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造車浪潮更洶湧了

這波造車浪潮更洶湧了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經過幾年的發展演進,以蔚來、小鵬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掀起的第一輪造車潮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整個汽車行業的電動化進程也得到了大大提升。在此背景下,以電動化為基礎的汽車智能化大潮開始洶湧來襲。

 

在一眾人盡皆知的參與企業中,小米、滴滴、華為這三個來自不同領域、代表不同方向​的造車參與者,均因為各自具備的不同優勢而廣受外界關注。

 

預謀已久的滴滴

 

從《晚點 LatePost》以及界面新聞等多個媒體渠道獲悉,滴滴已經在內部正式啓動造車項目了,負責人是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目前其造車團隊已經開始在諸多車廠挖人了。

 

滴滴宣佈造車的消息,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事實上,早在2019年滴滴就與比亞迪成立合資公司,做自己的定製網約車D1;隨後滴滴又與騰訊一起參與了恆大汽車的百億融資,從這些動作不難看出,滴滴入局造車顯然是預謀已久。而從滴滴自身的條件來看,滴滴造車也自有其內在邏輯。

 

首先,滴滴擁有國內最大規模的網約車司機用户羣。據滴滴在2021年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該平台擁有1160萬司機,這個司機數是已經獲得網約車資格的司機數,基本人人有車。按照網約車司機每年5%的新車更換率來説,滴滴平台將會產生每年50萬輛以上的新增新車需求,其可挖掘的潛力巨大。

 

而根據滴滴規劃,未來十年計劃向市場推廣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計算,滴滴平台或有望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最大的買方之一。

 

其次,從滴滴的汽車戰略來看,下場造車有利於其完善汽車服務閉環生態。滴滴最早的汽車項目統歸於小桔車服管理,如今小桔車服旗下已經涵蓋了小桔有車(汽車租賃)、養車、二手車、充電加油等眾多業務,形成了以前端長租為主線,後端維修、保險和能源等為輔助的多重商業化路徑,而汽車作為車服戰略閉環的核心點,必須交由滴滴自己來主導。這種情況下,下場造車就成了滴滴的必然選擇。

 

最後,入局潛力無限的智能汽車市場,還能夠提升滴滴的整體估值。從行業來看,智能汽車市場是個市場規模超過萬億的大市場,滴滴入局智能汽車市場有利於其拓展業務;從自身情況來看,滴滴重金押注的無人駕駛,配合上新能源汽車才能進一步釋放其商業化潛力,這些因素無疑都會對資本市場抬升其估值有重大助益。

 

謹慎入局的小米

 

相比大膽激進的滴滴,小米在選擇造車這件事上則要謹慎許多。根據雷軍介紹,在正式做造車決策之前,他與200位業內人士交流溝通了85場,分別進行了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和兩次正式董事會討論,在經過充分的調研與論證之後,雷軍才最終做出了造車的決定,其對造車之謹慎由此可見一斑。不過謹慎歸謹慎,小米在造車這件事上卻並不完全是零起步。

 

其一,小米積累了大量的汽車技術和汽車行業資源。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小米已申請的汽車專利已經達到了134項,基本覆蓋了智能汽車的方方面面。另外,雷軍旗下小米集團、順為資本還通過投資的方式,持有了很多汽車產業鏈公司的股權。比如做汽車半導體的比亞迪半導體、自動駕駛的凱立德、車聯網的上海博泰,以及做整車製造的蔚來、小鵬等,這些資源對於小米進軍汽車產業無疑有極大助益。

 

其二,小米擁有全球最大的物聯網生態。據小米財報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小米的AIOT平台已經鏈接的IOT設備數已經達到了3.25億台,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物聯網生態企業。切入智能汽車之後,會進一步將小米的車聯網與其原有的生態融合,形成新的更大的閉環生態,從而進一步拓展小米的AIOT生態。

 

