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20日,由中國醫學影像AI產學研用創新聯盟(CAIERA)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本次大會以“AI助力健康中國”為主題,圍繞2030年健康中國行動綱要,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在“健康中國”行動中的實踐、問題與對策。
作為本次大會的戰略合作媒體,雷鋒網進行了全程報道。
過去兩年,醫學影像AI行業經歷了一段艱難的自我變革期,然而,從今年開始,行業不斷釋放出破局的信號,多個AI產品通過NMPA、FDA審批,正式進入商用環節。除此之外,醫學影像AI產品在抗疫中大放異彩,刷新了社會各界對AI產品的既有印象。
新的社會環境下,如何緊跟技術變遷和行業發展大趨勢,醫學影像AI的學術研究與產業落地如何進一步突圍,都已經成為行業的新挑戰。
在人民衞生出版社總編輯杜賢的主持下,第二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組織了一場以“醫療新模式是否AI落地的機遇”為主題的圓桌訪談,中國醫科大學原副校長徐克、復旦大學副校長張志勇、安德醫智大中華區CEO李晶珏、深睿醫療CEO喬昕參與了訪談。
以下為圓桌訪談的完整內容,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杜賢:第二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主題一步步走向深入。最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醫療發展新模式不斷探索和創新。徐克教授,您認為互聯網+醫療大背景下,醫療AI未來的新場景和新模式有哪些?
徐克:最近幾年,5G、大數據、人工智能這樣的新科技在設備、器械以及行業中掀起了應用的新浪潮。以醫學影像診斷行業為例,已經出現眾多創新公司。這在第一次醫學影像AI大會以及這次大會上均可以看到。
越來越多實力雄厚的資本和創業者也在這方面投入,產品的臨牀效用也變得越來越好。
從2017年起,國家就開始重點關注這種新模式。現在幾家公司的AI產品已經陸續獲得三類證,但總體角度來看數量還比較少,而且都是影像輔助診斷類產品。
但除了影像診斷,影像科還有一部分工作內容就是介入治療。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介入學組從創立到現在已經經歷三十年,介入治療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創新。
從2017年開始,國內外都出現可以替代介入醫生完成手術的智能化介入手術機器人,給廣大從事介入治療的放射科醫生、臨牀其他學科醫生都提供了新的方向。
以往介入手術過程,需要醫生和患者共同在掃描室的情況。手術機器人可以讓介入手術的醫生少接觸核輻射,而且不用穿厚重的鉛衣防護服就可以完成手術,提高手術的精準度和效率。我覺得,這是未來醫學影像AI的新場景之一。
杜賢:下面有請張志勇校長,作為復旦大學校長,您擔當培養國家醫療人才的職責。在人工智能這樣的新趨勢下,對於復旦大學管理的華山、中山等醫院的醫學生培養、住院醫師培訓,您有哪些新想法和創新模式探索。
張志勇:我來自復旦大學,我的本職是醫生,每天禮拜五還要出門診。
作為一所綜合型大學,復旦大學一直在緊跟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方向。過去,復旦大學的微電子、計算機、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學院、數學學院已經取得一些成績。
醫學人才的培養,在今天大數據、5G等新基建的背景以及新冠疫情的形式下,對於創新模式有着迫切的需求。
從前年開始,復旦大學就開始調整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我們在原來上海醫科大學校址上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醫院,專注於醫學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
目前,醫療人工智能的發展總是以單點的形式出現在各個領域,一個綜合性的智慧醫院可以在醫療教學中融入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人工智能知識,這一點非常符合復旦大學的教學方式。
復旦大學本科生採用2+X的模式教學,所有本科生兩年時間內都集中上課、交叉學習,到了第三年才開始分專業、分學院學習。研究生培養則是把原來分科體系進行細化,按照綜合學科標準培養,例如生命科學學院老師帶的學生裏面很多都不是醫學方向,而材料方向的院士則可能帶了很多醫學類研究生。
杜賢:接下來請李總和喬總談談人工智能和醫學影像結合後的市場前景。李總的安德醫智團隊已經獲得三類證,在影像人工智能產業落地上取得重要突破。你們對於影像人工智能產品的商業化創新模式、創新思想、創新方向有怎樣的想法?
