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將剝離手機業務,以換取三星為其代工5G基站芯片?
最近由於美國升級對華為的出口禁令,使得華為成為了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同時圍繞着華為的各種傳言也是不斷。近日,網上又出現了一則關於華為的傳聞。
▲圖片來源:法新社
當地時間6月12日,知名數碼科技媒體“PhoneArena”率先報道稱,三星與華為正在探索一項“合則兩利”的重磅交易,即三星將為華為的5G基站製造先進芯片。作為回報,華為將把部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讓給三星。報道還稱,華為已經簽訂了60萬個5G基站的交付合同,而這些芯片此前正是由台積電代工的。對於華為來説,5G基站業務的重要性要比手機更高。
隨後,國外科技媒體itwire.com也報道稱,韓國三星電子正在考慮與中國華為公司達成協議,三星將幫助華為獲得對先進半導體芯片的需求,以換取華為將其部分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轉讓給三星。
今天,國內的包括觀察者網等媒體也翻譯轉載了phoneArena的報道,另外也有不少媒體引述itwire.com的報道作為消息來源,對於三星與華為的合作進行了大肆報道。
然而,這些消息靠譜嗎?
首先,PhoneArena的這篇文章並沒有註明消息來源,只是説“據説”。同樣itwire的報道也是隻是引述了“Asia Times”(亞洲時報)之前在5月30日的一則報道的內容。
在亞洲時報半個月前的這篇報道當中就有提到,“業內分析師表示,華為有可能剝離其智能手機部門,從而給三星留下了更大的市場份額。”“作為回報,三星將繼續為其提供存儲芯片,併為華為製造現在在台灣生產的由華為設計的邏輯芯片。”“華為高管表示,與其核心電信設備業務相比,智能手機部門的利潤率較低。”
△亞洲時報5月30日發佈的題為《South Korea is the pivot in the Huawei wars》(韓國是華為戰爭的關鍵)的文章。
顯然,PhoneArena、itwire以及今天國內媒體援引這兩家媒體的報道,只是在把舊聞當新聞重炒而已。
而在此前的5月26日,台灣經濟日報也曾報道稱,華為為了規避美國新升級的出口管制措施對其自研芯片的製造的限制,正試圖説服台積電和三星,為其打造基於非美系設備的先進製程生產線。此外,報道還稱,“目前台積電和三星這兩大晶圓廠都已收到了華為的這項要求,目前正積極規劃。三星已有一條7nm採用非美系設備的產線,正為華為旗下海思試產。”
芯智訊當天也特別針對這則消息寫了一篇題為《為華為打造無美系設備的產線,台積電三星能做到嗎?》的分析文章,通過分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三星、台積電確實有可能打造出一條不含美系半導體設備的產線,但是想要短時間內打造出一條能夠生產7nm、5nm先進製程的不含美系半導體設備的產線卻不太可能。(具體可參看之前的分析文章)
即使台積電、三星現在準備去組建這樣一條產線,也需要中日韓歐的半導體廠商進行協作,不是短時間能夠實現的,而且後續的良率提升也將是一大攔路虎。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9日的台積電股東常會上,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表示,“大國對抗有很多產品限制,台積電會遵守相關法規法律限制。因為,台積電用了很多美國設備,這種局面短期不會改變。因為,台積電跟很多設備廠合作才得以保持技術領先,而台積電三位一體商業模式,技術領先是第一目標,在大國對抗時候,更能顯出台積電的價值。”
顯然,劉德音的表態,意味着台積電短期內將不會考慮為華為“組建不含美系半導體設備的生產線”。
那麼,三星是否真如傳聞所説,會組建不含美系半導體設備的生產線,為華為代工芯片,以換取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呢?
