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微信悄悄更新了一項新功能:“朋友圈中可刪除好友評論”

消息一出,立馬引起了網友熱議。

“這下終於可以開開心心的發個朋友圈了!”

以往面對不喜歡的評論,只能選擇無視或者直接刪掉整條朋友圈。

如今長按某一條留言,就可以刪除這條評論的內容。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不過尷尬的是,被刪除留言的好友會看到,“評論已被刪除”的提醒,也可以通過長按來刪除這條提醒

雖然微信的這一更新,呼應了很多人的心聲,但同時也暴露了成年人社交小心翼翼的現狀。

想起此前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討論:#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開始消失在朋友圈#。

網友們紛紛評論,也道出了背後的辛酸真相。

“越來越覺得自己渺小和不重要”;

“其實根本沒人關心你朋友圈寫的是什麼”;

……

是的,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在做人生的減法,剔除不必要的社交。

到了一定年紀,我們終將懂得,沒那麼多人真正在意你。

你今天穿了哪套衣服?你究竟過得好不好?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裏忙活,無暇顧及你的喜怒哀樂。

知乎上有個提問:與人交往最好的態度是什麼?

有個高贊回答:一個成年人與人交往的最好態度就是,做好自己,親疏隨緣。

在成年人的世界裏,不高估和任何人的關係,也不低估人性的規則,就是人際交往的真相。

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以前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父母、親戚、朋友都圍着自己轉。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漸漸長大才發現,我們只是自己世界的中心

記得沙溢在節目中曾略帶憂桑地説:

“有一天晚上我翻看手機,發現除了我兒子給我發的信息,沒有任何人給我發信息。以前總以為自己很重要,其實,每個人在別人心中都沒有那麼重要。”

在別人的世界裏,我們終究只是配角,只有在自己的世界裏,才是真正的主角。

世態炎涼,時光流轉,曾經心心念唸的人,一個轉身,就可能形同陌路。

曾互訴衷腸的朋友,如今也少有聯絡;曾經相濡以沫的愛情,最後也無疾而終;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哪怕是親近的親人,也可能因為時空的阻隔而漸行漸遠

於是,我們漸漸明白,對於有些人,可以期待,但不要依賴。

是啊,人與人之間走得太近會傷害,太遠會疏忽,不遠不近,恰到好處,才能相處不累。

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到了一定年紀,你要學會給自己打傘。

懂得自我欣賞、自我成全,才能活得肆意灑脱。

不要把一切視作理所當然

有人説:“人性最大的惡,是不懂感恩。”

認為父母就應該任勞任怨,同事就應該竭盡全力,朋友就應該傾盡所有。

但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我們應該記得別人的好,然後加倍償還,而不是一味索取。

懂得感恩,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感情才能在歲月的洗禮下越來越濃厚。

韓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媽媽因為家裏困窘,向富裕的正煥媽媽借錢,可是話到嘴邊,卻怎麼也説不出口,於是,悻悻而歸。

回到家卻發現,正煥媽媽把錢藏在了菜籃子裏,偷偷放在了德善家的窗台上,就離開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感動之餘,德善媽媽也並沒有把幫助當成理所應當,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去回報,比如在德善爸爸發工資後,買了海鮮大餐送給大家分享。

北野武在《北野武的小酒館》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友情的闡述:

“以前我幫過你,現在你為什麼不幫我?想要從友誼中得到什麼,這想法本身就錯了。什麼是真正的友誼?自己有難的時候也不願意去麻煩朋友。”

是啊,那些總是打着朋友的旗號來佔你便宜的人,不是真朋友,只是一種唯利是圖的“偽朋友”。

人到中年,應該明白,真正的友誼,是不添麻煩;真正的親情,是懂得感恩;真正的愛情,是彼此體諒。

不要在任何地方高看自己

卡耐基曾寫道:

“如果我們只是要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的話,我們將永遠不會有許多真實而誠摯的朋友。”

