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桌遊”六博:方寸之間爭高下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林屋公子
如今,各式各樣的桌面遊戲贏得了年輕人的喜愛,成為聚會的主角。而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先秦時代,中國便已有玩法相當複雜的“桌遊”了。
在漢朝人的娛樂活動中,棋類遊戲是非常重要的項目。當時還沒有發明象棋,最常見的棋類遊戲就是博(六博)和弈(圍棋)。現代管理學説的“博弈”,本義其實就是下棋。戰國時期《世本》有“鳥曹作博”和“堯造圍棋,丹朱善之”的説法。鳥曹據説是夏朝的大臣,那麼博和弈的起源,似乎可以追溯到夏朝。不過,在戰國以前,還沒有出土過博與弈的文物。但在《論語》中,孔子就提到了“博弈”。可見,至遲在春秋時代,六博和圍棋就已經發明瞭。
六博釉陶俑
出土博具:精緻華麗 玩法多樣
六博雖然在魏晉時期就遭到冷落,直到隋唐之後玩法失傳,到今天也沒有復原出玩法。其實,在戰國秦漢時期,六博受眾卻遠比圍棋廣泛,從出土文物即可見一斑。
目前出土最早的六博文物,是山東曲阜魯國故城遺址出土的戰國初年博棋和博籌。其中一個墓出土了半透明玉料製作的棋子6枚和象牙棋子6枚,是邊長為2.1釐米的正方體;另外一個墓出土了白石棋子6枚和青玉棋子6枚。兩座墓都出土了筷子形狀的牙籌和銀籌各一束,所謂博籌,就是遊戲所用的籌碼。
而在湖北荊州的雨山台楚墓、紀城楚墓、天星觀楚墓、九店楚墓中,均有發現六博的棋局。河北平山的戰國中山王墓也出土了一大一小兩副石博局,也就是六博的棋盤。其中的大博局非常豪華,它由十多片黃褐色的石片拼連而成,長45cm、寬40.2cm,重1.8公斤,棋盤上雕滿渦形和獸形紋圖案,顯得既華麗又莊重。
進入秦漢時期,六博的發展達到了巔峯。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就出土了兩套六博棋具。這兩套六博棋具均由木棋局、骨棋子和六根竹箸組成。比較明顯的區別,就是其中一套,雙方都是大小相等的六枚髹(xiū,用漆塗在器物上)黑漆棋子,雙方大小有所區別;而另外一套,只有一方的一大五小六枚棋子,大棋為髹紅漆、小棋為髹黑漆。另一方的棋子已經遺失了。
西漢黑漆朱繪六博具
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棋子呢?在一大五小的六枚棋子中,大棋子被稱作梟棋,小棋子被稱作散棋。通過殺死對方的梟棋,即可獲取勝利。《戰國策》中唐且遊説春申君,就用六博比喻,説梟棋之所以厲害,是因為有散棋輔佐,而一個梟棋不能單獨戰勝五個散棋。而六枚大小一樣的棋子,其中某枚棋子,也可以通過投擲博箸或博煢來變為梟棋。
博箸和博煢,都是決定棋子行走點數的道具。戰國時期都用博箸,所謂“箸”其實就是“六博”的“簙”,因為有六枚所以叫“六博”。每枚博箸分為正反兩面,玩家通過投擲六枚博箸產生七種不同的結果,根據產生的結果來對應行棋的步數。至於博煢,類似後世的骰子,通過投擲點數對應行棋的步數。最早的博煢出土於陝西西安秦始皇陵園內,為石制14面體狀。
目前發現最完整的一套博具,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中,裝在方形漆盒內。整套博具包括博局一副、大象牙棋十二枚、小象牙棋二十枚、博籌四十二枚、博煢一枚,以及配套的象牙割刀和削刀各一支。
博局為漆木所制,漆木博局一副,邊長45cm、厚 1.2cm,髹黑漆,鑲象牙條方框。博局的四面八方,呈現“┌”“┐”“└”“ ┘”形狀的八條曲道;在博局的正中央有個正方形,正方形的四面分佈着“├”“┤”“┬”“┴”形狀的四條曲道。這十二條曲道就是棋子行動的“道”,也被稱為“TLV紋”。雙方玩家往往因為棋子行道產生爭執,也就是文獻中常説的“爭道”。正方形的四角之外、博局的四角曲道之內繪製着四個鳥形圖案。
不過,這種博局的圖案並非獨一無二,據學者統計,博局的圖案大約可以分為七個類型,整體來説都大同小異。有的博局把正方形的四角和博局的四角曲道,還用直線相連。
大象牙棋包括黑色大象牙棋和白色大象牙棋各六枚,每枚長 2.9cm、寬1.7cm、厚1cm,無梟棋;灰色小象牙棋每枚長2.9cm、寬1.7cm、厚1cm,小象牙棋又稱作“直食棋”,從名稱來看,應該是可以直接吃掉對方的棋子,但究竟如何使用,目前還不太明確。木籌包括短籌三十枚和長籌十二枚,短 籌 長 16.4cm、直 徑0.3cm,長籌長2.7cm、直徑0.4cm。
