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近幾年以來,元宇宙進入大眾視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雖然它還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但並不妨礙大家對它的產生各種幻想。本篇文章中作者圍繞元宇宙展開了一系列詳細的講述,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
元宇宙,無疑是2021年最熱門的詞彙。
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基本上還只停留在聽説過的基礎上,元宇宙具體指的是什麼,也很難用三兩句話來説清楚。
即使如今存在大量討論元宇宙的文章和視頻,然而我們依然很難給元宇宙一個確切的定義。
對於元宇宙,有人説它是炒作,是被吹出來的漂亮泡沫;但也有人説它是下一代互聯網,是可沉浸的互聯網或全真互聯網,是互聯網的終極形態,代表着互聯網的未來。
在當前對元宇宙的描述中,元宇宙混合了多種熱門的新技術概念,當區塊鏈、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 5G網絡、雲計算、數字孿生、人工智能、NFT、邊緣計算等新舊技術疊加在一起,元宇宙究竟會帶來什麼?
元宇宙究竟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抑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本文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拆解分析:
- 元宇宙開年遇冷,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
- 元宇宙能為人們提供什麼?會催生“平行世界”?
- 元宇宙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過去一段時間,元宇宙三個字都快“爛大街”了。
一時之間,彷彿萬物皆可元宇宙。
2021年受到如此熱烈追捧的元宇宙,卻在2022開年就遇冷,在輿論場上的聲量明顯沒有之前那麼引人矚目。
隨着一門心思做“元宇宙”的Meta市值暴跌2370億美元,元宇宙的熱度迅速降温,呈現與此前不對等的發展態勢。
虛火的元宇宙,展露出如此巨大的泡沫。
這讓本就對元宇宙有疑問的人,愈發認定元宇宙只是一場造夢預言,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
似乎關於元宇宙的盲點疑點就要一錘定音,但事實果真如此簡單?
在相當一段時間裏,“元宇宙”這一詞彙在全球範圍引發熱議,從資本圈到科技圈、學術圈然後到政府層面,各界人士都對元宇宙表現出熱切關注。
早在2020年年底,馬化騰在騰訊年度特刊《三觀》上發文稱:“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正在到來,移動互聯網經過十年發展,即將迎來下一波升級,我們稱之為全真互聯網。”
自進入2022年以來,有更多“大廠”加大了在元宇宙方面的投入。
在國內,騰訊、字節跳動等紛紛進入相關領域,像騰訊引入了羅布樂思,投資了Epic,收購了多家相關公司;字節收購了國內領先的VR製造商Pico、投資代碼乾坤推出類Roblex的《重啓世界》、投資數字孿生雲服務公司眾趣科技……
在國外,臉書、微軟、蘋果、英偉達等科技公司均早已經佈局。
與此同時,我國多地的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後,有些地方已經發布文件,還有一些地方甚至將元宇宙納入“十四五”規劃之中,摩拳擦掌準備入局元宇宙。
有一點可以明確,一個賽道真正開始火的衡量標準是頭部融資金額在變高,這關係到資本認可的深度,然後就是融資數量明顯增多,説明越來越多人開始湧入。
在元宇宙領域,無論是All in“元宇宙”的Meta,還是騰訊和字節跳動,它們在元宇宙有所行動,基本上可視作行業風向標。
有一種不恰當的類比,元宇宙指向的新世界帶來的商機和顛覆,被視作1999年互聯網所帶來的改變和2013年移動互聯網浪潮帶來的衝擊。
從這個意義上説,元宇宙可能比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機會還要大,因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本質上做的是讓世界連通的事,元宇宙從本質上做的是再造一個世界、或者再造一個宇宙的事。
二、元宇宙催生“平行世界”隨着AI、邊緣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元宇宙成為現實有機會成為可能,這讓人們對元宇宙的想象和未來充滿期待。
元宇宙是互聯網世界的“下一件大事”,有不少人這麼認為。
元宇宙被視作是移動互聯網之後的下一個形態,甚至是終極互聯網,不過如何定義新一代互聯網形態的核心特點依然是一個難題。
元宇宙當前只停留在概念。
是的,還只有一個概念,它不是一種技術,混雜了區塊鏈、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 5G網絡、雲計算、數字孿生、人工智能、NFT、邊緣計算等新舊技術,強調虛實相融。
在百度副總裁馬傑看來,元宇宙本質上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數字化過程,需要對內容生產、經濟系統、用户體驗以及實體世界內容等進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是在共享的基礎設施、標準及協議的支撐下,由眾多工具、平台不斷融合、進化而最終成形。