生活中,那些妄自尊大、得意忘形的人,總是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大多為人低調,不張揚。

晚清重臣曾國藩,即便立下赫赫戰功,享受高官厚祿,但依然為人低調。

他曾給弟弟曾國荃寄去一封信,信中附了這樣一首詩:

“左列鍾銘右讀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説,萬事浮雲過太虛。”

是在告誡弟弟,千萬不要因為暫時取得成績就狂妄自大,越有功勞越要學會低調。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不張揚、不忘形;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才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是硅谷薪酬最高的高管之一,可即便被封為成功人士,他也一向以低調的姿態示人。

庫克常説:

“我喜歡提醒自己來自哪裏,將自己置身於不起眼的環境,有助於自己前行”。

不在任何地方高看自己,才能越過光環的束縛,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前行。

低調的人總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平淡、平靜、平和,最終抵達內心的豐盈與澄明。

不要在任何地方低估他人

俞敏洪曾説過:

“不要低估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和優勢長處,應該學會向每個人學習。”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放下自以為是的驕傲,才能贏得彼此的尊重。

有一次,京劇大師梅蘭芳在戲院演出《殺惜》,觀眾鼓掌喝彩,唯獨一位衣着樸素的老人大聲喊道:

“不好不好。”

聽到這話,梅蘭芳沒有生氣,而是在演戲結束之後,派車把老人恭恭敬敬地請回家,親自向老人討教。

老人看他誠意可嘉,就告訴他剛才演戲時台步中存在的問題。

梅蘭芳聽後恍然大悟,並連連道謝。

從那以後,梅蘭芳每次演出,都要請這位老人去觀看評點,還把他奉為“老師”。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不低估他人,懂得每個人都有優點,在尊重別人時,收穫對方的尊重。

尊重他人,是對別人的優點,去欣賞、去接納、去讚美;是對別人不同的地方,不排斥、不藐視、不貶低。

《孟子》有言: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不以貌取人、不帶有色眼鏡看人,學會尊重他人、欣賞他人,才更能接近生命的繁華與美好。

時刻保持一顆謙遜的心

尼采説:

“謙遜基於力量,高傲基於無能。”

一個人內心越豐盈,才越謙卑,也更能體恤他人的感受。

國學大師季羨林就有這樣一件趣事。

一年開學時,一名新生扛着行李袋四處跑,實在累得不行。

看到一位老人,他以為是保安,就請求老人幫忙看一下行李,他去辦入學手續。

折騰半天,這位學生辦完手續回來,發現老人還在原地,頭頂着烈日幫他看行李。

等到開學典禮時,學生才知道,那位衣着樸素、謙卑有禮的人,竟然就是副校長季羨林。

一個謙遜的人,時刻保持親切隨和、謙虛包容,會讓人感受到如沐春風般的温暖。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了凡四訓》中有言: “唯謙受福。” 意思是説,只有具備謙虛之心的人,才能獲得幸運與幸福。

老子就曾對待人傲慢的陽子居説:我以為你是可以成大器的人,現在看來,實在不堪教誨。

聽了老子的責備,陽子居跪在老子的門外聆聽教誨。

老子説:君子與人相處,如同冰融於水那樣自然融洽,與人共事,如同童子僕人那樣謙遜低下。一個被他人敬而遠之的人,別説成大器,就是立足於世也很難。

陽子居這才恍然大悟,知道悔改。

《道德經》中有言: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一個謙遜的人,懂得更好地與自己相處,也可以與周圍的萬物和諧共生。

成年以後,我們慢慢變得不爭不吵不炫耀,不強求、不期待、不執着,這不是嘴上的佛系,而是從根本上明白了人際交往的真諦,理解了為人處世的本質。

不高估人際關係,不低估人性規則,處處尊重他人,時時保持謙卑,用真正高級的活法,過完自己漫長的一生。

共勉。

來源:有書(ID:youshucc)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29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