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共享電單車始終沒有發展起來,當年的 “ 玩家 ” 大多黯然收場,倖存者寥寥無幾。

但最近風向開始變了。在一些城市,人們發現,一批名稱不同、顏色各異的共享電單車突然被擺放在街頭。

“ 本來以為共享電單車要消失了,沒想到又回來了 ”,在長沙工作的李一天發現,從去年底開始,當地的共享電單車又變多了,哈囉、美團,喵走、小遛等多個品牌都在紛紛鋪車。

在李一天的印象裏,上一次電單車品牌聚集在長沙街頭是在 2017 年 10 月前後。當時有 “ 享騎電單車 ”、“ 街兔電單車 ”、“ 叮噹出行 ”、“ 優時智能車 ” 等多個品牌進駐長沙,但很快隨着政府下發了一份關於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的整治文件,這些品牌被要求回收共享電動自行車,當時當地還在議論 “ 共享電單車將在長沙街頭消失 ”。

但是最近一年來,共享電單車不僅回來了,而且數量更多,不僅有美團、青桔、哈囉等巨頭,還有一些人們從來沒聽説過的平台。

這個現象不僅發生在長沙這種省會級別的二線城市,在中國各地的很多三、四線城市甚至是小縣城,共享電單車的玩家們正在悄然入局並攻城略地。

和幾年前不同,現在不僅共享電單車的玩家已經換了人家,其經營模式也發生了改變——從傳統的直營向加盟制演進。

但問題在於,新的玩家和新的模式並沒有完全消享電單車與生俱來的問題——過去人們擔心的押金問題依然在,而且以高額收益為噱頭的加盟制還可能造成新的風險。這個賽道會不會變成 “ 金融遊戲 ” 而最終一地雞毛?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問題待解:一個曾經被市場證偽的商業模式為什麼能死灰復燃?這一次它真的能長存下去嗎?隨着滴滴、美團、哈囉等巨頭的進入,小平台們會有生存的空間嗎?

1 大象和螞蟻共舞

如果不是美團、滴滴等巨頭的動作吸引了外界的目光,很多人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共享電單車行業已經發生了變化。

4 月 17 日,滴滴宣佈 “0188” 計劃,目標是 3 年實現全球每天 1 億單,其中,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單車一起構成的兩輪被視為重要的支撐點。隨後滴滴旗下共享單車品牌青桔單車被曝獲得超過 10 億美元融資。

“ 現在很多工廠都在生產青桔的車 ”,一位國內某老牌自行車廠的人士表示。

來自國內知名電動車電池供應商星恆電源的消息顯示,星恆為青桔騎行配套鋰電池達成 100 萬組,並且雙方又簽訂的新的戰略合作協議,青桔騎行宣佈正式加盟星恆推出的《恆星夥伴計劃》,他們為青桔騎行配套的鋰電池產自滁州生產基地。

滴滴、美團入局!共享電單車復活 餡餅 or 陷阱?

青桔電單車,圖片來源自網絡

美團方面對於共享電單車的野心也日益凸顯。3 月份,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2020 年美團單車的重點是加大投車,“ 不論多少個城市,全部加大投入 ”。

4 月份,36kr 報道指出,美團向富士達、新日等電單車生產企業下單百萬台共享電單車訂單。

近日,電動車生產企業新日股份(603787)在與投資者交流時也透露,美團是重要團購客户之一,公司與美團之間存在車輛採購合作關係;截至 4 月 20 日,新日電動車已取得團購客户下達的需在二季度交付的訂單約為 30 萬輛整車及相關配件,訂單總金額合計約為 8.8 億元,已收到預付款金額近 2 億元。不過新日電動車並未説明這些訂單是否全部來自美團。

號稱在整個共享助力車市場格局中佔據 70% 份額的哈囉也沒閒着。據其官網披露的信息,截至 2020 年 2 月底,哈囉助力車入駐超 320 城,並且在 3 月份發佈了最新一代的共享助力車 “ 雲起 ”。

滴滴、美團入局!共享電單車復活 餡餅 or 陷阱?