關於元宇宙的未來發展趨勢,基本上可簡化成軟硬件、內容和虛擬人三大板塊,主要應用到以下三項核心技術:
一是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VR、 AR、MR等可穿戴設備或腦機接口,是此項擴展現實技術的具體應用,可提供沉浸式體驗。
二是數字孿生,能夠把現實世界鏡像到虛擬世界,內容應用將更加豐富。人們在這裏可以扮演他們在真實世界中可能無法扮演的角色,並以這個身份同元宇宙中的其他人交互交往,產生協作,創造價值。
三是用區塊鏈來搭建經濟體系,隨着元宇宙進一步發展,對整個現實社會的模擬程度加強,在元宇宙當中可能不僅僅是花錢,還有可能賺錢,這樣在虛擬世界裏同樣形成一套經濟體系。
正如美國作家尼爾·斯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説《雪崩》描繪的那樣,人們藉助耳機、眼鏡等設備,通過一個終端就可以進入其中,進行社交、娛樂甚至價值交換。
在這樣一個平行於物理世界的虛擬空間,人們通過虛擬感官技術,現實世界中的很多幻想將在虛擬世界中實現,給我們精神帶來不同的體驗。
換句話説,元宇宙將成為平行於現實世界的人類第二空間。
在以數字生活為基本形態的元宇宙,真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事情能夠投射到虛擬世界,獲得現實世界中不易甚至無法獲得的體驗,還能夠創造現實世界中無法涉及和難以創造的商業價值。
三、元宇宙代表未來元宇宙所帶來的新世界充滿想象力。
作為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融合的載體,元宇宙涵蓋了社交、內容、遊戲、辦公等場景變革的巨大機遇,有着難以想象的潛力和前景。
或許將來的一天,元宇宙可能如現在的互聯網一樣,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無論元宇宙將會帶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各界對元宇宙的影響初步達成共識,受到元宇宙影響最大也最為直接的領域將會是下一代社交。
元宇宙將是新一代的溝通模式,不同於以往的傳統遊戲,它是一種第三代互聯網的溝通方式。
另外,“元宇宙必須且必然不等同於、不侷限於遊戲”,但沉浸式的遊戲化產品仍將是未來較長時期內元宇宙集中發力的市場。
在元宇宙生態體系中,包括AI芯片、高端傳感器、觸覺設備等內在的智能硬件既是研發密集投入的方向,會是產業鏈上增值效應最大的環節,高居元宇宙“金字塔”的頂端。
儘管元宇宙在市場上打得火熱,但必須看到的是,關於元宇宙的批評質疑以及借元宇宙概念炒作而衍生的叢生亂象。
畢竟在鼻子上放一個電視並不等於就進入了元宇宙。
埃隆·馬斯克對元宇宙恰如其當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元宇宙的虛擬現實設備戴起來並不舒服,和人們並沒有進入元宇宙的迫切需求兩點上,精準地描述了當前元宇宙概念模稜兩可,和難以讓人信服的根本問題。
進一步來講,如網易丁磊所説,現在與元宇宙有關的討論大多都是在資本和媒體層面,幾乎沒有真正做產品的人在討論它,因為只有有了相應的產品和技術突破才有可能去實現這個概念。
元宇宙的實現因此還是遠期的目標,不在最近的兩三年,仍然需要相當漫長的過程。
這也是為什麼國內一些暗自佈局的中國公司都沒有對外大肆宣揚元宇宙的宏偉藍圖,因為這些互聯網巨頭清楚地知道,元宇宙當前還只是一個科幻概念。
在元宇宙尚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未來推動元宇宙的實現依賴多方面因素的助力。
在星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歌看來,元宇宙的實現一方面是看市場的從業人員轉型的速度和大廠的配合,以及和政策的結合;另一方面就是大廠和中小企業合作,誰能夠率先推出引爆社羣文化的應用,誰就能取得市場優勢。
四、結語任何新概念的出現,都不可避免的會經歷炒作、降温、衰弱、消退、成熟的過程。在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還未面世之前,元宇宙想必還會經歷起伏,還會有一段炒概念、講故事、吹泡沫的漫長曆程。
然而有泡沫未必是壞事,被質疑也未必是壞事,當經過市場的嚴苛檢驗後,有關元宇宙一些真正的產品和技術,才有可能出現。
從全世界互聯網大廠不約而同佈局3D互聯網時代的趨勢來看,虛實融合的元宇宙時代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相信人類未來一定有能力用技術創造一個身臨其境、如夢如幻的元宇宙。
不過那時,“元宇宙”可能又換了新詞。就像數據計算的名稱,早期是叫雲計算,後來叫做大數據,現在又管它叫人工智能。
當然不管以後名字叫什麼,人類用計算機、生物等科技創造的、只能用感官體驗的“新地方”,現在的稱呼就叫“元宇宙”。
當前“元宇宙”所面臨的降温,是從喧囂的概念迴歸到現實中,隨着未來技術不斷突破,當有一款有説服力的產品亮相,“元宇宙”時代終將不期而遇。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2021年的元宇宙,1999年的互聯網》
[2]《元宇宙的當下與未來》
[3]《關於元宇宙:一場對話,沒有標題》
[4]《到底什麼是元宇宙?》
[5]《如何有理有據地給元宇宙潑一盆冷水?》
[6]《元宇宙與碳中和》,熊焰
作者:何足道;編輯:李知停;公眾號:止戈見聞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v4F3PXh7O_Big9inj5GaCw
本文由 @止戈見聞 授權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