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上看見什麼

潘高峯

採訪了四年進博會,每年都會有人饒有興趣地提問:在進博會上看到些什麼?

今天,第四屆進博會落下帷幕。雖然説強大的溢出效應,已經成就了“6+365”永不落幕的進博會。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盤點一下:“四年級生”的進博會,以“進”為名的進博會,究竟又有哪些進步?相信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首先當然是更“新”。創新是進博會永恆的主題,雖然今年逛遍進博展館,感覺彈眼落睛的展品少了,但實際上,很多創新只是更加內斂,更重實效,更貼近消費者,而不是簡單地吸引眼球。

“高大上”的就不多説了,説些接地氣的。比如,一件高近三米的巨型針織裙,從頭到尾一根線“一體成型”,沒有任何針腳;一台熟水機,可以做到“1秒燒開,2秒冷卻,3秒喝上涼白開”;一款揚聲器薄如紙片,還能隨意彎曲,卻能發出穿透力極強的悦耳音效;一部可以“打印”超過1000種色號的“口紅打印機”,單手即可持握,通過三個唇釉管芯的不同配比,可以調出上千種唇色,過程全靠手機App解決……

除了更“新”,還有更“綠”。環保、低碳、可持續,也是今年進博會的關鍵詞。昨天,在汽車展區,一輛悍馬汽車讓人眼前一亮――已經停產11年的悍馬,為何又重新復出?原來,這是一款純電動的悍馬皮卡,從美國遠道而來,在進博會上全球首發。昔日的“油老虎”,今日的純電車,是通用汽車創造性地革新了電池管理技術,才有悍馬的“綠色新生”。

純電之外,還有氫能。在米其林展台,一輛全球首台氫能源驅動賽車“M ission H24”靜靜停靠,藍白相間的車身未來感十足,引得觀眾紛紛合影留念,把展台變成“打卡點”。氫能源驅動,意味着除了水蒸氣之外沒有其他排放,可謂絕對的“綠色零污染”。

首次參加進博會的德國老牌材料製造商“科思創”,展台上滾動播放着“本展台為通過認證的碳中和展台”的字樣,起初讓人摸不着頭腦。仔細一問,展商拿出一份證書,上面顯示:“科思創”在第四屆進博會參展期間所產生的温室氣體排放,已通過位於山西一家風力發電公司的風力發電項目進行碳抵消。令人大開眼界。

當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這一屆進博會的開放之“暖”。儘管在疫情籠罩全球的大背景下召開,但本屆進博會無論從布展到服務,都讓人感受到開放春風拂面的暖意。

這兩天,阿富汗展商的故事,讓很多人心生感慨。事實上,這一屆進博會共有90家來自33個最不發達國家的企業參展。國家有大小,境遇有起伏,但進博會開放共享的氛圍,始終一視同仁。

昨天聽説一個故事,進博會消費品展區角落裏有一幅不起眼的木板彩繪,畫的是中東地區的歷史遺蹟。它的作者是一名敍利亞藝術家。據敍利亞進口館展台負責人介紹,為了讓連年硝煙戰火下的藝術家們有機會維繫藝術創作,敍利亞民間組織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東方之家”手工作坊。

聽説這個故事後,連續參加四屆進博會的敍利亞進口館找到“東方之家”,把這幅畫作帶到進博會上。普通觀眾也許無法評價其藝術價值,但它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深刻體會到,進博會不僅是商品的彙集,更是希望的起點。

還有,今年進博會在技術裝備、醫療、汽車展區特別設立的創新孵化專區,也值得一提。這三塊總面積不過1000多平方米的創新孵化專區,卻匯聚了100多家中外初創型企業,四五平方米的展位雖小,卻讓原本無法與500強競爭的小微企業,也能分享進博紅利,闖出一片天地。

所以,進博會上看見什麼?除了器物之美,理念之美,還有開放之美,機遇之美,合作之美,這一切的美美與共,才是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21 字。

轉載請註明: 進博會上看見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