哈囉出行發佈的最新一代的共享助力車 “ 雲起 ”,圖片來自網絡

“ 流量不是萬能的,流量是幫助你能夠觸達用户,你是不是能長期的吸引用户還是取決於你本身做的是不是夠好,能不能帶來更多的效率 ”,面對青桔和美團來勢洶洶,哈囉方面表示不懼。

除了這些巨頭,各地還現存數量不少的小玩家,最近一年來,它們也在無畏地壯大。

和充滿野心,時刻將改變世界掛在嘴上的巨頭不同,小玩家們更加 “ 務實 ” ——它們名不見經傳,而且規模不大,很多於幾個或者幾十個小縣城,即便通過搜索引擎,有時候也難在第一屏找到他們的官方網站,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沒有拿到投資機構的投資。

“ 現在沒有人知道市面上到底有多少個共享電單車平台 ”,浙江一家共享電單車平台的負責人吳東表示,他們現在進入了 60 個城市,車輛 10 萬台左右,這已經算規模大的了,還有很多平台只有兩三萬台車,甚至更少,“ 有的只佔據一個大學校園,或者一個城市 ”。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由於小平台眾多,共享電單車行業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產業鏈,產業鏈上不僅有新日、雅迪這樣的電單車生產商,還催生了一些共享電單車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它們為電單車提供定製的 APP、小程序、雲服務、企業後台管理系統等。

換句話説,只要肯花錢,一個不懂技術的人也可以很快創立一個共享電單車平台。

共享電單車的悄然繁榮讓這個產業鏈變得非常熱鬧,置身其中的人們都希望抓住風口大賺一筆。

新日股份在 2019 年年報中表示,2020 年內積極爭取更多的團購業務訂單。公司同時也將團購業務的快速發展作為 2020 年工作重點之一,着力開發直銷領域的新客户,力爭團購業務成為保障公司 2020 年業績目標實現的有力支撐。"

滴滴、美團入局!共享電單車復活 餡餅 or 陷阱?

新日股份近期股價走勢

“ 我們服務的共享電單車平台已經有 30 個了 ”,一家深圳的服務商表示,他認為這些平台有幾個普遍的特點,比如大多數存在的時間都不長,很多是 2019 年之後開始進入共享電單車行業;企業背景比較複雜,不少是傳統制造業的企業老闆轉型而來;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都不強,比如,他們自研的平台很不穩定,系統經常會 “ 崩 ”,“ 技術人員太菜了 ”。

2 共享電單車為何死灰復燃?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共享電單車裏的巨頭還是小平台,它們都在狂飆猛進,甚至疫情都沒有阻止它們擴張的步伐。從 2020 年初至今,有些平台一直在擴張進入新的城市。

“ 助力車今年是在高速發展 ”,哈囉出行聯合創始人李開逐表示,他之前覺得去年哈囉的發展速度已經挺快了,2020 年, 坦率來説,速度會更快,(電單車)增量的速度會比單車更快一些。"

在平台們擴張的背後一個問題同時也浮出水面:為什麼曾經不被看好的共享電單車現在重新迎來小?

政策的變化是最大的助推力量。

2017 年 8 月,交通運輸部等 10 部委聯合印發《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 “ 不鼓勵發展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 ”。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司長徐亞華解讀為何不鼓勵共享電單車,圖片來自交通運輸部網站

該文件的出台直接讓共享電單車行業進入寒冬,隨後,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紛紛出台政策,對共享電單車喊停,要求限期退出。

按照業內人士的説法,政策之所以當時不鼓勵發展共享電單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於電單車的安全性存在擔憂。因為按照《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通用技術條件》中 “40 公斤以下、時速 20 公里以下 ” 的規定標準,大多數電單車都無法達標。此外,大量電單車存在不守規則的行為,諸如嚴重佔用道路資源,阻礙公共交通秩序,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但是這些問題從 2019 年開始逐步得到了解決。2019 年 4 月起,電動車新國標開始實施,對電動車的標準進行了規範。

在此基礎上,各地政府對於達標的電動車進行放行。以武漢和昆明為例,2019 年 4 月,武漢通過了《武漢市非機動車管理辦法》,共享電單車在註冊登記後可以上路;而昆明 2019 年 8 月份也取消了對共享電單車的限制。

即便是政策逐漸在放開,也不意味着可以共享電單車可以隨意投放,運營主體必須要獲得政府的許可。對於低線城市來説,能不能進入取決於兩大因素,一個是政府的開放程度,一個是運營者的地方關係。

一家共享電單車企業的市場負責人王霖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都在對共享電單車進行放開,尤其在一些小縣城,共享電單車價格便宜,為了解決大眾出行的問題,很多地方願意放開市場。

