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份B端產品上線的深刻總結,不要再走彎路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科技

編輯導讀:覆盤是每一個優秀的職場人都應該具備的一項技能,產品經理也不例外。本文作者以一份B端產品上線為例,從流程和心態觀念兩方面進行復盤,希望對你有幫助。

今年6月由於公司需要,作為B端產品經理人,參與設計並上線了一款B端新APP產品,用於給公司業務部門及銷售人員提供銷售及管理服務,並採用了試點方式進行優化和減少問題影響面,目前仍在試點中。

這兩天想了下,還是有必要思考下由新APP產品試點引申的一些流程上和心態觀念問題,也算對未來的一個警戒,爭取逐步優化。因此總結分享給大家,無論是B端產品經理,還是前、後端產品經理或項目經理、牽頭方等,供個人參考吧。

目前雖然新APP作為IT部門來説算上線成功,業務線領導同事也認可了大家的艱辛,但實際用户口碑、使用效果可能並不是十分理想,如果業務部門就是投資的客户,我們就是促進客户成功的合作方,而不單單是IT系統的上線成功,也許能總結些經驗,下次避免並做得更好。

一、好的經驗
  1. 上線1個多月前大家便完成了任務細化分工、責任到人、細化都操作步驟,以及發佈、驗證計劃、權限收集、範圍、驗證賬户、業務方支持人員等梳理,充分的準備使得當天晚上升級十分順利,沒有臨時性的重大問題。提前準備、細化、思考清楚確實十分重要。
  2. 提前做好了試點期間安排,包括風險措施、問題處理優先級、骨幹人員上線當晚與第二天的主備替換等其他資源協調及風控,十分成功,職責清晰明瞭,負責對應模塊的人也能立馬跟進並優先處理核查問題。對IT項目來説十分成功。
二、潛在問題——系統方面1. 部分僥倖心理與判斷不全

任務拆解後,個人負責自己模塊,但在開發細節和測試上因人而異,個人判斷全面性有限,受制於對需求背景、目的、系統定位、用户等的理解,容易出現邏輯漏洞、功能偏差、或不利於生產核對,造成特殊場景發生問題、運維核對的困難耗時增加。

測試程序愛你的部分偶發性問題,容易被認為是隨機事件(網絡不好、測試環境不穩定、手機問題等、很偶爾出現),在時間要求下可能直接跳過。

可能的心態:自己看了沒問題,測試沒問題,那生產應該不會有問題,有問題了再解決,如果能集思廣益一開始就儘量理清楚也許能避免一些問題。

2. 生產環境的敬畏心不夠

生產就是生產,生產的本質就是儘量不要發生問題,要麼問題不致命、要麼有快速替換方案,更不應該習慣性生產有問題再解決,為什麼一開始沒發現?

生產數據也應當有所敬畏,為了試點問題的解決要求修改打卡時間和範圍(為什麼不用測試環境?可能因為不順暢導致生產驗證更便捷更快),生產驗證髒數據也一直暫未處理。

合理的做法是修改數據前,評估修改影響面及時間是否合適,驗證完後最快速度恢復原狀,測試環境至少有一套能快速配置和驗證問題。

3. 個人決定面較大

任務拆解後,重要的開發細節邏輯設計,個人可能部分判斷不全,測試組也儘量看到表面結果,難以深入看到背後數據變化判斷是否正常。不像之前做合同監控,有會議評審流程,共同指出漏考慮的情況,其他人也能熟悉鍛鍊思維,而不是自己決定所有細節邏輯後測試沒問題就上線,導致生產未考慮的問題發生、缺少部分運維核對數據、跨系統運維複雜度提升等。

一種更好的方法,較重要較複雜的邏輯設計,最好公示出來,由大家共同判斷,提出疑問,設計由個人做,但要理清楚邏輯細節,避免漏洞(離散型需求的邏輯思考方式可參考我的《從考勤管理需求説起,聊聊場景的思維“工具”》)。

4. 郵件美好的表面下是暗流湧動

郵件內容是美好的,都不願意暴露問題。但背後看不見的是問題的臨時性處理、次數寫死,測試的偶發問題,有人提醒卻沒得到重視,好像1人要説服其他人一樣困難,於是只能放棄,缺乏影響範圍和致命性分析。

於是生產發生了“偶發性問題”,再吭哧吭哧的回頭排查原因和修改,確實很辛苦也很盡心,但,也許一開始就引起重視,或者先記錄後續主動跟進優化,也不至於被動響應用户,每天小心翼翼的擔心別出問題。

5. 暫缺進一步優化節奏

到目前為止10多天,暫未聽説有上線前或者上線後的主要優化計劃,部分優化措施也是有意思,之前考勤定位採用的百度插件,結果新APP上線出現偶爾異常,找不到原因就換成了高德,那舊APP用百度同樣的插件為什麼就沒問題,是否有足夠的評估和理由?換了第三方就100%一定行?是否完整評估過?

