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國"調查數據"如何自説自話

  在國際舞台上,基於調查數據的報告,其最主要問題,往往並非是調查技術本身,而是立場問題。有目的地尋找數據來支持自己的預設觀點,是一個極為隱蔽卻常常存在的現象。根據數據得出的結論其實就是數據使用者原本就想説出的話。

  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公佈的最新一輪有關中國的民調為例,它的調查對象是17個所謂經濟發達體。這項調查冠以“全球態度調查”,結論是“大多數人對中國抱有負面觀感”。把17個所謂經濟發達體的調查結果當成“全球的”“國際的”調查結論,這是拙劣的以偏概全。

  事實上,即便這17個被調查的發達經濟體大部分人對中國抱有負面評判,也並不影響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人民對中國抱有正面觀感。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7屆會議為證,加拿大集結了44個國家發表聲明指責中國新疆人權問題。而皮尤研究中心的17個調查對象中有13個赫然在列。與之相對,共有69國聯署共同發言,加上以單獨發言、聯合致函等方式支持中國的20多個國家,90多國在人權理事會上發出了正義的聲音。由此可見,世界是多元化的,敢於在世界舞台上發出獨立、客觀聲音的國家在增多,對中國持正向態度的國家也在增多。

  因此,在引用、使用調查數據進行觀點闡述時,要保持客觀科學的調查素養,切勿以偏概全。如果想得到“全球的”“國際的”調查結論,調查對象必須要包括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僅以某些所謂的發達經濟體來代表“全球”“國際”,這是非常不科學的態度和做法。

  某些西方媒體常年抹黑中國造就了這些國家民眾對中國的負面評價。數據的選擇和列示,可以展現誘導性,是帶有立場的。數據本身不會説話,但報道者通過數據暗示了其想説的話。人們交流重要的是獲取信息,而不是數據本身。因果關係無疑是很重要的一類信息。因此數據需要被分析,但這樣的分析就留下了被扭曲的空間。

  總之,一個報告的調查行為可以是真實的,但由於具有明顯誘導性和預設立場,得出的結論未必真實。數據不是萬能的,全面、客觀地選擇研究樣本,加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才是正道。(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鄒宇春 李建棟)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10 字。

轉載請註明: 看美國"調查數據"如何自説自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