博煢為深褐色漆木18 面體,直徑4.5cm,其中一面刻着“驕”,相對一面刻着“妻畏”,另外十六面刻着一到十六的數字。“驕”就是“梟”,玩家投擲出“梟”後,一枚普通棋子就豎立起來,變身為梟棋;“妻畏”當然不是“怕老婆”,不過應該也是“驕”的反義詞。大概投擲出“妻畏”後,梟棋也就被打回原形,泯然於眾棋也。
漢朝的博箸一般是六枚、博煢一般是一顆,但也有使用兩枚或八枚的箸,或者使用兩顆的煢。還有的博局根本不使用箸和煢,而是雙方直接行棋,被稱為“格五”,這種就比較考驗個人技術了。
製作六博的材料以漆木和象牙為主,但還有很多其他材料。上文就提到戰國秦代有石制的博局、博棋和博煢,漢朝還有一些造價昂貴的博具。比如一些精美的博局,四面彩繪幾何紋、花草紋等圖案,有些鑲嵌銅框、象牙框;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棋子,就有使用青玉與水晶製作;山東臨淄齊王墓出土了一枚空心錯銀鏤孔銅煢,體內有小銅塊,投擲時鏗鏘作響。
徐州黑頭山西漢劉慎墓出土的六博棋子
除了博局的實物外,博局的模型也比較常見,比如甘肅武威磨嘴子西漢墓就出土了一個模型,兩個木俑對着博局在下格五。還有就是漢畫像石、畫像磚、畫像鏡上的博局畫像,共同展現了漢朝千姿百態的六博棋局。
博具除了用於六博遊戲,有些還有其他的用途。博局可以用於占卜,江蘇東海尹灣漢簡就有一篇《博局佔》,系利用博局來進行占卜;博煢也有的用於行酒令,這種酒令煢的形制,與普通博煢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驕”對面的字為“自飲”或“酒來”。河北滿城漢墓就出土了一顆酒令煢,同時出土的還有兩套酒令錢。
一場棋局引發“七國之亂”
六博在先秦及秦漢時期如此風靡,以致歷史文獻中也有不少記錄,而其中往往伴隨着流血事件。
《史記·殷本紀》説,商王武乙製作了一具木偶,作為天神的象徵。然後武乙和它下六博,讓大臣代替天神行棋。如果天神輸了,武乙就派人用皮革盛滿血,掛在高處,武乙仰頭用弓箭射它,號稱自己在“射天”,以此來侮辱天神。結果,這個武乙也沒有好結局,後來在黃河、渭水一帶打獵時,被雷劈死了。
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大力士叫南宮長萬,後來他在戰場上被魯莊公射倒俘虜。南宮長萬被釋放回國後,經常誇耀魯莊公英明神武,讓宋閔公非常不爽。後來有次南宮長萬陪宋閔公下六博,兩人又發生爭執,宋閔公損他説:“以前寡人敬重你,可你現在是魯國的俘虜啊!”南宮長萬覺得被羞辱了,操起六博棋盤,將宋閔公一下就砸死了。
戰國時期,荊軻在趙國都城邯鄲遊玩的時候,和趙國人魯勾踐下六博。兩人又因為下棋發生了爭道,魯勾踐大怒,痛斥荊軻。荊軻倒沒有和魯勾踐打鬥,他一聲不響就跑走了。荊軻當然不是膽小,只不過他認為自己有更大的抱負,可不想就這樣成為一個殺人通緝犯。幸好因為荊軻的忍讓,一場血光之災就此消弭於無形,也成就了後來荊軻刺秦王的美名。
而關於六博最經典的一則故事,就是漢景帝劉啓與吳王太子劉賢的故事。當時,劉賢來長安朝見文帝,陪時任太子的劉啓飲酒、玩六博。劉賢同行的一羣師傅,在吳國驕橫輕悍慣了,連太子面子也不給,雙方也就因為下棋吵了起來。而劉啓也不是省油的燈,直接拿起棋盤,把劉賢給砸死了。等到景帝即位,吳王劉濞發動了“七國之亂”,使得漢朝一度陷入內戰。
銅六博棋盤
以上這些關於六博的歷史故事,往往都伴隨着或直接、或間接的流血事件。為什麼六博會帶來這麼多爭鬥呢?一方面,與圍棋這種純粹依靠實力對抗的遊戲不同,六博是帶有強烈概率性質的遊戲,類似今天的打撲克、打麻將,特別容易發生爭吵。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在這些六博的故事中,往往還提到雙方飲酒。飲酒除了讓雙方助興之外,同時還是對輸者的懲罰措施,酒精上頭,自然就更加容易衝動了。
儘管出土了大量六博的文物,史書的記錄也很豐富,不過,由於六博棋譜的缺失,關於六博的規則與玩法,過去也只能霧裏看花。令人欣喜的是,近年在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中,首次發現六博棋譜竹簡。專家能否據此復原這款漢代經典桌遊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