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冷!你的愛車趴窩了嗎?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科技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解決電池充電問題。鋰離子電池在低温環境下的充電和放電均大幅度被抑制。一是提高電池充電時的工作温度。

“有點後悔買電動汽車了”“哪怕是有一輛破油車,我都要換掉”……這個冬季,寒冷的不只天氣,還有電動汽車車主的心。

作為電池領域的科研人員,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周豪慎對此並不驚訝。他告訴《中國科學報》,鋰離子電池在低温環境下的充電和放電均大幅度被抑制,能量存儲和釋放能力均被削減,導致冬天電池性能可能下降甚至無法正常工作。

給電池“披件棉襖”?

家住北京的劉明(化名)從家到單位有8公里,為了上下班方便就買了電動汽車,“這是第一次過冬。”受前段時間寒潮影響,北京最低氣温-19.6℃,是1966年之後的氣温最低值。

在這種温度下,劉明和愛車都經受了考驗。“啓動車時,顯示電量還有130公里,可還沒行駛5公里,電量已經下降一半。”越走電量下降越快,劉明非常着急,最終不得不關掉車內空調,忍受着刺骨的寒冷,四處尋找充電樁。

購買電動汽車僅8個多月的張弛(化名)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從公司到家是25公里,顯示消耗75公里。前幾天顯示里程和實際里程還是1.6倍的差距,現在都到了3倍。”

上述情況並非個例。“尤其純電驅動的新能源車,在寒冷天氣下電池容量明顯變小,正常行駛情況下續航里程變短。”東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殷國棟經常被問及類似問題,“雖然這些都發生在極端環境下,但也跟當前電池本身的性能和整個車輛的能量管理不完善有關。”

周豪慎表示,就鋰離子電池本身缺陷而言,目前學界正研究給電池外添加一套温控體系,即使外界的環境温度很低,但電池工作温度控制在常温下,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續航。這就好比給電池“穿件棉襖”。

然而,相對精準地調控電池工作温度並不是件易事。殷國棟向《中國科學報》介紹,由於電池本身對散熱有一定要求,如何合理佈置加熱片或加熱管路,與電池散熱達到平衡,是目前電池熱管理研究的重點。

充電也“怕冷”

低温環境下,充電效率低也是問題之一。“在秋天,90分鐘就能充滿,但現在充了快20分鐘,還沒到1%。”

周豪慎解釋説,低温工作環境下,鋰離子在電解液和電極上的擴散均大幅度變慢。也就是説,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黏度變大、電導率下降,甚至出現電解液凝固,這些均影響鋰離子電池的低温表現。對此,研究人員正在優化電池內部電極和電解液成分。

在他看來,目前主要有兩類解決方法:一是提高電池充電時的工作温度,如提高環境温度或轉移至常温區充電,這樣能有效縮短充電時間;二是從根本上優化電池內部結構,使用更先進的電解液和電極,即使在低温下也能快速充放電,從根本上解決充電慢的問題。

此外,就“掉電時快時慢,尤其越到最後掉電越快”的問題,殷國棟分析,主要是電池的荷電狀態(SOC)估算不準導致的。

他解釋,當電池實際剩餘容量較多時,不準的SOC對車輛影響較小。但當電量消耗了一半以後,不準的SOC可能會導致車輛電量耗盡,這時需要對SOC進行修正。

“手機和電腦使用的也是鋰離子電池體系,雖然電極材料和電解液有所區別,但工作原理是一樣的。”周豪慎進一步分析,電量主要存儲在較平穩的放電區間,到末期,一般電壓變化大,而貢獻的電量卻很少,這也解釋了為何越到最後掉電越快。

諸多問題待解決

雖然劉明焦急地四處尋找充電樁,但令他惱火的是,找到的充電樁不是壞了就是沒車位,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不知道是信號不好還是怎麼的,支付碼掃不出來。零下十幾度,我站在風裏搗鼓了十多分鐘,手快凍掉了。”

他一邊給愛車充電一邊想着當初為什麼要買電動汽車,“總覺得這麼多年電動汽車已經進入了一個穩定期,現在有點後悔買了”。

“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進入相對穩定階段了。”在殷國棟看來,還應繼續加大對動力電池、驅動、全線控轉向等新能源車關鍵部件的研發力度。

周豪慎也表示,電動汽車要想提高市場佔有率,接下來要做好以下工作:解決安全問題,電動汽車的安全問題仍是其發展瓶頸之一;解決里程焦慮,電動汽車續航仍需改進;解決電池充電問題,能保證電池在安全情況下儘量提高充電速度;充電樁等配套設施要跟進。

“還要與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趨勢結合,以新能源車為載體,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無人駕駛與智能網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殷國棟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台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