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益:今年86歲,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少將。他是我國藥理、毒理學領域的著名科學家,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全國唯一獲准退休的院士。
今天與各位快樂老人報的朋友分享秦伯益院士關於生老病死的感悟,相信你讀完會有所收穫!
我不是老年學研究工作者,也沒有對老年人問題,作過調查研究,只是偶爾與一些老年同事,談談老齡問題,逐漸感到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差別較大,這種差別對老年生活質量,影響很明顯。
生
什麼年齡幹什麼事
人生有不同年齡階段,青年時是女兒,中年時做媽媽,老年後當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
這就叫什麼年齡幹什麼事。當齡時應恪盡職守,幹得有聲有色。過了這個階段,就應調整心態,進入新情況,無怨無悔。
關於晚輩:
中國傳統觀念是省吃儉用,為兒為女,外國人的觀念則認為賺錢是為了花錢,兒女18歲以後自立,各過各的日子,平安無事。
看來我們有些觀念是應該有所調整了。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太為他們擔心。
關於生活:
我一直堅持“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情,不做不必自己做的事情”。
我們這一代人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只是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過於自苦。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得瀟灑,懂得享受老年的快樂。如果在位時,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不當回事,退位時,這也沒做,那也還想做,戀棧不去,那就沒意思。
老
老人,活的就是一種心態
養老,根本還是自己養自己
靠自己,選擇最適合於自己的養老方式,然後創造好條件,磨合好關係,使晚年生活和諧美滿。即使生活已不能自理,甚至是臨終時期,養老方式,也是要靠自己在腦子清楚時,作好安排。
老年生活質量,貴在心態
上面談到養老主要還是靠自己。我們既應強調社會關心老人,更應強調老人自己關心自己。老年生活過得好不好,部分在社會,多半在自己。
老人越是希望社會關心自己,越是難以感到滿足;越是不要求社會關心自己,越是容易感到幸福。無所求,也就無所失。
快樂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主觀感受。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好日子也過苦了。
病
老年健康,講究順其自然
不必刻意養生,一切順其自然。該吃飯吃飯,該睡覺就睡覺,想發表自己的意見就發表意見。
要相信科學,而不要相信吃綠豆這些偽科學。
古代人平均壽命50多年,現代人的骨骼、肌肉、關節、內臟使用時間已遠遠超出古代,我現在八十多歲,已遠遠超過各器官的“保質期”,出問題也不奇怪,關鍵是要有好的心態,做到身心健康,預防保健,定期體檢,早診早治。
死
走要走得安詳有尊嚴
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歸宿,我們應該直面歸宿,走得安詳舒坦有尊嚴,至少不要製造新的痛苦。比如,呼吸心跳停止後,用機器搶救叫生命支持系統,我不同意這個名稱,用替代系統維持已經結束的生命,是自己騙自己。
既然死亡是最後的歸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過多地害怕了。一切順其自然,交給“命運”就是了。
我們都希望健康長壽,享盡天年,無疾而終。我的印象中,能無疾而終的人多半是健康長壽的,之所以健康長壽,是因為器官內臟均衡地衰老,如果衰老到一定程度,瓜熟蒂落,一了百了,這種走法是最好的。
我參觀過英國聖·克里斯朵夫臨終關懷醫院,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臨終關懷醫院,已有100多年曆史。那裏的病人大多時間,在活動室裏看書、打毛衣、玩牌、禱告、唱詩、看電視。每週有志願者來陪他們聊天。醫生卻對我説,這裏的大多數人,生命大約只剩一個月左右——臨終前一個月,他們還可以無痛苦地享受人生。
我驚歎西方發達國家人文關懷的進步,我也堅信中國不久,也能達到這個水平。
我已經向家人和學生交待,將來我走時,不必開追悼會,因為我不喜歡那種裏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的尷尬場景。到時如果無法推辭,非要安排一個遺體告別儀式的話,也不必奏什麼哀樂,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夢幻曲》,並告訴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為我曾是一個:長壽而快樂的老頭兒,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秦伯益講述自己對待生老病死的樂觀心態,啓人心智,令人深思。發給所有退休的朋友讀一讀,對晚年生活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