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消息稱松果電子創始合夥人、大魚半導體創始合夥人宓曉瓏離職,加盟國內芯片巨頭紫光展鋭,擔任泛連接業務管理部負責人。
宓曉瓏曾是華為無線基站的早期技術團隊成員、海思無線技術創始團隊成員,曾任硬件部部長、系統架構設計部部長等職務。華為無線第一代分組域核心網產品的重要技術負責人,負責海思Balong平台解決方案開發,支持MBB領域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80%。
後加入松果電子、大魚半導體擔任創始合夥人,主持公司業務發展戰略和芯片方案開發。
松果電子是小米旗下自研芯片的公司,2016年發佈的小米5C手機中搭載的澎湃S1芯片就來自該公司,澎湃S1也是小米自研的首款芯片,它的橫空出世當時着實震驚了不少人,該芯片是第二家中國手機廠商自研的芯片產品。
但2017年-2019年澎湃S1迭代版本——澎湃S2一直未見發佈,松果電子核心創始團隊成員離開小米,並重新組建了全新的南京大魚半導體有限公司,不少人開始責備小米,開始質疑小米內部是否已放棄自研芯片項目。
雷軍對此的回應是內部從未放棄過澎湃系列芯片的研發,重新組建的南京大魚半導體小米擁有23.36%股權,是新公司第二大股東。
但需要明白的是:松果電子是小米全資控股公司,100%股權屬於小米,大魚半導體小米僅擁有不到1/4的股權,這種權屬變更足以説明很多問題。
小米好像有意放任“自研芯片”項目,為了得到資金引入其他投資者,甚至連控制權都放手了。
如果雷軍重視“自研芯片”項目發展並認為其後續會產生重大效益,應該是不太會放手控制權的。
此外大魚半導體目前主要任務是研發物聯網芯片,深耕物聯網領域、人工智能領域,物聯網芯片雖在集成度及難度上遠低於手機芯片,但隨着5G到來,未來必定是物聯網時代,物聯網擁有極大市場。
小米戰略目標也是手機 AloT,AloT指的就是物聯網。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也能理解小米的這番操作。
芯片是高新技術產業頭頂的一顆明珠,是集成度極高的系統性產業,這種東西的研發需要較多積累,也需要海量資金投入,不然國內手機廠商中也不會僅有華為擁有成熟的自研芯片了。
海思麒麟成立於2004年,2009年推出首款自研芯片K3V1,2012年推出迭代版本K3V2,2014年推出首款手機芯片麒麟910,2016年推出麒麟960芯片,此時華為麒麟芯片性能水平才達到業界一流水準,從立項到達到主流水平耗時12年。
小米松果成立於2014年,2016年推出首款自研芯片——澎湃S1,耗時兩年,哪怕澎湃S1性能與主流中端芯片相比存有差距,但媲美主流中低端芯片還是沒問題的。
截止到目前松果電子成立6年時間,如果小米真沒放棄“澎湃項目”,那距離出成果應該不遠了。畢竟現在市場與技術條件比當時華為當時要好不少,也有很多產品可借鑑,所以週期會比華為要短不少。
不説“一口吃成胖子”直接媲美主流高端芯片,只要澎湃S2性能能跟上主流中端就會有不少人買賬。
只要有人買賬就會有資金迴流然後再研發,良性循環,如果資金一直無法迴流,誰願意“拿錢填海”?錢又不是大風颳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