李晶珏:人工智能三類證,是對我們前一段工作的總結,更是產品未來商業化應用的新起點。除了獲得認證的產品,我們在醫療影像AI上還有很多努力的方向。
關於未來醫學影像AI前景,我認為主要在於四個方面:輔助,提升,賦能,以及培訓。
輔助方面。影像科醫生面臨工作強度大、長時間疲勞工作等問題,越大的醫院這方面問題越嚴重。影像AI的優勢之一,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
此外,像心臟血管後處理、頭頸血管後處理等方向也可以利用AI,把醫生從複雜的、重複性勞動中解放出來,這是現在大部分醫學影像AI產品的研究和落地方向,未來也可能向其他方向拓展。
提升方面。現在的提升都是輔助類提升,這和國內固有的醫療環境有很大關係。國內中西部和東部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城市和農村分佈也不平衡,中國排名前100名的醫院集合了90%醫療資源。
未來,我們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幫助基層醫生提升能力和效率,服務基層醫療,其中包括複雜疑難病、腫瘤的鑑別診斷,在基層進行乳腺核磁、心腦核磁、PET-CT等複雜影像檢查。過去,這部分專業技師和診斷醫生在基層非常稀缺,在基層做心臟核磁、乳腺核磁檢查是一個難題,我們也在研發這方面的產品。
賦能方面。除了影像分析,AI在影像診斷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甚至正在參與和影響現在的臨牀診斷。例如我們現在做的腦出血、腦血腫擴張預測。除了完成第一步的腦出血影像判讀,AI還可以進一步輔助臨牀指導病情進展,分析患者全週期數據,對病人未來的疾病風險進行預測。
例如,動脈瘤這種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如果通過影像就可以得出發病概率,那麼將賦能影像科醫生深入診斷,進行臨牀決策。
培訓方面。醫療影像本身就是大數據的應用。AI不僅可以輔助醫生診斷,也可以幫助醫學院學習和基層醫生培訓,找到醫學影像的普遍規律。
杜賢:下面有請深睿醫療聯合創始人CEO喬昕,分享未來影像AI的發展預測。
喬昕:醫療人工智能只是一個小的發展趨勢。在社會大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在經歷歷史性的技術變革。醫療人工智能雖然在肺結節、糖網等領域做了幾個簡單的嘗試,但距離真正臨牀落地還很遠。
產品持續到臨牀落地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技術準備。這個階段只是完成簡單的基礎工作,許多知識都需要向先行者學習;
第二階段,打磨產品,讓產品更加符合臨牀的需求;
第三階段,落地。在技術實現、產品打磨好後就需要進行實踐。現在醫學影像AI行業都在強調實踐,未來人工智能關注的方向不止於科研,科研成果下一步也需要落地、產品轉化。
我覺得,落地是現在各個人工智能應用行業正在面臨的首要問題。
例如醫療AI,一方面醫生有很強的需求和痛點;但另一方面,技術開發者能不能找到這些點進而解決,是落地的關鍵。
現在衞健委倡議的智慧醫院、互聯網醫院建設為醫療人工智能下一步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可以發揮作用的場景,但關鍵在於能不能做好醫工、醫信結合,抓準痛點、實現技術優勢的轉化,我覺得劉士遠主任發佈的《中國醫學影像AI發展報告2020》是一個特別好的指引。
從今年開始,醫療人工智能行業已經有一些產品拿到認證,開始逐步實現落地。但我認為智慧醫院、智慧醫療、賦能基層等目標的實現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這正是我們這個行業努力的方向。
杜賢:謝謝以上四位嘉賓為我們提供跨界合作、協同創新、融合發展,深度融合的醫療AI新方向。接下來每人用一句話總結醫學影像AI的新未來。
徐克:從行業角度,我希望AI未來能夠為醫學影像行業提供高效、精準、安全的新作用。
張志勇:未來的醫學影像AI,充滿了更多新挑戰和新希望,復旦大學將為這個行業輸出更多綜合型人才。
李晶珏:從企業角度,不忘初心,腳踏實地,用最尖端的人類智慧來服務人們的健康。
喬昕:深睿的價值觀“讓AI賦能不再困難”。雷鋒網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