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慶長假,未成年人迎來網遊新政下的第一個“十一”假期。孩子們還在毫無節制地玩遊戲嗎?
日前,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要求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的時間,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這一通知被稱為“史上最嚴”防沉迷規定。根據這一規定,今年“十一”假期,未成年人僅可在每天20時至21時登錄遊戲,其餘時間禁止登錄。
媒體調查發現,十一假期,一些知名遊戲嚴格執行網遊新政,非上述時間點,未成年人禁止登錄。但仍有一些平台漏洞重重,比如有的遊戲平台單機版遊戲無需認證、註冊,打開即可玩耍;還有的遊戲需要註冊認證,但在等待實名認證結果之前,依然可以正常遊戲。
當然,更為無奈的是,一些未成年人用家長的身份信息登錄,繞過了平台的限制,讓實名認證成為形同虛設的防線。
目前來看,網遊新政確實大大限制了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的時間,初步起到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遊的作用,保護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但是,新政的出台並非一勞永逸,切實保護未成年人健康用網,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方面,少數遊戲平台仍未嚴格落實相關要求,導致遊戲防沉迷系統形同虛設。因此,相關部門對遊戲平台的監管仍需加強。
另一方面,家庭內部的“不作為”同樣會讓防沉迷系統流於形式。營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相關部門、企業、社會、家庭等各方力量的通力合作。在“史上最嚴”防沉迷規定之下,大多數知名遊戲平台嚴格落實新政,儘管還有一些操作層面的細節有待進步,但實際上,防沉迷的“主戰場”可能更多地轉移到了家庭內部。
外部的防沉迷系統再強大,也防不了部分家長的放任不管甚至溺愛。利用家長的身份信息登錄,讓家長人臉識別後進入遊戲,這些家庭內部的漏洞無不顯示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沉迷於網絡遊戲,不光是青少年本身的問題,很可能也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有觀點認為,青少年之所以沉迷於網遊是因為缺乏關愛,如果父母能更多地陪伴孩子,孩子自然就不會沉迷於遊戲。這種説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確。家長的陪伴與網絡遊戲之間,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從家庭內部來説,要解決好遊戲沉迷的問題,更重要的,還是要建立起規則意識和自律意識。
人人都有休息娛樂的需要,而遊戲滿足了這種需要。這也是我們沒有一刀切地禁止、而是限制青少年玩遊戲的原因。但是,放任自流顯然又違背了這一初衷。因此,家長必須引導孩子瞭解遊戲的價值,學習抵制遊戲的誘惑,明白學習與休閒娛樂之間的不同重要性,處理好玩與學之間的關係。並且在和平溝通之下,訂立玩遊戲的規則,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和自律意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從源頭上斬斷沉迷的可能性。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到1.83億,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為94.9%,超過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且呈逐年上升趨勢。隨着數字時代發展,未成年人網絡遊戲沉迷成為不少家庭普遍的煩惱之一。網遊新政的落地,一定程度上預示着防止青少年沉迷於網遊,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時刻。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和青少年自身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原題為《網遊防沉迷,家長也要有所“作為”》 作者 土土絨)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