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地球1.92億公里 揭秘"天問一號"這一腳高難度"剎車"

距離地球1.92億公里 揭秘"天問一號"這一腳高難度"剎車"

效果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10日電 (鄭瑩瑩 郭超凱)北京時間2月10日晚,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實施“制動捕獲”,隨後進入環繞火星軌道。

  作為中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技術風險最高、技術難度最大的環節之一,“制動捕獲”這一動作被形象稱為“踩剎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的專家解析了這一關鍵動作背後的難度。

  仿若汽車減速進匝道

  開車的人都知道,在高速公路下匝道需要讓車速降下來,才能安全經過彎道。類似的,對於以高速度向着火星靠近的探測器來説,要想被火星引力所捕獲,也必須在“捕獲窗口”對應的軌道弧段,精準、自主可靠地完成“剎車”。

  “制動捕獲”,簡單來説,就是通過發動機進行推力減速,降低探測器的速度,使其能夠被目標星體的引力所捕獲。

  理論上,給探測器一個反向推力,即可把它的速度降下來。但在工程實施過程中,仍會遇到不少問題。

  距離地球1.92億公里的全自動“剎車”

  火星引力的“捕獲窗口”有限,要求探測器在15分鐘內將速度從28km/s(公里每秒)降低至約1km/s。與常規衞星可以由地面實時操控不同,“制動捕獲”過程中,天問一號探測器距離地球約1.92億公里,地球與探測器之間的數據通信單向時間延遲超過10.7分鐘,探測器必須完全依靠自身來完成發動機點火和關機,克服發動機點火期間的擾動,並實現點火方向和點火時長的精確控制。

  環繞器副總設計師朱慶華説,“在失去地面實時測控的環境下,我們只有通過方案設計,充分考慮發動機推力存在偏差、探測器質心不斷變化等情況,全自動地執行精確軌道控制,再通過多因素組合的測試和仿真分析,讓控制方案更加可靠。”

  必須“一次成功”

  “天問一號”在太空的這一腳“剎車”不僅需要“一次成功”,而且風險非常高;踩早了,速度降得過低,就會墜入大氣層撞擊火星;踩晚了,就不能被火星引力捕獲,因而飛離火星。

  具體而言,在這個過程中,環繞器啓動其配備的軌道控制發動機進行推力減速,其速度降低至被火星引力捕獲,成為一顆環繞火星的衞星,否則探測器將飛越火星繼續圍繞太陽公轉。

  為何必須“一次到位”?打個比方,地火轉移軌道就像是一條以太陽為中心的橢圓形閉環高速,火星只是這條高速上的一個出口,一旦探測器不能及時剎車,從火星出口下高速,那就只能多繞一圈(需要數年時間)到下次路過該出口了。

  因此,在這關鍵的剎車段,研製團隊設計了相關剎車方案,可以準確判斷環繞器是否降至目標速度、實時判斷髮動機推力的大小和方向、自主更新剎車參數及相應的控制算法等,確保可靠、精準完成這一腳高難度“剎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93 字。

轉載請註明: 距離地球1.92億公里 揭秘"天問一號"這一腳高難度"剎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