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推出皮艇,能激活播客這個沉寂的市場嗎
南抖音、北快手,無疑已經是國內短視頻行業的兩極,但隨着在短視頻賽道已經面臨發展瓶頸的情況下,這兩大平台都在尋求新的增長點。如今,抖音試圖自建電商體系,而快手則可能已經把目光聚集在了播客這一“耳朵經濟”上。日前據知情人士透露的信息顯示,快手方面正在秘密內測一款播客類產品“皮艇”,其Slogan為“聽有趣的人聊聊世界”。
據快手方面的介紹,這款APP還在處於開發階段。據悉,皮艇是一款播客節目的收聽客户端,其主打的功能是“精確搜索”、“話題標籤”,以及“興趣推薦”,涵蓋的領域則包括文化、音樂、藝術,和遊戲。
短視頻巨頭快手將目光投向“耳朵經濟”
事實上,如今播客(Podcast)這個詞對於當下來説,已經是個很遙遠和陌生的詞彙。從詞源來看,“Podcast”來源於“iPod”與“broadcast”,這就意味着播客的誕生與蘋果的iPod數字音頻播放器有着密不可分的淵源。
根據Wikipedia對播客的定義顯示,這是一種在互聯網上發佈,並允許用户訂閲“Feed(RSS中用來接收該信息來源更新的接口)”,以自動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來製作的電台節目。在第一檔播客節目《Daily Source Code》誕生15年後,播客如今在全球範圍內所呈現的情景是“東方不亮西方亮”。根據播客搜索引擎Listen Notes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5月,中文播客的數量在1萬個左右,而作為對比,英文播客則有着83萬個之多。
俗話説得好,有需求就有供給,互聯網行業的供給不足背後則一定是需求不足。事實上,這一點從中美兩個的商業調查機構的統計數據中就能一窺究竟,來自艾媒諮詢發佈的《2019上半年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20年用户規模將達5.42億,而美國諮詢機構Edison Research發佈的報告《Infinite Dial 2020》中顯示,約有一億人每月會收聽至少一檔播客節目。
但需要注意的是,播客僅僅只是音頻內容的一個分支,況且就國內市場而言,知識付費、音樂、有聲讀物,以及廣播劇的用户羣體可能都比播客的受眾要大得多。而國內的播客則主要在喜馬拉雅、荔枝,以及蜻蜓FM等平台中,同時也存在於QQ音樂或網易雲音樂的角落,但唯獨沒能“獨立成軍”。因此外界認為,快手這次內測的播客類產品“皮艇”,可以説是互聯網大廠首次真正聚焦這一領域。
播客為什麼在中國不火呢?
從“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 “,在過去的二十年之間,國內的互聯網行業從業者完成了從模仿到創新的改變,並且也已經開始向全球市場輸出例如O2O和短視頻等新概念。但是在這樣情況下,為何播客這條賽道在國內市場卻一直表現得不温不火呢?
在很多國內播客聽眾看來,其在國內市場窗口期太過短暫可能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必須要承認的是,中國互聯網行業趕上美國的時間點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而在此前的PC時代,國內是有着一定落後的。這就固然讓國內市場在千禧年之後依然呈現的是遍地黃金的境況,以至於如此多的機遇存在,也讓播客這樣的小眾賽道很容易被淹沒。
這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從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這一互聯網內容進化過程中,國內用户從圖片時代幾乎是跳躍式的進入了視頻流媒體時代。而這一點,大家其實從優酷、土豆,以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的建立,都要早於喜馬拉雅和荔枝FM等音頻平台就不難發現。
當國內消費者已經習慣於單位時間內信息密度更高的視頻內容時,留給音頻內容的空間無疑就進一步被擠壓。同時,即便在音頻內容領域,播客本身其實也是相對“弱勢”的存在。畢竟音頻與視頻內容不同,大部分的使用場景會是用户在獨處狀態,這樣的表達方式更容易產生親密感,歐美市場將之稱為“slow immersion(緩慢沉浸)”,這雖然是音頻的優勢,但同時也束縛了播客這一領域的發展。
如果説現在音頻領域最熱門知識付費內容主打的是“有用”,那麼播客更多主打的就是“有趣”,因此這也造成了前者更迎合當下更多的市場需求,用户無疑也選擇了用腳投票。
所以音頻平台自然就將會將資源向有聲書和知識付費這類用户基礎更好、更容易變現的領域傾斜,而無法獲得資源扶持,則直接阻礙了中文播客從UGC到PGC的轉化。但是缺少PGC的參與,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國內的播客領域缺少類似美國市場中《Serial》這樣,推動播客生產方式變革的超人氣節目。
在目前國內的播客節目中,UGC內容的比例相當之高,但類似日談公園和機核網這樣的PUGC/PGC太少。作為對比,如今美國市場事實上早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播客網絡,既有Mule radio這樣的聲音輸出平台,有以Soundcloud為代表的播客服務託管平台,並且除了Pocket Casts等播客客户端之外,更有蘋果Podcasts這樣的超極分發渠道。
當然,播客在國內市場發展不好的關鍵,更多或許還是因為沒能走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商業化道路。由於完全以聽覺為主,使得目前互聯網效果廣告常用的CPC(按點擊計費)、CPM(按展現量計費)、CPA(按廣告投放實際效果)無法契合播客的場景,也很難進行歸因。而在播客節目中,用户即使聽到口播廣告也無法直接進行跳轉購買,也使得播客往往會以品牌廣告和形象宣傳為主,更傾向於品牌宣傳而不是實際的購買轉化。
快手看中了播客什麼?
那麼快手為何會選擇播客這條賽道呢?或許是因為快手本身其實是有着很多共性的。與其他音頻內容相比,播客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它使用了去中心化的RSS訂閲模式,而快手的分發邏輯也是與播客一樣去中心化的,這幫助了快手主播有着更高的私域流量,自然也就能吸引到播客內容創作者。
更何況,播客本身並不是毫無價值。其優勢同樣也在於僅僅調動了用户的聽覺系統,因此就與聽歌一樣,可以使用户利用更少的注意力來獲取信息,也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視覺上的疲勞,因此用户在收聽播客的同時還可以開車或是家務。同時對消費者來説,播客內容所需消耗的流量更少,在成本上也有着一定的優勢。
所以播客實質上是提供了一種更為輕鬆接受信息的方式,並且“緩慢沉浸”的音頻相比於圖文和視頻,在內容形式上的陪伴性更強,也就讓播客的用户粘性極強。這也就是為什麼從全球各大機構的統計數據來看,大城市的年輕羣體反而如今成為了播客的忠實聽眾,而這一點無疑正中需要反攻“五環內”快手的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