“ 一定要政府允許的,不能做私自投放,因為電單車需要在當地備案,拿到當地的牌照。” 王霖透露,此前不少電單車企業採取盲投策略,結果遭監管清退,所以現在大部分電單車平台都小心翼翼,不過也有些巨頭還是在盲投,儘管存在被清退的風險,“ 誰讓人家財大氣粗 ”。

通常來説,目前地方政府有兩種運作方式,一種是地方成立專門的公司,買車之後自己幹,另外一種是對外招標,引入電動車平台,由平台自己負責運營和維護。

“ 你要能拿下來一個城市,我都願意跟着你投資。” 王霖認為,對於後一種方式來説, 如果你有相應的政府資源,那麼,做共享電單車就事半功倍。"

為了搶奪市場,先進入的平台往往採取的策略是和地方政府簽訂獨家協議, 説是獨家,但實際上通常政府不會讓一家獨大,而是會引入兩、三個品牌。"

除了地方政策放開,共享電單車的經濟收益則是吸引企業大量入局、瘋狂擴張的關鍵。

按照前述浙江共享電單車平台的負責人吳東的説法,現在美團、滴滴、哈囉等都已經發現,共享電單車比共享單車在運維效率和盈利方面都有優勢。

根據寧波市交通部門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當地共享單車日週轉率只有 13.29%,而共享電單車日均週轉率接近 340%。也就是説,投放 1 輛共享電單車相當於投超過 20 輛共享單車。另外來自哈囉的數據也證明,在昆明市場,哈囉助力車每輛車的日均騎行次數在 5 次以上,超過共享單車。

不僅是週轉率更高,由於電子圍欄等技術的應用,有效地解決了亂停亂放的問題,共享電單車在運維方面效率更高。

“ 共享電單車因為需要定點停放,所以運營成本比共享單車要低很多。” 吳東稱,在收費上,目前共享電單車的價格普遍是每 15 分鐘 2 元左右,高於共享單車。

滴滴、美團入局!共享電單車復活 餡餅 or 陷阱?

青桔電單車的價格,圖片來自滴滴出行

按照此前哈囉出行的説法,在 2019 年,哈囉助力車已經回本盈利,在沒有新投車輛的情況下,助力車是整個公司最賺錢的部門。

“ 單車是我們公司最基礎的業務,它給我們提供了基礎的用户來源。但是隨着發展,助力車的利潤可能會更高。” 哈囉助力車事業部負責人彭照坤稱。

3 加盟制下騙局叢生

除了需要地方關係,資金實力也是共享電單車企業發展的關鍵。

“ 電單車雖然收入高,但仍然是資金驅動型的,投入還是很大的,沒有大量融資還是不好做的 ”,一位行業內人士認為。

和共享單車比起來,電單車的成本要遠高於前者。按照新日股份大客户 30 萬輛 8.8 億元的團購價來看,每輛車均價為 2933 元。而議價能力更弱的小平台,採購價格可能更高一點。按照行業內人士的估算,目前一輛共享電單車的在 3000 元 -4000 元之間。

按照公開資料,愛瑪、鳳凰等自行車企業提供給摩拜和 ofo 的共享單車在 300 元到 600 元之間,這意味着,一輛電單車的成本是一輛共享單車的 5-10 倍。

這還僅僅是車輛硬件的成本,軟件方面,還有企業管理系統、APP、小程序等開發部署的成本,如果是使用外包方案,則可能成本更高,或者需要按收入分成。

李敏任職於一家共享電單車解決方案公司。她介紹稱,目前包含前期諮詢,軟件平台開發的成本大概在 10 萬元以內,而平台使用費大概在日常運營收入的 10% 之內。

再加上推廣成本,倉庫房租成本,運維人員的工資支出等,這些錢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在這種情況下,按照吳東的説法,包括哈囉在內,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平台都採取了加盟的方式。 美團暫時還沒有加盟,不過未來一定會做。"

而據 36kr 的報道,美團電單車近期還在全國多個區域徵召代理機構及人員。

“ 你想想全國有 280 多個地級市,還有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很多超一線和一線城市,像這種城市,投放量不是一萬輛就夠了,沒有一家公司有這麼大資金去迅速佔領所有的市場。” 前述共享電單車企業的市場負責人王霖認為,加盟制是共享電單車發展的必然。

