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對羽絨服、羽絨被、圍巾、棉服、衝鋒衣和羊絨衫等冬令用品進行監督抽查。結果發現: 在抽查的350批次中,共發現43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12.3%。多家知名品牌的產品在監督抽查中被判為不合格。
這樣的抽查結果着實令人吃驚。在日常購買羽絨製品時,很多消費者都會參照吊牌,將吊牌上註明的羽絨填充重量或含絨量,當作重要的購買依據。然而從相關調查來看,吊牌上的數據往往存在着虛標問題,產品不合格的狀況相當普遍。
比如有羽絨服標註的填充羽絨為134克,實際只有90克左右,少了近三分之一;又如,含絨量為90%的兒童羽絨服,實際測試下來只有3.3%,虛標了近30倍;更有甚者,圍巾號稱含96%的羊毛,實際一根羊毛都沒……
截圖自央視新聞
這些不良商家虛標含絨量,在填充物上以次充好、以假亂真,虛假宣傳起來毫無底線,無非是為了忽悠不懂行的消費者,抬高產品價格。這一行為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要求,“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户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廣告法》同樣明文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部分商家無視法律規定,誇大宣傳,拿不合格產品誤導消費者,説明還是收益大於風險。在聲討無良商家之餘,還值得思考的是,為何監管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約束效力?
其實,不管是《反不正當競爭法》還是《廣告法》等相關法律,對於虛假、誇大宣傳的欺騙誤導行為,都有明確的懲罰性條款。在明文規定的基礎上,屬地市場監管部門還應繼續加大日常巡查力度,通過嚴格執法,提升商家虛假宣傳的違法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江蘇這次監督抽查中,三無產品均來自電商直播平台。作為近兩年火熱的購物模式,直播電商在受眾不斷增長的同時,其產品質量問題也日益凸顯,應當引起相關各方的重視。在此情形下,還應該針對新購物模式拿出更具針對性的監管措施。
對消費者來説,他們未必具備專業知識和辨認商品質量的能力。尤其像羽絨服、羽絨被的含絨量,標註的數據是否真實,產品是否足夠保暖,更多也是憑個人感官,沒有明確的標準,所以產品的合格狀況,還是得靠強有力的市場監管力量來保證。
不管怎麼説,面對羽絨製品大面積的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的現象,只是聲討商家,註定很難形成剛性的行業自律壓力。要讓商家有足夠的自覺,不再以各種虛標數據忽悠消費者,監管也需要更多抽查等措施,用高壓式的執法處罰,亮明市場紅線。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