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近期正加大搜索機器人的活躍度,範圍幾乎覆蓋到互聯網的各個角落。搜索機器人是一類網站掃描工具,負責對網站進行排名與索引,幫助用户快速獲取搜索結果。事實上,我們今天在搜索引擎上查找內容時,顯示的結果都有一定的排列次序,其中與查詢需求最相符的結果將被顯示在最前列。
這一動態不禁讓人聯想到英國競爭委員會發布的指令。該委員會認為蘋果與谷歌之間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蜜月協定”(sweetheart deal)有失公允,即將谷歌設定為蘋果iOS設備上的默認搜索引擎。如今,不少人猜測蘋果可能很快會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
早在蘋果進軍搜索引擎的11年之前,微軟就憑藉自家Bing率先做出嘗試,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能與谷歌過上幾招的競爭對手。儘管微軟公關團隊宣稱,Bing業務並沒能獲得顯著的商業成功;事實上,與谷歌無處不在的搜索服務相比,Bing在收益表現與市場份額方面顯得非常蒼白無力。我的一位同事甚至每學期都會在劍橋大學的MBA班上將Bing作為反面案例,提醒大家不要貿然向已經根深蒂固的優勢平台發起挑戰。但與微軟Bing的不同之處在於,蘋果有着自己的業務運營思路,也確實有可能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
顛覆市場參與規則
微軟當初推出Bing時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繼續遵循谷歌所採取的廣告收益商業模式。在這種商業模式中,搜索引擎除了顯示用户們需要的內容之外,還會顯示他們可能感興趣的相關廣告。為了幫助企業盈利,搜索服務提供方首先需要具備足夠大的用户搜索量,其次需要吸引到願意承包廣告位的廣告商,最後才是之前提到的、使用搜索機器人掃描數百萬網站。只有將這三大因素融合起來,才能在為用户提供有用搜索結果的同時,將用户與適當的廣告內容匹配起來。
很明顯,谷歌公司更善於將合適的廣告內容與正確的受眾羣體匹配起來,因此獲得的回報就更高。搜索次數越多,結果的準確性就越高;準確性越高,廣告定位就越有效。Bing雖然也意識到了這樣一種良性循環,但卻從未在規模上達到能夠與谷歌相比肩的高度。
如果之前關於蘋果的商業模式屬實,那麼他們的搜索引擎將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蘋果近年來始終高度強調用户隱私,具體案例包括但不限於拒絕向聯邦調查局(FBI)提供設備解鎖服務。作為這一基本思路的延續,蘋果很可能決定不通過廣告發布來賺錢。相反,他們可以直接把這部分利潤納入設備定價以及訂閲服務當中,讓注重隱私的用户花錢換個安心。也正因為走的根本不是同一條路,所以蘋果與谷歌之間也就沒那麼多直接對抗。
“好產品”謬誤
事實上,決定一款產品命運的,從來就不單純是產品本身“好不好”。Bing剛剛推出時,就包含不少谷歌當時並不具備的功能,包括搜索結果“懸停預覽”,以及針對旅行、購物、本地企業及健康等搜索內容的特殊化呈現。就搜索結果質量而言,微軟宣稱Bing完全能夠達到甚至超過谷歌引擎。而儘管Bing具有明顯的產品優勢,但其一天也沒能在市場競爭中超越谷歌。
在這方面,蘋果再一次站在了有利位置,因為其並不需要與谷歌徹底割裂開來。實際上,谷歌的搜索結果只要“過得去”就足以被用户們所接納。這一事實從2012年蘋果推出自家地圖應用時就得到了證明。儘管該應用在地理覆蓋能力方面飽受詬病,但仍在不到一年時間裏就征服了全英60%的iPhone用户。蘋果音樂也是如此,雖然Spotify連續9年一騎絕塵,但蘋果音樂仍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流媒體音樂播放軟件。
顛覆下的副作用
隨着最新一代iOS 14的更新,蘋果已經開始使用自家搜索引擎替代谷歌搜索結果。而大多數iOS用户幾乎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變化。當然,這招釜底抽薪也帶來了一些挑戰。
默認使用自家搜索引擎來替代谷歌引擎,會導致蘋果很快受到各類市場競爭委員會的壟斷行為指控。此外,蘋果的介入也可能令整個互聯網廣告行業感到坐立不安。蘋果的客户羣體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其平均購買力水平確實比安卓機更高。而通過幫助這部分客户避開廣告宣傳,蘋果很可能給整個廣告行業帶來結構性的衝擊。
谷歌在互聯網搜索領域的統治地位當然不會隨着蘋果的介入而終結,但隨着消費者們對於個人隱私關注度的日益提升,谷歌地位勢必有所下降。鑑於谷歌與蘋果在商業模式層面的巨大差異,搜索巨頭可能不得不探索如何滲透進蘋果的搜索引擎當中,而非一味與之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