前面我們説到,如果要組建不含美系半導體設備的7nm/5nm產線,難度極高,這裏就不再重複了。不過,如果芯片是用在5G基站上,那麼對於工藝製程的要求就要比手機小很多,可能28nm、14nm就可以。這確實也降低了組建產線的難度。
但是,我們需要反過來問一句:如果三星能夠為華為組建不含美系半導體設備的產線,為華為代工5G基站芯片,那麼台積電為什麼就不能呢?如果三星可以做到,沒理由台積電做不到。但是,從台積電之前的表態來看,台積電短時間內沒有為華為組建不含美系半導體設備產線的計劃。
顯然,台積電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願得罪美國,即便這是一種合理的規避手段。
但是,台積電更為擔憂的則可能是,即便為華為組建了不含美系設備的產線,如果屆時美國的禁令進一步調整,比如美國可能要求不能使用美國的半導體材料及其他相關技術和產品,那麼這條產線的投入很可能也將打水漂。而且,台積電配合華為規避美國禁令的動作,甚至有可能引發美國針對台積電進行制裁。那麼,同樣的問題,只有台積電擔心,而三星並不在意嗎?顯然,不太可能。
這裏需要補充説明的是,日本和美國廠商佔據了全球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大部分市場(具體可參看:半導體原材料行業全景剖析:美日佔據主導,國產自給率不足15%!),去年日本就曾動用了限制三種半導體材料對韓國的出口來制裁韓國,使得韓國三星、SK海力士、LG等廠商大吃苦頭。而日本又一向是唯美國馬首是瞻,因此,如果華為通過與三星合作建立不含美系半導體設備的產線來規避美國新規,美國確實有可能進一步通過限制晶圓代工廠的半導體材料及其他相關產品和技術來源來打壓華為。
近期,一些大V也發文建議華為海思轉型IDM,自己來組建半導體生產線,以擺脱美國新規的限制。但是這種建議在芯智訊看來,也是有些想當然了。且不説,自建晶圓廠投入極大,華為在這塊本身也沒有技術和人才積累,而且從投入到實現生產整個週期很長,遠水解不了近渴。就算是建成了,美國如果聯合日本限制半導體材料,那麼華為也要自己來做半導體材料嗎?顯然,所有東西都自己來做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韓國也是親美的,韓國的三星會為了智能手機的份額而得罪美國嗎?要知道美國可是三星的高端智能手機的最大市場。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IRP的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三星手機驍龍佔據了美國市場34%的市場份額。而其他研究機構的數據則顯示,目前三星智能手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僅不到1%。
從三星電子的股權結構來看,雖然三星電子是韓國公司,但是根據三星公佈的截至2020年一季度的股權結構來看,在普通股(普通股股東可以全面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方面,來自國外的投資者佔據了54%的份額(根據資料顯示,這其中80%以上都是由美國投資機構所持有),大股東及關聯方的持股比較僅21%,韓國投資者佔比僅25%(機構投資者19%,個人投資者6%)。而在優先股(優先股股東一般不參與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方面,外國投資者佔比更是高達84%,而韓國境內的投資者加上大股東及關聯方的佔比僅有14.2%。所以,從股權結構上來看,三星電子可以説是由美國資本所控制的韓國企業。
綜合來看,三星電子不太可能會單純為了提升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而得罪美國政府。更何況,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也不是説讓就能讓的吧?最終選擇權還是在消費者手中。即使華為主動減少手機的出貨量,但是整個智能手機市場並不只有華為和三星,在高端市場主要競爭對手還有蘋果,此外,在中高端及低端市場,還有小米、OPPO、vivo等眾多的中國手機廠商,所以最終的最大獲益者也可能並不一定三星。那麼,三星為什麼要冒險當“雷鋒”?
亞洲時報在5月30日的報導當中稱,“業內分析師表示,華為有可能剝離其智能手機部門,從而給三星留下了更大的市場份額”。難道,亞洲時報的意思是,華為將剝離手機業務出售給三星?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確實能夠保證三星在手機市場份額的極大提升,確實對三星極具誘惑力!但這種可能性極低。
不過,令人疑惑的是,今天芯智訊收到了一張疑似華為內部員工的微信羣的聊天記錄截圖(因為不確定真實性,且內容敏感,這裏就不貼出來了),其中就有一位員工提到,“聽到一位快要退休的老員工説公司7月中旬會宣佈大變革,可能涉及股權和裁員,據説是從19萬降到十萬……”
根據數據顯示,目前華為的員工總數就是在19萬左右,如果真的裁員降至10萬,那麼意味着在現有的基礎上,員工減少近一半,而員工的大規模減少的背後,必然跟隨着業務的縮減。那麼真的是要剝離手機業務嗎?
而根據亞洲時報今天的報導稱,華為與三星達成的協議細節有望在7月中旬宣佈。這個時間也與疑似華為員工爆料的“宣佈大變革”的時間吻合。
不過,這可能只是兩個不相關的爆料在時間上的巧合。在芯智訊看來,華為小規模裁員確實有可能,但是如此大規模的裁員或者剝離出售手機業務的可能性極低。因為目前華為消費者業務已經是華為最大的收入來源了,遠超運營商業務。
根據華為2019年財報數據顯示,在華為的整體營收當中,消費者業務收入佔比高達54.4%,並且保持了34%的增長,而運營商業務收入佔比已降至了34.5%,同比增幅也只有3.8%。對於目前正處於極度困難當中的華為來説,手機業務仍持續提供着強大的現金流和利潤,即使自研芯片製造受限,但是仍然可以通過採購第三方的非美系芯片來維持,此時放棄經營多年且已經成為全球第二的手機業務無異於自斷雙手,且對於華為擺脱目前的困境似乎也沒有多大的幫助。
一位華為內部人士也對芯智訊表示,“沒有這種可能性!華為在2013年自己的手機業務還沒崛起的時候,公司就已經有17-18萬的員工了。任總最為看重的是人才梯隊,寧願虧着也會養着人,這樣才有扭轉局面的機會。”
綜合來看,三星為華為代工5G基站芯片的可能性確實存在,但是可能性相對較小。如果是代工7nm/5nm的手機芯片,那麼可能性則更小。而且華為也不太可能主動讓出部分手機市場份額給三星,剝離手機業務甚至出售的可能性更是極低。畢竟即使自研芯片生產受阻,華為目前仍然可以依靠第三方的非美系芯片+現有的芯片庫存,來維持現有業務的運轉。另外,華為也在不斷通過投資與合作,來加速實現半導體供應鏈的國產化替代。當然,要徹底擺脱目前的困境,還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華為需要儘可能的支撐更長的時間,等待變局。
作者:芯智訊-浪客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