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盒飯財經(ID:daxiongfan),作者:薛亞萍,編輯:趙晉傑,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2022年的諾獎,雖無國人獲獎,卻也在中國高校間上演了一場狂歡,“我校榮譽/名譽教授獲得諾獎”的消息,被各大高校爭相發佈。
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獲得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後,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後發文稱“南大名譽教授獲2022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科大相關團隊在該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當卡爾·巴里·夏普萊斯(K. Barry Sharpless)獲得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也站出來發文稱“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再獲諾貝爾化學獎”“上海交大這位名譽教授,再獲‘諾獎’”……
其他高校紛紛站出來發喜報時,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菲利普·迪布韋克(Philip H. Dybvig)有關係的西南財經大學卻保持了低調,擔任該校金融研究院院長十年的迪布韋克,在去年剛剛卸任。
公開資料顯示,迪布韋克出生於1955年,從2008年開始,迪布韋克就在西南財大任教,2010年,擔任金融研究院院長,每年都會任教兩三個月,直到2021年突然和西南財大解除了合作關係。
迪布韋克獲得諾獎是因為他上世紀80年代在治理金融危機上的理論貢獻,如果他現在還是西南財大金融研究院院長,那麼西南財大就將成為國內第一個擁有諾獎經濟學得主的高校。
在迪布韋克的個人英文官網主頁中,一些和中國相關的信息十分顯眼,如2010年~2021年,任職西南財大金融研究院院長的這段經歷,僅次於他在華盛頓大學任教的經歷。而在中國獲取的榮譽獎項也佔據了他所得獎項的大多數,比如2011年獲成都市首屆金沙友誼獎、2014年獲得四川金峯獎、2014年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等。
一
2006年,受到清華大學和長江商學院的邀請,迪布韋克來到西安參加中國國際金融年會,那也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大陸。自那之後,迪布韋克經常來北京等高校訪問。在迪布韋克的中國履歷中有這麼一句介紹:曾花大量時間訪問中國,對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進行過短期訪問。
正是在訪問期間,迪布韋克認識了中國學者劉俊,當時劉俊正是西南財大的金融學院院長。通過劉俊,西南財大邀請迪布韋克每年在金融學院待一兩個月的時間。2010年,西南財大成立金融研究院,迪布韋克被聘為院長,每年都要在成都工作兩個月。
身為院長的迪布韋克,日常工作主要是幫助教師和學生開展研究工作,會給學生舉辦一些講座,但是沒有日常課程。同時,迪布韋克也會與其他教師合作研究項目,比如他曾和研究金融的秦振江撰寫了一篇關於大學捐贈基金管理的論文,這在當時的國內還是新課題。後來,這篇論文受到了美國慈善資產投資管理機構共同基金的邀請參與評獎。
在生活中,迪布韋克也頗為迷戀中國文化。“蓄着大鬍子且把留着的長髮梳成一條辮子,喜歡穿中式對門襟馬褂。”這是“西財寧夏校友羣”裏一位校友對迪布韋克外形的描述。
《紅星新聞》也報道稱,迪布韋克會下廚做川菜、熱衷穿唐裝,喜愛太極、推手等。在迪布韋克美國學校的辦公室裏,牆上懸掛着幾幅中國字畫,辦公桌上還擺放着中國功夫茶。
除了運動,迪布韋克還會演奏傳統樂器,如二胡和葫蘆絲。但是他曾經自己也承認過,二胡和葫蘆絲只是玩玩,他更擅長鋼琴,經常在樂隊裏演湊,有時候是聖路易斯的樂隊,有時候會在中國的樂隊裏演出。
迪布韋克在中國十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中,北京和成都是兩個繞不開的城市。2015年在接受《國際交流中心》雜誌採訪的時候,迪布韋克對自己的中國生活進行了闡述。
迪布韋克的妻子是北京人,並非傳言中的成都人。因此,迪布韋克也在北京住了幾年。在北京,迪布韋克經常去地壇公園,並且還學會了推手,“很多人排着隊和我推手,大家都想和我這個老外玩玩推手”。
而因為工作來到西南財大任教的迪布韋克,也在成都有過一段輕鬆的生活,他這樣描述自己在成都的生活,“在成都天橋下,晚上一些飯館會在外面擺放桌椅,人們在外面吃燒烤、喝酒、打麻將、打牌……我和朋友拿着吉他,一起唱歌。一些人從另一張桌子過來,和我們一起唱。我早晨8點才回家,這似乎是一種成都的文化,真的很放鬆”。
二
和迪布韋克與西南財大的關係類似,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之一的安東·塞林格,與中科大的關係也非常密切,甚至在塞林格獲獎的文章中,還索引了中科大相關團隊的成果與貢獻。
2016年,塞林格就被聘請為中科大“愛因斯坦講席教授”。中科大發布的文章中顯示,諾貝爾物理獎花落量子信息,“中國科大相關團隊在該領域做出重要貢獻”。
中科大官微介紹稱,在諾貝爾獎的官方介紹中,大量引用了潘建偉團隊的成果與貢獻。潘建偉是中科大常務副校長,在奧地利留學期間曾師從塞林格。
在署有塞林格名字的四篇量子通信實驗文章中,都有潘建偉的名字,並且均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此外,塞林格還有三篇論文是在“墨子號”發射之後,參考了中國科學家做出的相關工作,“中國團隊的工作共提到了7項”。
1983年開始就來華交流的塞林格,不僅是中科大的名譽教授,還是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名譽教授。
南京大學公眾號也發文“南大名譽教授獲2022諾貝爾物理學獎”,稱塞林格2016年被聘為南京大學名譽教授,並作為代表與南京大學簽署了《南京大學-奧地利科學院合作備忘錄》。
