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的套路早已看透,為何你還甘心淪為“尾款人”?

雙十一的套路早已看透,為何你還甘心淪為“尾款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最極客,作者丨東方亦落

這兩天“尾款人”霸佔了各大社交平台,關於尾款人的話題更是數次衝上熱搜。儘管我們是在年年都有的各種購物節中百鍊成鋼的“打工人”,可今年的雙十一還是迅速淪為了“尾款人”,在剁手與收貨之間痛並快樂着。

事後想想可能會覺得很迷,根據往年剁手經驗熟諳平台和商家各種套路的我們,今年貌似又上套了,而且依然是樂此不疲。實際上這並非我們太“蠢”,在我們研究套路的同時,商家和平台也在研究新套路。這可不僅僅是商品買賣這麼簡單,這種博弈的背後涉及到數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一系列學科的知識。

對於尾款人而言,商家的套路防不勝防,卻能從中獲得快樂。比起買的東西是否有用,“獲得快樂”在新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顯得更為重要。購物已不只是購物,更像是一場全民狂歡,在這場狂歡中,恐怕你我都很難置身事外。

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淪為“尾款人”是打工人的宿命?

幾乎每年雙十一過後,都能看到各種分析,無非就是吐槽商家套路,呼籲人們理性消費。看了這些分析,加之一次次與商家和平台的“鬥智鬥勇”,消費者應該越發理智了。在雙十一之前,許多人甚至開始根據今年的規則進行計算,看看如何買東西才最便宜,誓要憑藉雙十一“翻身”,也薅一把資本的羊毛。

然而事與願違,2020年的雙十一比往年還來的早了一些,然後熱搜就變成了這副畫風。

看熱搜這架勢,大家是心甘情願上趕着被薅,“#清空購物車#”、“#衝啊尾款人#”都是在11月1號第一波搶購開啓之後的那個凌晨就上了熱搜,花錢還熬着夜,大家的熱情程度就好像雙十一買東西不要錢。等到第二天一早,又有多條關於雙十一的熱搜衝上了熱搜榜前十名的位置。

在“尾款人”們的努力之下,電商平台的戰報也相當喜人。

天貓數據顯示,開場1分鐘,阿迪達斯成交額超1億元,耐克緊隨其後超1億元,截至凌晨1:51分,100個品牌成交額突破1億元;

京東超市預售訂單額同比大增108%,開場10分鐘成交額同比增長超700%,京東生鮮5分鐘成交額同比增長超600%,乾貨食品、母嬰、酒水等品類1分鐘內成交額突破億元。

讓我們把時間調回到10月21日預售開啓的時刻,那時大家還是“定金人”。在眾多線上售貨形式中,直播無疑最熱,而在直播中,李佳琦和薇婭的直播間又是戰況最為激烈的地方,10月21日全天,僅由這兩位頭部主播引導的銷售額就超過90億元。

根據澎湃新聞發起的關於雙十一定金的投票顯示,預售期定金付了100元以內的消費者比例佔43%,100~1000元超過35%,2000元以上佔了6%。付定金時這麼大方,等付尾款時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不過在這場全民狂歡中,確實很難剋制住衝動,可以理解。有錢付尾款的自不必説,就算沒錢,我們還有花唄,還有京東白條,根本沒在怕的,大不了之後幾個月吃土慢慢還就好。

所以事實就是,儘管在歷年身經百戰,但我們又沒能保持住打工人的氣節,以至於從牛氣的定金人淪為了卑微的尾款人。在大潮的裹挾之下,我們很容易在頭腦發熱的時候買沒用的東西,事後想要退貨,然而商家還有“防禦性發貨”的招數。

在凌晨付完尾款後6分鐘,家住黑龍江漠河的榮女士就收到了此前在京東預訂的口紅。0點下單後,成都市武侯區的一位消費者僅等待11分鐘就收到了在天貓“雙11”購買的蚊香液。可見防禦性發貨不只是説説而已。

不管怎樣,這個雙十一,尾款人徹底火了,各種關於雙十一的梗被玩到飛起,可那背後都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我們明明已經告誡自己別被薅羊毛,可為何一年比一年積極?難道淪為尾款人,真的就是打工人的終極宿命嗎?

二、“尾款人”背後隱藏新消費主義“陷阱”

面對雙十一,我們本可以更加理性,這也是每次購物節之後被討論最多的點。然而理性有什麼用?我們花錢,難道就只是為了買需要用的東西?打工人辛辛苦苦賺到的錢用來買“快樂”不可以嗎?

在新消費主義成為潮流的今天,這一切當然都是被允許的,甚至是被推崇的。

新消費主義比傳統的消費主義更注重精神上的充實,求新求變,側重個人偏好與個性展現。在新消費主義中,商品是否有用、是否實用都顯得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消費之後自己心裏能否舒服,買到的東西能否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這些可以稱為新式需求,即不僅基於滿足生活中的物質需要所產生的消費需求,那麼這種新式需求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新消費主義中,如何解釋商品的功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的消費概念中,買東西應該出於消費者自身的切實需求,有用才買,沒用就不買。可在新消費主義的架構之下,哪怕某件商品對你而言未必那麼有用,各種圖文和視頻直播也會拼命給你“種草”。你覺得沒用嗎?沒關係,聽他們説説你就會改變觀點。