據瞭解,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加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託管式加盟,一種是非託管式的。前一種方式下,加盟商不需要投資購車,主要是負責加盟區域的市場拓展、政府公關等,而車輛的購買、站點建設、運營管理等都由平台負責。

而後一種方式下,加盟商負責購車、運營維護、市場營銷、地方關係等,平台提供的是品牌支持、客户服務、運營指導等方面的幫助。

由於承擔責任的不同,兩種加盟模式的分成模式也不太一樣,前者的加盟商分成低於後者。

但是全天候科技發現,加盟模式下的共享電單車平台逐漸有了 “ 變異 ” 的趨勢——一些平台開始以高額收益吸引投資者加盟。

多家平台在官網都宣稱加盟一年內就可以回本,某平台人士甚至表示,如果加盟商認購 10 輛車,每年平均的年化收益可達到 65%,如果認購 100 輛車,每年的年化平均收益可以達到驚人的 102%。

滴滴、美團入局!共享電單車復活 餡餅 or 陷阱?

一家共享電單車平台給出的加盟收益預期

有寧波人士爆料稱,2019 年,有共享電單車平台在當地宣傳城市合夥人和 “ 領養模式 ”,其中提到,城市合夥人起投 20 萬元,年化收益預估 35% 左右,而 “ 領養模式 ” 也給出了 30% 的預估收益。為了吸引投資者加盟,該平台還開啓了合夥人年會, 送了不少小米之家的產品。"

翻閲以往的報道發現,在過去兩三年,共享電單車加盟相關的騙局時有發生,黃石、佛山、青島等地方均爆料過相關的騙局,比如,有的受害者投資之後先給幾天甜頭,待加大投資之後就直接被拉黑了。

滴滴、美團入局!共享電單車復活 餡餅 or 陷阱?

多地曝光共享電單車投資騙局

但是在高收益的誘惑下,依然有人冒險加入。

一家共享電單車平台人士表示,他們在全國各地都有加盟商,“ 有人最多投資了 600 輛車 ”。但是,當問及是否已經有人回本時,該人士承認並沒有,他給出的原因是,“ 目前公司運營還不足一年 ”。

4 誰是最後的倖存者

相比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看起來收益模型更加誘人,因此,才吸引了不少小玩家爭相入局。

有人曾對共享電單車的成本進行過核算,加上房租、運維等費用,一輛共享電單車的各項成本在 5000 元左右,按每次騎行收入 4 元,每天被騎行 5 次計算,每輛車每天就有 20 元的收益,不到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之後就是純賺了。

實際的情況卻並非這麼簡單。一位電動車維修人員認為,上述計算太過理想,並沒有考慮到一些損耗和折舊。

以電動車的鋰電池為例,目前主要分為三元鋰電和磷酸鐵鋰兩種,前者循環使用的壽命約 500-800 次,後者循環使用次數 800-1200 次,按照正常的電池損耗,大概 2 萬公里就需要更換一次電池。

而按照共享電單車的使用頻率來看,這可能意味着一年左右就需要更換一次電池,而新電池的價格在 1000 元到 2000 元左右。再加上電動機、輪胎、制動系統、其他易損件,電動車的損耗成本更高。

上述維修人士認為,除了自然的損耗外,共享電單車還面臨着被偷盜的風險,將會給運營者造成重大的損失。

因此來看,共享電單車平台的收益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

除了加盟者的投資風險,共享電單車的 C 端用户也面臨潛在風險。由於大量小平台的存在,他們一旦倒閉,押金很可能難以拿回。目前,在多個用户維權平台上,用户投訴共享電單車押金難退的問題已經非常普遍。

一定程度上講,共享電單車只是巨頭的機會——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品牌影響力,巨頭相比小平台都有壓倒性的優勢。

吳東(前述浙江共享電單車平台負責人)承認,他們和青桔、美團在一些市場存在競爭,相關數據證明,在巨頭進入之後,作為小平台,他們的數據發生了明顯的波動。

對小玩家而言,它們身處進退兩難的境地:到底是主動讓出市場,還是堅持 “ 抵抗 ”?退出意味着成本難以回收,而堅持也難有勝算。

下一步,如果巨頭們發起價格戰清場,不知小玩家還能拼多久;而最終即便是少數巨頭勝出,他們又能否避開共享單車的結局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499 字。

轉載請註明: 滴滴、美團入局!共享電單車復活 餡餅 or 陷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