其三,小米手機業務躍居全球前三。在華為遭到制裁壓制之後,小米逐漸在高端市場嶄露頭角,手機業務也重返全球前三,這使其可以暫時免去後顧之憂,可以尋求新的增長賽道進行佈局,避免了小米切入造車之後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其四,小米擁有雄厚的資金儲備。根據雷軍介紹,截至2020年底小米擁有的現金儲備已經達到了1080億人民幣,足夠支撐小米造車前期的資金消耗。按照雷軍的規劃,未來十年小米將在造車上投入100億美金,而小米擁有1000億的現金儲備,讓其具備一戰之力。因此從各方面來看,小米造車看似突兀,實則是做了充分的功課。

 

只做增量部件供應商的華為

 

與一心想要下場造車的小米和滴滴不同,華為從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提出:“華為不造車,華為只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更確切的定位是,華為只做智能汽車廠商的增量部件供應商。

 

華為之所以選擇做這樣的定位,與各方面的因素都有關係。從汽車行業本身的情況來看,造車的投入極高、風險極大,但收益並不理想。目前國內整車廠的利潤率都在10%左右,下場造車給華為帶來的營收貢獻並不顯著。

 

與整車製造不同,車企的核心零部件業務毛利率卻很高,入局汽車零部件業務,顯然是當下華為更為實際的選擇。目前來看,華為重點參與的車聯網、智能駕駛、汽車芯片、激光雷達等領域都是智能汽車的核心要件,這些業務單獨拿出來也都具備很大的發展潛力,這些領域也都是華為比較擅長的領域,與產業鏈複雜、利潤微薄的整車製造不同,既能積累技術還能順便賺錢的零部件業務,顯然是華為參與智能汽車的最優解。

 

另外,華為與國內眾多的車企均有直接合作,下場造車無疑會影響到這種合作關係,這對當下的華為推進業務十分不利。具體來看,2020年由於消費者業務增長受挫,華為去年的營收增長已經跌至個位數,華為迫切需求新的業務來推動營收增長,當前選擇與車廠抱團合作,顯然更加明智、務實。

 

構建生態將成巨頭造車核心競爭力

 

從目前來看,不論是擁有巨大網約車網絡的滴滴,或是擁有國內最大AIOT平台的小米,亦或是在智能汽車零部件領域廣有佈局的華為,都在努力構建適應智能汽車的產業生態。三傢俱體參與方式不同、手段各異,但在結合自身優勢構建生態方面卻是殊途同歸。

 

這是因為,對於滴滴、華為、小米等各路巨頭來説,生態能力或許會為其未來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動力。

 

首先,構建生態有利於增強各家巨頭在汽車行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構建與自身優勢相協作的智能汽車生態,可以加速各家巨頭參與智能汽車產業變革的進程,讓平台對智能汽車產業產生更大影響。

 

與傳統整車製造企業如長城、比亞迪等平台相比,滴滴、小米、華為等巨頭,在整車製造、產業鏈整合方面都存在明顯短板;與之相對應,它們也存在相應的優勢。而在造車方面,它們的優勢正在於其生態協同能力,它們想要在產業鏈眾多、過程複雜的造車企業中勝出,也必須發揮自身的生態影響力。

 

其次,新的生態會為其帶來更加多元的變現方式。通過生態搭建,巨頭可以在各自的生態之內,衍生出很多新的變現方式。

 

如滴滴切入整車製造之後,滴滴平台就變成了直銷渠道,汽車銷售會成為它的又一項核心業務;對小米來説,參與汽車製造不僅會讓它進一步激發原有生態的活力,智能汽車還會催生出很多新的需求,衍生更多的變現空間;對於身陷囹圄的華為來説,汽車業務也有望成為其手機業務之外的另一大業務增長點。

 

而從整個行業來看,未來在各個巨頭競相下場造車之後,生態能力也會成為各家巨頭最終角逐的關鍵。畢竟,只是單一的資本投資或者汽車製造,毫無經驗的巨頭想要在競爭激烈的智能汽車領域,殺出重圍的希望十分渺茫。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何結合自身優勢構建新的生態,將會成為未來各路巨頭角逐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核心要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29 字。

轉載請註明: 這波造車浪潮更洶湧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