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資本“催熟”的電子簽名

被資本“催熟”的電子簽名

雷鋒網按:直到如今,國內第三方電子簽名市場中的典型代表仍在火速融資。單看上上籤、法大大、e籤寶三家企業成立至今所獲的融資,公開信息可查的數額總計也已經超過了39億元人民幣。

第三方電子簽名行業的風口大概在2016年成形,當時受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紅利影響,以及技術本身開始從原本傳統的CA認證向中立的第三方託管式的SaaS化、雲端化發展。

此後幾年間,我們能看到大量主打電子簽名、電子合同的創新廠商瘋狂湧入,市場側電子簽名的需求量也在大幅提升。

不過,電子簽名市場火熱的背後,卻似乎揹負着各家廠商在商業手段上的不良作風。造假賬、刷單、誇大市場份額……就連第三方機構公佈的市場性報告都可以被用來斷章取義以哄抬自身排名。2020年疫情期間,最先發起數據造假風的某企業,其創始人隨後又公開説明了行業內存在的諸多業績造假問題,如線上充值部分刷單 、直銷簽署部分左手倒右手、 渠道簽署部分造假、財務專業“兩本賬”造假、回款造假等等。

而另一方面,電子簽名的市場滲透率或普及率,正如很多行業人士所表述的那樣:非常低。

電子簽名市場似乎步入了一個被催熟下的尷尬節點,而這與背後的資本力量不無關係。

資本是逐利的,在此之前,不少電子簽名廠商已經消逝或合併,在此之後,相繼迎來D輪融資的企業,面臨資本對賭條款的壓力,強化營收或許是未來幾年內無法避開的最大問題。

試問一個如此燒錢的電子簽名,能夠撐起未來資本市場、用户市場的雙手稱讚嗎?

第一梯隊的“較量”

據雷鋒網統計,2016年國內提供第三方電子簽名產品/服務的廠商數量至少有30家,包括傳統電子簽章或CA認證機構、互聯網企業等模式創新者。僅過去三年,這個市場能算得上第一梯隊的已屈指可數。

從目前來看,市場的第一梯隊e籤寶、法大大、上上籤(該排名與市場排名無關,請不要刻意揣測)三家的市場聲量最為靠前。

  • 其中,e籤寶成立於2002年,2013年推出第三方電子簽名服務,嘗試從傳統模式轉型SaaS。 其服務的客户包括阿里巴巴、百度、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企業。其創始人金宏洲是阿里巴巴的早期員工。

  • 法大大成立於2014年,成立之初就推出了電子簽名SaaS產品,除了合同管理全聲明週期的產品體系,同時還提供司法鑑定、網絡仲裁和法律服務。其創始人黃翔本身法學本科畢業,有超過十年的法律行業從業經驗,曾聯合創立瀛和律師機構。

  • 上上籤同樣也成立於2014年,2019年7月與眾籤戰略合併,其創始人萬敏是位女性創業者,曾在蘋果中國從事市場營銷工作。

3月11日,法大大宣佈完成D輪9億元融資,由騰訊領投。就在不到5個月前,e籤寶也宣佈完成深創投等領投的D輪超10億元融資,在此之前e籤寶還獲得螞蟻金服領投的C輪6.5億元融資。互聯網兩大巨頭阿里、騰訊在電子簽名市場的暗暗佈局和較量也昭然若揭。

相比起來,上上籤並沒有拿過阿里或騰訊的融資,表現得更像是一箇中立性產品。

政策先行,還是市場指引?

