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媒體深度融合的“組合拳”

打好媒體深度融合的“組合拳”

10月11日,觀眾在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通過人民日報數字大屏瞭解新聞資訊。陳 彬攝(人民圖片)

隨着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及輿論生態發生巨大變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要求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加快融合步伐,儘快建成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力傳播技術的最新成果,讓主流聲音傳播得更廣、更遠、更深,是業界面臨的迫切問題。

定方向,佈局四級“融媒”

“《意見》的出台是對2014年以來媒介融合經驗的總結與肯定,同時也強調了媒介融合的方向不可改變,傳統媒體必須順應傳播大局而變革,儘快嵌入現代傳播體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朱春陽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6年來,從中央媒體到縣級媒體,形成了基於新傳播技術的全國性覆蓋網絡,主流媒體基本上實現了新媒體化的改造過程,形成中央廚房模式等一系列媒介融合創新經驗,帶動了全國各級媒體的融合轉型。

此次《意見》專門指出,要按照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原則,完善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市級媒體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四級融合發展佈局。“這個非常有現實意義!”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鬍翼青説,“之前央媒一級融媒體建設做得不錯,縣級融媒體全面鋪開,中間的省級、市級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現在形成‘四級融媒’結構,未來一起推進,整體格局會逐漸完善。”

在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王炎龍看來,當前部分地區融媒體建設已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例如,南京市江寧區作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全國首批啓動區,搭建了“1+5”智慧融媒平台,涵蓋政務服務平台、社會治理監控平台、應急廣播平台、户外大屏聯播網等平台,通過數據、資源、信息的高效共享,積極探索“媒體+政務+服務”模式,滿足公眾多樣化需求。

“目前,各級媒體機構在融合發展過程中,還缺乏高效協作的機制。”胡翼青認為,地方融媒體需要相應制度與結構的支撐,才能更好地調配數據資源,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如深圳報業集團立足本土,建立了多個垂直客户端,其中“讀特”以黨政機關為服務對象,下載量超過600萬;“讀創”作為深圳商事主體的社交平台,下載量超過260萬。

聚人氣,增加用户黏性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中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户規模達8.88億,佔網民整體的94.5%,其中短視頻已成為新聞報道新選擇,網絡新聞用户規模為7.25億,佔網民整體的77.1%。

“強化媒體與受眾的連接,以開放平台吸引廣大用户參與信息生產傳播,生產羣眾更喜愛的內容,建構羣眾離不開的渠道”正是《意見》強調的內容。對此,王炎龍説,主流媒體對新興媒介平台的創新運用,推進了自身的融媒體平台發展。全媒體時代,唯有深度融合才能推動媒體駛向新藍海。一批主流媒體積極拓展自媒體陣地,在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穩住陣腳。主流媒體推出的融媒體報道,在重大事件中往往引發強烈反響。

2020年上半年,眾多媒體採用多種形式助力戰疫,通過社交平台、新聞資訊類應用、短視頻平台等發佈訊息,觸達人羣廣泛。例如,央視新聞跟蹤各地疫情數據,藉助微博、嗶哩嗶哩等平台整合發佈防疫信息,相關賬號每日閲讀量超過百萬;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公眾號“俠客島”及時跟蹤國內外抗疫動態,適時推送相關分析文章,多篇文章閲讀量超過“10萬+”。

防疫期間,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頻等參與的故宮直播等現象級傳播活動,與瞄準公眾的喜好密不可分。專家指出,用服務“黏”住用户,才能聚起人氣,今天的媒體應該成為集信息傳播、社交網絡、政務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全服務平台”。

強技術,走得更快更遠

有媒體從業人員認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媒體與受眾聯繫的不斷增強,想要吸引更多的目標受眾羣體,就要不斷創新技術和手段。媒體在堅持生產優質內容的同時,及時搭上技術快車,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當前,無人機、機器人、虛擬主播等創新應用備受關注,人工智能、AR、VR技術也為新聞工作提供便利。全國兩會期間,不少記者隨身攜帶的5G+AR採訪眼鏡,具有向拍攝者和採訪者直接展示參會人員的個人資料,並實時傳送採集內容到雲平台的實用功能。

王炎龍表示,傳統媒體還應與技術領先的互聯網平台深度合作,把互聯網平台企業的先進技術引入自身媒體融合建設中。如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在打造短視頻平台“人民日報+”時引入快手的算法技術,“央視頻”也與騰訊深度合作。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新技術應用和媒體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例如目前通用的算法技術能實現精準推薦,但缺乏自我修正能力,容易引發信息繭房、媒體社會責任危機等問題。

無論什麼形式的媒體,都離不開把關人的角色。在胡翼青看來,傳統媒體人除了生產內容外,還很適合在各類新媒體平台擔任把關人的角色。“現在很多平台要培養一支專門把關內容的隊伍,工作量巨大,這些工作可以交給各類傳統媒體去做,一方面可以激活傳統媒體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也能為新媒體平台節約成本。”

《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10月23日 第 08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63 字。

轉載請註明: 打好媒體深度融合的“組合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