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地圖也“To B ”?
到今天,騰訊在To B這條路上已經走了10年。
從開始被質疑「騰訊沒有To B的基因」,到現在騰訊在產業互聯網的領域全面開花,騰訊無疑證明了自己。
就在騰訊迎來在To B領域整整十年的前一天,騰訊地圖產業版WeMap在其北京總部進行了發佈。
對於此次騰訊地圖產業版的發佈,雖沒有了此前的質疑,但卻引起了眾多的疑問。
作為一個基礎的paas平台,騰訊發佈WeMap的究竟是在謀求什麼?
新的挑戰騰訊地圖最早屬於原MIG(移動互聯網事業羣),此前是一款To C(面向用户)的產品,就是我們熟知的「騰訊地圖」。
騰訊位置服務總經理牟蕾
説這句話的是現任騰訊位置服務總經理牟蕾,作為騰訊地圖團隊的負責人,正是她帶領了騰訊地圖一直在深耕B端的業務。
2018年9月30日,一封全員信拉開了騰訊歷史上第三次組織架構大變動拉開帷幕,此前的七大事業羣被調整為六個,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誕生,而牟蕾她們團隊所在的MIG則被拆分重組,併入到了由湯道生領銜的CSIG。
這也就意味着,騰訊地圖要將其LBS解決方案,提供給更多的B端和G端的客户。
事實上,騰訊地圖在MIG時,就已經涉及到B端的用户,如將騰訊地圖沉澱的位置服務的能力,輸出給京東、滴滴和美團等生態合作伙伴,也就在這個過程之中,騰訊地圖不斷積累B端經驗,不斷進化。
騰訊只有一張地圖,所以不管是騰訊超級APP生態體系,還是產業互聯網對於GIS的需求都會落到這一張地圖上面。
這是在併入CSIG之後,牟蕾對其團隊説的一句話。牟蕾很清楚,面對產業互聯網,其頂層的業務部門的需求必定會有更高的要求。
當然,頂層的項目部門並沒有讓牟蕾“失望”,他們提出了要一個越來越“立體化”的產業地圖。
當進入到產業互聯網之後,我們發現,B端和G端有更多的需求,在此前的基礎上又有很多對空間數據的處理,比如説政府此前一直在建的多規合一、時空雲平台等等,都是要把政府側空間數據管理起來,同時也希望將政府側的空間數據和社會數據以及互聯網數據進行融合,更好的去幫助政府提供輔助決策服務。
但騰訊不是萬能的,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騰訊在測繪、遙感等地理信息領域都並沒有太多的積累,在GIS(地理信息系統)、BIM(建築信息模型)等技術上,較之行業的頭部仍有很大差距。
如果讓騰訊來做一個超圖(全球第三大、亞洲最大的地理信息系統GIS軟件廠商),我相信這個時間不會太短。
騰訊有必要這麼去做嗎?我覺得大可不必。
在牟蕾看來,十年前如果沒有BAT,開放地圖平台可能就不會存在。但現如今,我們要構建一個全新數字地球,如果還要用此前消費互聯網的方式,成本必然會特別高。
而同樣在雷鋒網看來,如果各家仍是自己單獨去構建產業地圖,也勢必將搭建起新的數據“煙囱”造成新的數據孤島。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騰訊位置服務團隊便聯合了其生態合作伙伴來共同打造WeMap。
“地圖在整個CSIG屬於基礎產研團隊,不是商業團隊,其實不用特別考慮賺錢這個事情。”牟蕾對雷鋒網説到。
為什麼要推出WeMap?WeMap不只是一款產品,更多的是一個生態體系,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生態體系,能讓WeMap所擁有的能量越來越大,同樣為我們上層團隊支撐起一片更大的天空,而不是單純依靠我們一個團隊去支撐一小片天空。
騰訊發佈產業版地圖WeMap
就在WeMap發佈儀式的現場,我們看到了GIS軟件廠商超圖、深耕BIM平台的飛渡科技、從事測繪、遙感、信息、文化科技產品的大勢智慧以及專注於研發大數據可視化交互管理系統的光啓元。
這次WeMap的發佈有四家合作伙伴,這並不是互聯網企業進來要搶傳統GIS這碗飯,而是我們希望大家能把自己最長的長板拿出來,連成最長的網,動態的去合作。
WeMap的五大產品
據牟蕾介紹,WeMap不僅匯聚了生態合作伙伴的專業能力,同時也集成了騰訊LBS、AI、5G、雲和大數據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共到了五大產品,分別是:
一個工廠:WeMap Data數據工廠;
一箇中台:WeMap Base數據管理平台;
3大服務平台:WeMap AI 智能分析平台;WeMap Vis可視化平台和WeMap Services產業地圖服務平台。
通過這五大產品,提供數據生產、管理、分析、可視和應用服務。通過聯通城市內的各個要素,實時更新各要素動態信息,精準刻畫物理世界,並通過時空大數據存儲、融合、分析、決策和反饋,連通物理空間和數字世界,實現時空的歷史回溯、實時構建和未來推演。
而這些能力將被應用到智慧產業的各個領域。
深入佈局智慧產業在騰訊公司副總裁鍾翔平看來:“在新基建的浪潮下,新一代數字地圖將成為未來城市和產業的核心數字基礎,而騰訊WeMap正扮演着這樣的角色。”
WeMap作為未來城市的核心基礎設施,將逐漸成為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關鍵要素和重要動力,今後將會助力智慧產業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
據雷鋒網瞭解到,早在騰訊地圖併入到CSIG之後,騰訊地圖就開始為智慧產業提供其相關的能力。
如在2018年,騰訊地圖就為長沙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其LBS能力,騰訊地圖從“項目選址、籌建、招商、資管運營、引流獲客等”多給維度服務寶龍等商業地產企業打造“數字商圈”,此外“一部手機遊雲南”、“玩轉故宮”、“數字秦陵”、“智遊敦煌”等智慧景區案例都是由騰訊地圖打造的。
牟蕾表示,騰訊WeMap可以應用在智慧城市、應急管理、疫情防控、交通及文旅等多個領域。
以智慧城市管理為例,騰訊WeMap提供鮮活的基礎地圖能力和位置大數據,利用強大的分析處理能力,打造城市運行管理、態勢感知、決策支持的“一圖統攬、按圖決策、依圖施策” 平台。
而除此之外,騰訊WeMap將全面開放生態資源、技術能力,與合作伙伴共同拓展更多數字底座應用場景。
一個不一樣的生態需求永遠比供給多,這個是現在騰訊的常態。
如果説永遠去滿足需求的時候,很難佔到通用普適化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WeMap的發佈希望説怎樣能構建出一種機制,讓機制運轉下,讓開放的生態去響應需求。
牟蕾接着對雷鋒説到:“基礎產業團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發現一些金子、一些競爭壁壘點,然後我們和生態合作伙伴一起撲上去解決這些難題,然後開放出來,讓這個產業門檻降低,從而讓這個產業做大。
因此在發佈會上,騰訊還發起“WeMap(騰訊地圖產業版)合作伙伴計劃”。
相比於騰訊地圖,WeMap產業地圖還是堅持開放和賦能的理念,不一樣的是在需求側開放的同時,供給側也會開放。
對此牟蕾表示,這裏的合作伙伴包括:有能力構建生態的技術夥伴,對場景有理解的產業合作伙伴,政府和企業側的合作伙伴以及業內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伙伴。雷鋒網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