2016年早期的一份電子簽名用户數據追蹤曾對接下來三年內的市場規模做出了翻倍式的增長預測。而結合複合增長率,這份數據想要表達的是未來電子簽名在電子發票、電子合同等場景中會迎來大面積應用和普及。

被資本“催熟”的電子簽名

但如何加速這種普及和應用,卻往往需要市場的指引。

事實上,我國曾多次頒佈各項政策和法律以規範電子簽名、電子合同的使用。但由於操作習慣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原因,用户對電子簽名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在短期內仍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 我國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十一條中對書面形式的合同進行了定義:“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新建和數據電文等可以有形的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這也是我國法律首次規定了數據電文可以作為書面形式用於合同的簽訂。但在當時,如何認證合同簽訂方簽字蓋章的法律效應,具有一定困難。

  • 2005年6月,我國正式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明確了電子簽名和手寫簽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並陸續出台了多項包括電子政務、電子認證、電子商務、網絡交易、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在內的電子合同相關推動政策。

  • 2016年由銀監會、工信部等聯合頒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為規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需要對出借人與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等使用電子簽名、電子存證。

  • 2019年1月份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對電子合同的使用做出了明確規定。

  • 2020年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發佈相關公告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是可以採用電子形式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 不久前,北京市明確規定,從2021年1月1日起北京市將逐步推行市民在北京市買房不動產登記網上全程辦理,並探索推廣使用電子印章、電子簽名、簽字合同、電子證明。

    ……

受去年疫情的影響,在線辦公、遠程視頻調用量激增。一位數字營銷的創始人就曾對雷鋒網説過,當時一段時間內,客户還曾抱怨蓋章太慢,流程跟不上他們的簽約速度。尤其在教培行業、房地產交易環節,電子合同、電子簽約形式成為那段時間內很多企業的選擇之一。

可以説,疫情是普及電子簽名發展的一個有效催化劑。但政策監管性緊松與否、企業資質情況、產品技術本身的可靠性、安全性、穩定性,都在矯正用户市場對電子簽名的看法。

難以突破的瓶頸

從行業上來看,金融行業因其對數據敏感性強、安全性要求高,可能是電子簽名應用最早、最廣泛的領域。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電子簽名並不能完全狹隘地將其劃歸為金融行業應用。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互聯網金融P2P頻頻暴雷,這使得當時以這類客户為應用的業務(其中包括電子簽名)不斷萎縮。

相反,目前在數字政務、工業、地產、零售、物流等正在經歷數字化快速改造的行業,電子簽名正在不斷滲透。

目前第三方電子簽約平台的基礎功能包括:電子簽名(CA認證)、電子合同、信息存證及加密,集成其他軟件如OA、CRM、辦公軟件、電商平台等,以及相應的法律諮詢服務。

從收費模式上講,主要依據所提供的不同產品和諮詢服務進行收費。一是SaaS模式,基本按次收費,比如按簽署的合同份數或簽署次數收費,提供個人版和企業版。二是提供本地部署的私有云或面向大客户提供定製化產品。

不同於其他場景,電子簽名是典型的B2B2C,它解決的是“簽名”這個剛性需求,其最終用户是C端,有點類似微信、支付寶,本身具備一定的網絡效應。

雷鋒網曾評論,第三方電子簽名的行業特殊性在於:如果一方尤其是頭部客户使用電子簽名,那麼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也會跟着使用,而簽名作為企業剛性需求,本身價值點並不高,但可應用於企業內部的各項業務節點,與業務流程相結合。如此,第三方電子簽名這個看似不大的工具,卻可以牢牢拽住企業客户。

換句話講,目前電子簽名市場遇到的一個尷尬處境不在於站隊、輸血,而在於用户市場並沒有按照想象中的節奏網絡化反應。相反,大量的企業應用其實在以私有化方式進行部署。這類企業客户提出的許多定製化要求都需要滿足,反而對服務商的產品錘鍊上,對產品市場空間的塑造上,都會存在一定的瓶頸。

不過毫無疑問,電子簽名踩中了未來數字社會的一個關鍵節點。

當前市場中主流應用的電子簽名,仍是類似於現實生活中的合同+蓋章的數字化映射,而未來所有以契約形式存在的場景都有可能是電子簽名所能觸及的,那麼此時的電子簽名可能也無需簽名(比如區塊鏈)這一套動作就可以完成。

2021年電子簽名會怎樣發展?市場和資本都在等待一個答案。

(雷鋒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05 字。

轉載請註明: 被資本“催熟”的電子簽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