相信這種體驗許多人都有過,點進一個直播間,本來沒打算買東西就想湊個熱鬧,結果聽完主播介紹之後,覺得這商品真是划算,或者説它代表着某種重要的意義,最終還是忍不住下單搶購。

隨着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消費的需求也無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花錢不僅是買商品,更是尋求一種寄託。這個社會發展迅速,“快”與浮躁成為常態,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但同時社會也更加多元化,人們可以通過消費尋找一種寄託。

正所謂“千金難買我樂意”,越來越多的人消費是出於商品的象徵意義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可能並不富裕也不會揮霍無度,但哪怕他們平時十分節儉,卻也願意為了心儀已久的名牌去“吃土”幾個月。在他們眼中,這不僅是買一件商品,更是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

通過消費,我們也可以尋找契合的圈層,可以進行社交與自我感覺的表達。新消費主義下的羣體非常注重自己的感受,參與感極其強烈,因此他們對於各種媒體都持有熱情的態度,掌握話語權的願望異常強烈,甚至很多新興的跨媒體傳播方式都是現代消費羣體“玩”出來的。

基於新消費主義的種種特徵,商家總能切中要害找到讓消費者花錢的方法。即使消費者沒有需求,也要想方設法創造需求。

在雙十一之前,“打工人”這個梗就已經火起來,而雙十一即將來臨,定金人、尾款人也悄然出現並迅速蔓延開來,這背後多半有推手。包括早已流行起來的種草、拔草等新詞彙,以及那些風靡全網的網紅產品,也都不是憑空出現的。

通過造梗和推出網紅產品,把消費變為時髦的概念,是商家吸引消費者的有效手段。這樣的梗和產品很能滿足新消費主義羣體的強烈的參與感,在討論和傳播的過程中,消費行為也就更容易產生。

在新消費主義的大潮下,消費不只是消費,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一場娛樂化的狂歡。除了網上到處流行的段子,今年的天貓雙十一晚會上,眾多明星齊聚一堂,周濤的出現更是讓人們覺得“有春晚那味兒了”。不僅製造了話題,還像過年要集五福一樣,把雙十一變得更富有儀式感,並且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把雙十一變成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狂歡。

當這場狂歡開始,當大家都沉浸在雙十一剁手的氣氛中,個體很難抗拒被潮流裹挾。不熬夜搶點東西,不在優惠滿減上與商家鬥智鬥勇,不做一回尾款人,會覺得自己落伍了。很多時候我們可能也不想搶,可架不住大勢所趨,最終還是不得不被牽着鼻子走。

如果説以前我們會遇到經濟上的困難,也就是喜歡的東西買不起,現在這種困擾已經在花唄、白條的包圍中逐漸消失。如果説我們衝動剁手之後想反悔,強大的物流也不給你機會。物流行業數字化不斷升級、智能分揀機器人、大數據AI調度等科技的運用讓分揀效率大大提升,眾多物流公司推出了“預售極速達”服務,將已付定金的商品提前送到快遞站點和社區,待買家付完尾款後即可就近發貨。

可以看到,在尾款人流行的背後,是商家和平台為我們設下的種種“陷阱”。他們把消費心理研究的相當透徹,並且以技術與數字化的方式在消費者和商品之間構築情感聯繫,讓消費者也成為狂歡的構建者和參與者。

今年的雙十一非常火熱,但至此才剛剛開始,我們尚且沉浸在狂歡中,卻終會有醒來的一天。

三、新消費主義的狂歡能一直持續下去嗎?

新消費主義中,消費者好奇心強,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並且時刻都在“更新”和“升級”。雙十一的種種狀況反映了新消費主義的興盛,這場狂歡也讓人們的生活更添儀式感、參與感和滿足感。

商家利用各種套路讓我們甘心淪為定金人、尾款人,但我們是有自己的理性的,它表現在我們會像做奧數題一樣去計算商家複雜的規則。但商家也會想盡各種辦法讓我們多花點錢。大家互相琢磨互相套路,其實想想也沒什麼太大意思,還會使雙十一之後多了許多感慨和吐槽。

然而一個人或一個羣體,不可能永遠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熱情,即使是狂歡正在進行,許多人的消費行為可能也只是在“跟風”而已。到最後風不再繼續吹,一切復歸平靜,其實都是新消費主義中的現代消費羣體喜新厭舊的結果。

説到底,不管我們是定金人還是尾款人,不管規則或形式如何眼花繚亂,甚至不管是何種消費主義在盛行,商品本身永遠是最重要的,這是讓消費者保持熱情、成為回頭客的終極大招。

此外商家也該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例如今年天貓“雙11”設置了11月1日~3日和11月11日兩個售賣期;“2020京東11.11全球熱愛季”則從10月21日正式開啓,11月11日截止,為期22天。

售賣期延長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消費者“衝動購物”的現象。有些沒來得及買的,可以再考慮幾天,不用急着趕優惠。或許考慮幾天,就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需要,也就少剁了一次手。商家的這種“真誠”並不會損失什麼,反而會讓消費者更有好感,從而有利於雙方的長遠“相處”。

等到哪次雙十一,我們既能愉快地剁手又能免遭套路,恐怕才能真正體會“剁手一時爽,一直剁手一直爽”的感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21 字。

轉載請註明: 雙十一的套路早已看透,為何你還甘心淪為“尾款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