另外切換成新的第三方插件包後,為什麼沒做詳細測試?百度與高德由於座標基礎體系的參照不同,在定位獲取上存在經緯度偏差問題就沒有人想到過?想當然參數對就不會有錯,先上線再説的心態是否屬於僥倖心理?

再者,打卡性能優化、新APP切換優化、提示語優化可能還有待安排計劃,不然只能通過強制的方式要求用户使用新APP,這可能不太符合互聯網式思維,也可能降低用户動力、增加心理負擔。新APP本身設計美觀、快捷、更人性化(也許以後會有),就應該打出自己的特色來吸引用户。聆聽用户聲音,優化可能是常態。

6. 割裂型組織的弊端開始出現

由於戰略需要,目前是按照職能劃分小組而非項目產品線。開發人員在一塊、需求人員坐一起、測試人員圍一圈,運維人員獨立開,按職能割裂,導致開發人員需要的信息在需求和運維處,開發只能根據文檔製作,最終效果可能並不是客户所想要,測試只能根據文檔測試出明顯界面和功能異常,難以理解背後數據的變化和流轉異常,運維在揹負用户催促壓力的同時也無從下手,最終導致所有人都在催開發人員的進度、問題處理進度、質量不夠好等,用户嫌運維處理不夠快,客户嫌需求太慢,測試回覆開發有問題後就可以不管,缺少了整體聯動性。

這種組織下,誰也不願意多考慮一步,也不方便插手別的小組工作,劃分職責界限的後果就是,任何事情分清責任後,只負責各自模塊,其餘的流程推進、問題排查、整體性優化都難以提升效率。

即使由產品經理逐步開始牽頭整體流程,但由於權限、跨組、崗位要求難以真正牽頭,現象仍然存在。這種割裂組織在溝通和理解上容易產生偏差並擴大,因此協調處理時效性下降,用户體驗下降,雖然專注力得到提升,但容易造成職能割裂,很簡單快捷的小事也被流轉拖延。

三、潛在問題——用户方面1. 試點用户口碑未有效維護

口碑維護不光是運維的工作,還有需求、開發、業務同事的共同支持。但這次試點仍然是問題答疑式思路,並沒有看到口碑的維護。

試點的目的也許除了確保新APP功能的可用和順暢,讓用户來驗證發現問題外,還應當與試點用户形成良性互動,成為新產品的間接代言人,輔助口碑宣傳和推廣,而不是完全依賴自上而下的強制性要求使用。就像家長與青春期的孩子,沒有孩子喜歡總是被強迫、被管理,哪怕為他們好,尤其是自由業務員,激發、鼓勵、理解、共同參與感也許更有效。

目前試點羣更多同其他微信問題羣一樣,羣裏官方式解答,問題在羣裏被放大,沒有影響面解釋、現象解釋、協助內勤主動登記補打卡、切換舊APP等臨時性措施,導致業務領導認為新APP穩定性極差,羣裏天天是問題,用户以為自己是使用順利的個例,原來系統問題這麼多,就更沒有用户口碑、用户鼓勵、對新APP的認可、界面的美觀、對付出結果的肯定了。

2. 缺乏關懷與温度的用户運營

用户情緒未有效照顧到,試點用户是協助我們發現解決問題以及試用反饋,他們最擔心因為試點問題導致打卡失敗工資扣款,所以8點半是個敏感時間(8點半是上班打卡時間,遲到、打卡失敗影響出勤率),情緒容易波動、抱怨,除了標準式解答外,缺少交流、溝通、安撫,理解感受,讓用户放心有補打卡,並解釋互相理解後重拾信心,共同參與解決問題,聆聽建議,反饋操作習慣,才能提升更高的參與感和信息收集。

問題處理後也可以第一時間告知指定用户,有反饋、有聆聽並採納,才被尊重,才有意願提其他建議和問題,反饋很重要。

3. 準備的緊急措施未充分使用的總結

緊急打不上卡時可切換回舊APP打卡措施未啓用,而只是上報給內勤,試點內勤的壓力可想而知,比原來增加更多工作量,以及業務員可能騙補卡給內勤帶來的壓力(上報原則?證據?要求?都沒有,業務可不一定想這麼細緻,出了錢就希望我們能幫忙解決問題)。

以及下載、安裝等緊急措施是否執行順利,有機會做個回顧總結能避免下次的手足無措,緊急措施也許更符合實際需要。

4. 缺乏數據跟蹤分析與策略調整

(由於數據敏感,不方便放上來,實際根據數據趨勢需要做細化分析)

例如截止7月15日,試點範圍的半月累計打卡人數N萬,至少有一次打卡成功的有N/3萬人,而在試點實施前的近兩個月內,半月累計打卡人數基本為2N萬人左右。於是發現了自從試點後,試點範圍的打卡人數遠低於試點前的打卡量。

7月2日到7月3日鋭減,是因為業務工作安排原因?還是業務員利用試點期間的異常補打卡規則或其他原因而不出勤?補打卡規則應該有要求:只能登記當天結果,以照片或當面方式證明人在現場,避免規則漏洞。

