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轉換7次冰面“老”首體煥發新生機
“在這次‘相約北京’冰上項目測試活動中,轉場是我們面臨的壓力之一,因為這是測試活動裏唯一一個在同一天進行轉場的比賽場館。”首都體育館場館(羣)運行團隊主任丁東説,“而通過6天7次的冰面轉換,我們也收穫頗多。”
確實,從4月1日到10日,整整10天的時間,首體場館運行團隊的全體成員用他們的努力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首體實現全面升級
作為北京市十大歷史風貌建築,首都體育館建成於1968年,運行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功能最多、適用範圍最廣的體育館之一。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時,這裏是排球比賽場館。而此次,這座老場館再度轉換身份,將承擔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兩項比賽任務,並將產生14枚金牌。
改造這樣一個場館,並不容易。秉承着“傳承保護、立足賽後、確保賽時、綠色科技”的改造策略,首體場館外觀的改造基本是修舊如舊,但內裏已經脱胎換骨。
“這次場館的改造涉及了幾大系統。一是音響,這是目前最現代化的音響。二是視頻系統,天幕、環屏、端屏都是目前最現代化的,特別是天幕和環屏,是這次改造後新增加的。三是製冰系統,場館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技術製冰,這符合國際奧委會要求、綠色低碳要求。還有一個改造是恆温恆濕系統,因為這是進行滑冰比賽的場所,所以對場地環境、温度,濕度、排風都要求很高,再加上現在防疫的要求,所以場館空調系統、新風系統都重新進行改造。”丁東主任説。
6天轉換7次冰面
作為冬奧場館,冰面條件是核心,這次首體的冰面製作不再是過去掀開木地板露出水泥地面,然後在水泥地上製作臨時冰面的模式,而是冰場為底。不僅如此,製冰方式和周邊保障設備也有了換代。改造後,首體的製冰方式由上一代氟加乙二醇的間接製冷方式,改為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製冷。
“二氧化碳不會破壞臭氧層,充分體現了綠色辦奧理念。其次,直接製冷比間接製冷減少一次熱交換,大大節能,原系統一年製冰電耗約200萬度,新系統一年製冰電耗約100萬度,節能率可達50%。”丁東説。
除了冰面升級,這次測試活動中,首體還有一項特別重要的任務,就是轉換冰面的測試。因為在冬奧會中,首體將面臨在3小時內轉換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兩個冰面的重任。而這兩個項目不僅賽道的冰温不一樣,連防護墊、裁判台、攝影區等區域也需要轉換,這給場地轉換團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轉場,我們在本次測試活動中安排了多場測試,6天有7場轉換,其中有一天進行2次轉換,每次轉換整體的時間要求是兩個小時之內,一環扣一環。”首體場地轉換主任申鴒説,“這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新課題,通過這樣的反覆測試,確實可以讓我們為明年2月份的冬奧會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疫情防控全面到位
這次“相約北京”冰上項目測試活動,還有一個重頭戲,那就是防疫。
“在防疫方面,我們做到了幾個全覆蓋。”防疫團隊副主任趙成芳説,“場館內的工作人員提前進行了全員的核酸檢測。3月31日晚,我們對首體4萬5千平方米區域進行了全面的消殺工作。比賽開始後,工作團隊還會按時在賽前、賽中和賽後對重點區域進行3次全面的消殺。“
而新聞運行部門也同樣在防疫的前提下,進行了反覆測試。“混合區的採訪是結合當前的疫情形勢,以非接觸的遠程採訪的形式,利用屏幕和5G技術,讓運動員和媒體不互相接觸但也可以現場交流,這樣既確保安全,對防疫也是很好的保障。”首體新聞運行經理劉慧穎説,“還有賽後的發佈會,也同樣採取了‘雲採訪’的方式進行。”
除了壓力巨大的轉場和防疫團隊,承接一場世界級大賽的背後還有許多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比如一直在全力確保100%使用綠色電力的電力團隊,他們首次應用了數字化指揮等先進技術來保障本次測試活動供電的可靠運行;比如一直在協調各種裝備的物流團隊,在他們的努力下,首體4781件傢俱都按時配送到位;比如每天負責廣播的體育展示團隊,他們每天都在精準提供背景音樂和現場播報服務……
“從去年11月運行團隊人員陸續到位,我們有將近1200人在各個崗位開展工作,大家都在同一個目標之下,相互地協調、配合,多次進行演練。”丁東主任説,“細節決定成敗,要想達到‘辦賽精彩’,每一個細節都要反覆打磨、總結,每一個齒輪都要經受多次測試,最終才能讓整個團隊有序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