但是西安交大的官微和官網卻並未對此事進行宣傳。據交大新聞網介紹,塞林格於2019年訪問西安交大,當時的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授予了塞林格西安交大名譽教授的稱號。截至目前,在西安交大的官網中,搜索不到塞林格的名字。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開宣傳“我校榮譽/名譽校長獲諾貝爾獎”的高校中,僅是上海的高校就有三所。
比如,上海交通大學發文稱“上海交大這位名譽教授,再獲‘諾獎’”,介紹中提到,2020年,夏普萊斯受聘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名譽教授。
同濟大學也對其進行了宣傳,發文稱“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再獲諾貝爾化學獎”。2017年,夏普萊斯應邀訪問同濟大學,做客同濟大學第51期大師講壇,也被聘請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幾乎每年都來中國開展學術合作與交流。
華東師範大學也發文稱,“這位諾獎得主是華東師大榮譽教授!”不過,和華東師大有關係的不是夏普萊斯,而是另一位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10月,阿斯佩就曾受邀來到華東師範大學出席“2018年量子技術國際研討會”,並於2019年獲聘華東師大榮譽教授。而更早在2005年,阿斯佩就來到華東師大參加和山西大學一起主辦的中法量子光學國際會議。
與其他名譽/榮譽教授不一樣的是,蘇州大學和夏普萊斯的關係顯得更為緊密。夏普萊斯除了是蘇州大學的名譽教授之外,還是講座教授。蘇州大學在喜報中稱“我校名譽教授、講座教授K.巴里·夏普萊斯第二次摘取諾貝爾化學獎桂冠。”
蘇州大學新聞網介紹稱,夏普萊斯自2014年起受聘蘇州大學講座教授,至今已有八個年頭。他和蘇州大學的結緣始於和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路建美教授之間的學術交流。由其作為首席外籍科學家的科技部“智能納米環保材料及檢測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於2016年成功獲批。疫情之前,夏普萊斯每年多次來學校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專題講座和專題研討課程。
在一眾的高校宣傳中,天津大學對夏普萊斯的宣傳顯得低調了許多,在文章標題中並未提及“榮譽/名譽教授”一詞,發文“兩次來天大,他與師生分享如何實現‘偉大的科學創造’”,稱夏普萊斯曾在2008年和2017年兩度來到天大,分享在化學領域的研究進展。
2008年,夏普萊斯受聘於天津大學名譽教授,直到2017年再次來到天大,仍然是天大的名譽教授。在天津大學微信公眾號的評論區,還有天大校友懷念2008年的交流會,
與天津大學的低調相比,人民人學出版社就顯得頗為高調。
在恭賀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獲得2022諾貝爾文學獎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公眾號推文,標題叫做“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獲獎!”
公開資料顯示,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了埃爾諾的《悠悠歲月》,這部書當時一經出版就獲得了法國當年的“杜拉斯文學大獎”。
三
實際上,隨着中國高校加大對高水平的外籍人才引進,中國高校恭喜名譽/榮譽教授獲得諾獎,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比如西安交大曾在2018年恭賀當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威廉·諾德豪斯,諾德豪斯是西安交大的名譽教授。
就在諾貝爾獎公佈的這段時間,2005年諾獎得主巴里·馬歇爾全職加盟鄭州大學的消息也引起了關注。《河南日報》消息,9月22日,鄭州大學與巴里·馬歇爾簽訂全職引進協議,將在鄭州合作建設“馬歇爾國際消化醫學研究中心”和“馬歇爾國際消化病醫院”。
中國高校對諾獎獲得者紛紛祝賀的背後,不僅是高校對教育和科研創新的重視,也折射出了中國這些年在引進外籍人才方面的進步。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中國引進外來學者的一大初衷,就是為了“師夷長技”。根據《北京大學學報》發佈的一篇《北京大學聘請外籍教師百年回顧》文章,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聘請洋人任教始於19世紀中期,興起於中國近代新式學堂。
1983年,國務院發佈《關於引進外國智力以利四化建設的決定》。從此,聘請外籍專家、學者等來華執教、研究交流成為二十年來的引智工程。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鑑》數據,1990年中國高校聘請的聘期一年以上的外國專家和教授1547人,到了2016年,外籍教師人數增長到16948人。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1901年~2021年期間,一共有11位華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歷史上首次出現華人獲獎者是在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十一位華人獲獎者中,目前擁有中國國籍的有三位,分別是楊振寧、莫言、屠呦呦。
在中國高校紛紛對諾獎得主大力引進的推動下,中國距離誕生更多自己的諾獎得主的目標,也勢必會更近一步。
參考資料:
《金融大家迪布韋克》國際人才交流雜誌
《中國學子談導師迪布韋克拿“諾獎”:作為成都女婿的他,愛做川菜給學生吃》紅星新聞
《從“洋教習”到“外國專家”——北京大學聘請外籍教師百年回顧》北京大學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盒飯財經(ID:daxiongfan),作者:薛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