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5G可能正成為地球温室效應的"推手",甚至破壞自然生態體系?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科技

今天,5G成為了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主流觀點認為5G具有改變世界的能力,能讓我們進入一個萬物互聯的全新數字化世界,但也有一些小眾的觀點認為5G的能力和潛力仍待驗證,可能將成為失敗的技術,更有甚者,認為5G對世界的影響是存在危害的。

而由於種種眾所不知的原因,5G成為了被炒作的技術,不光行業出於經濟利益的目的在炒作,甚至國家之間出於政治目的也在炒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5G成為了"不容置疑"的技術,很多正常的觀點、正常的技術討論,都被歸為陰謀論,我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現象。

其實,到今天5G的標準尚未完全凍結,可以説5G仍然是一個新事物,對於這個新事物的未來發展,我們應該持更加開放的態度,肯定它的正面價值的同時,也可以去廣泛地討論其負面的影響,畢竟這是一個面向億萬公眾的技術,容不得一點差錯,一點技術層面的小缺陷,都有可能造成廣泛的影響。

以下的觀點來自於一位白犀牛的讀者的後台留言,對於其觀點,我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實驗工具去證實,或證偽,但正如伏爾泰説的,"我也許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衞你説話的權利"。我覺得這些看似危言聳聽的言論,是有其討論價值的,哪怕到最後被證實為荒謬,但至少杜絕了一種隱患。

01.

5G是地球温室效應的推手。

5G很耗電,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一個5G基站的功耗最高可達到一個4G基站的4倍,比如,根據此前中國鐵塔的一份分析材料,目前幾家主流的廠商的5G基站單系統的典型功耗分別為:華為3500W,中興為3255W、大唐為4940W。

我們就以華為基站為例,以3500W的功耗運行一天就是84千瓦時,如果以完全建成的5G網絡需要500-800萬個5G基站算,一天就是6.72億千瓦時,一年就是2452.8億千瓦時!

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們可以這樣來算,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72255億千瓦時,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780億千瓦時,第二產業用電量49362億千瓦時,第三產業用電量11863億千瓦時。

這意味着,光是一個5G,就佔全年全國總用電量的近4%,相當於3倍於第一產業的總用電量!這絕對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02.

更關鍵的問題是,這二千多億千瓦時的電能到哪兒去了呢?

答案很讓人驚訝!——百分之九十以上轉化為熱能排放於大氣。

5G耗電一部分是設備運行中產生的熱量,直接釋放在空氣中。一部分功耗以電磁波方式從天線輻射出去,而發射出去的功率,被用户接收併發揮作用的不足百分之五,其餘能量都輻射到地面、樹木、建築物上。

在某些國家,比如美國,5G是通過釐米波頻段來承載的,要知道,釐米波的特點是工業烘乾頻率,把能量最終轉化成熱量,這對地區氣候、乃至全球氣候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當前全球温室效應愈來愈嚴重,由此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災害,比如2018年美國遭遇了零下52度的極端低温,同時,澳大利亞則面臨48度的嚴重酷暑,還有超級颶風、異常洋流等厄爾尼諾現象頻頻發生。

而更恐怖的是,由於全球氣温上升令北極冰層融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會重見天日,導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類生命受到嚴重威脅。

5G很可能將成為壓在"温室效應"這隻即將倒下的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一點不得不謹慎考慮。

03.

5G基站可能將對自然界中的動物造成嚴重的影響。

為了解決5G基站的站址資源問題,當前全世界各國的5G基站基本上都會依託電杆和路燈杆佈設,而這個高度正好是鳥類和蜂類棲息高度。

雖這類基站並非5G宏基站,發射功率不大,但不容忽視的是,這對近距離的動物傷害是明顯的。比如,持續發出的高頻電磁波會導致蜂類體温會升高,時間一長會導致蜂類羣體性死亡。比如,高頻的電磁波會傷害鳥類的眼晶體,同時會損傷體內的卵,鳥類被照瞎眼,只有死路一條,照傷體內卵,產卵屬死卵,孵化不成生命。

人類的微波工作者知道佩戴微波眼鏡保護眼晶體,但動物做不到。而如果是紅外頻段,自然界的動物都會感知熱源存在及方向,有目的的避開,但微波具有穿透加熱性,一般動物不具有效感覺器官,這才是造成傷害的主要原因。

總而言之,上述所言並非唱衰5G,或為5G潑冷水,只是想當前的5G建設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向,儘可能地完善5G技術,讓5G真正成為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的技術。

【來源:悲了傷的白犀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