每天打卡失敗的人,是以前一直失敗的,還是第1次出現的?是否獲取了賬號和原因

除了打卡,其他功能使用情況如何?邀約入司、信息查詢等是否有其他問題

目前看打卡和IOS安裝問題已暴露和優化(IOS企業證書籤字及APPStore審核是通病),因此接下來需要更多人來試探壓力、併發、時效性等能力,才能進行全國推廣。

四、參考建議(初步,暫不展開)1. 設計邏輯公開

由產品經理牽頭開發與需求人員做需求設計,個人可以設計細節邏輯,但需要郵件發到同組人一同查閲,或組織會議説明思路,避免個人盲點,發揮不同人的理解與經驗,吉意保這塊邏輯我可以協助分析,排查開發漏考慮的潛在場景。

2. 傳達理解需求目的目標

產品經理牽頭,需要需求人員傳達文檔時,介紹需求背景和業務大致目的,理解後的設計才是符合業務心裏需要的設計。以共同的需求目的結合文檔來開發、測試、運維(一點發散狀),比僅以文檔為標準和理解的開發流程更不容易走偏。

3. 用户體驗的可行性

無論開發、需求、測試、運維等人提的優化建議,都應當有合理的分析,並能説服大多數人認可(得到用户認可更佳)。

五、關於B端產品的用户理解1. B端產品的相關方
  • 客户:業務部門或甲方,投資以滿足他們的目的,即通過對銷售渠道、人員管理以及採用任何能促進收入的工具方案,最終提升渠道收入和利潤。有的依賴業務員,有的依靠中介機構,有的直接線上銷售。
  • 用户:使用產品服務的人,包括業務員(移動端)、顧客(移動端)、機構內勤(PC端為主)、客户自己(PC端為主)。業務員的目的是能出更多單來賺錢,顧客的目的分人羣較複雜(見另一篇產品經理的能力方向思考),機構內勤的目的是提升工作效率減少工作量,客户目的就是業績收入和利潤。
  • IT:接受投資,以客户最終目的來拆解階段目標、結合不同用户的目的和習性,從整體方案設計、確認、實施、測試上線、售後運維等提供一站式打包服務。如何幫助客户,激勵用户、促進客户收入。
2. 促進客户成功

抓住需求背後的目的,並以最終收入和利潤(降成本)為價值衡量標尺,為客户提供合適綜合方案和長期規劃供選擇。開發過程隨時確保相關人員理解需求背後的目的再行動,再設計,避免走偏、重做、不合需要等(客户花錢買服務和產品,是為了渠道能收入更多)。

3. 促進用户轉化

業務員永遠是來賺錢的,業務員的產品服務需要更簡潔直觀、收入清晰、幫助促進銷售等理念(如獲客工具、打消顧客疑慮等所有能促進成交收入的服務)。顧客因人羣而異,但公司的目的是促進顧客轉化成交更多業績收入。

機構內勤是想盡量減輕工作量、提升效率、滿足領導和制度管理要求。客户則是想了解更多信息以知道該如何調整策略,促進更多收入。用户體驗的提升也是為了間接讓用户爽,從而激勵、促進轉化等間接提升業績收入(培訓學習、出勤早會、考試的目的、佣金利益直觀反饋等都是)。

4. 促進IT方案本質化

針對需求的用户不同,設計的原則理念也不同。業務員用户,滿足快捷簡單、與我有關、動力促進、付出反饋激勵、能幫助促進投保的需要,顧客用户需要分羣分析。

機構內勤,滿足人工計算替換為系統計算人工核對、無紙化、簡單快捷獲得想要的結果、問題能快速解決等。客户,滿足促進渠道業績收入的各種工具和產品服務、支持管理需要從而間接提升業績收入、快速獲取信息及方案進展等需要。而不再單單實現提出的文字類需求,考慮更本質。

5. 3方共贏的良性閉環

商業的本質是賺錢,是促進公司業績收入和利潤,所以IT的產品服務直接間接的本質也是為了促進公司收入,只有促進客户、用户、IT 達到3方共贏,客户有收入,用户賺到錢或提升自動化效率或解答了顧客疑慮,客户才更願意投資,用户才更願意使用,IT才更能發揮專業價值並獲取更多請求,形成閉環。

所以,像大家經常提到的單純的業務員留存率、人均銷售量、人均業績這類宏而大的統計意義不太大,大而空的用户體驗也意義不大,就好比全國人均收入一樣,對個人並沒有什麼價值,並不能發現問題並想出辦法解決,反而小組內銷售排名、出勤排名、活動排名、銷售精英留存率、新人3個月內二次銷售率(排除自己購買單)顯然更能發現人員健康問題和趨勢。

精細化方向可能會越來越明確,基於企業收入本質和相關方共贏的設計理念可能越來越需要。

仔細想想,是否大家也有這類問題現象?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

本文由 @瀟傑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