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內連續佈局一元店和火鍋店:阿里巴巴加速進軍線下小實體

半個月內連續佈局一元店和火鍋店:阿里巴巴加速進軍線下小實體

在銀泰、高鑫之後,沉寂已久的阿里再次加速佈局線下實體零售業態。

10月9日,主打產業帶和全場1元概念的阿里“一元體驗店”在上海開業,並計劃在3年內在全國開出1000家一元店。

一元店概念並不新鮮,早在十幾年前無論是城市還是鄉鎮街頭,到處都是全場一元、兩元的折扣店,“統統一塊大甩賣”。現如今,中國的名創優品,美國的美元樹等依然還是主打低價折扣心智的業態。

不僅僅是一元店。資料顯示,近日阿里巴巴正在申請“盒馬火鍋”商標,將提供包括食品、方便食品、餐飲住宿、廣告銷售等多個類別的服務。其中餐飲住宿一項,正是開設線下火鍋店必備的商標類目,有媒體解讀為,阿里或正在為線下火鍋店佈局。

與此同時,阿里還在申請註冊閃騎俠、好壹點、零家小食紀等商標。其中,閃騎俠商標類別包括運輸工具、廣告銷售等;好壹點商標類別為廣告銷售;零家小食紀商標類別包括食品、方便食品、酒、啤酒飲料、廣告銷售、飼料種籽等。

短短半個月時間,阿里在一元店、火鍋店、零食店等方向頻頻出手,阿里正在加速佈局線下零售業態佈局。這意味着,如果上述業務都順利開展,消費者未來不僅僅可以在線上淘寶買衣服,還可以在線下逛阿里商場、吃阿里火鍋、阿里零食,以及使用阿里跑腿等功能。

仔細對比可以發現,與阿里此前已經佈局的高鑫、銀泰等大型線下零售業態不同,眼下阿里佈局的一元店、火鍋店、零食店等更偏向中小型實體零售的業態——低毛利、規模不經濟、嚴重非標化,與此同時,整合難度更高。

以火鍋市場為例,火鍋行業極其分散,全國約有40萬家火鍋店,共同支撐起8000億元的火鍋市場,即使是頭部品牌海底撈也不過3%的市場份額。再比如説,一元店,頭部品牌名創優品在國內不過2500家門店,與街頭巷尾的一元店、兩元店龐大數量自然無法比擬。

顯然,阿里的新零售佈局已經進入毛細血管,進軍更多小型實體店業態了。

阿里半個月內連續佈局“1元店”和“火鍋店”

半個多月時間,迅速在一元店、火鍋店等中小零售業態上佈局,再一次展現了“阿里速度”。

2016年,馬雲首次在雲棲大會開幕式上提出新零售概念:電子商務很快會被淘汰,未來必須線上線下相結合。

此後,阿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試驗。高調認親盒馬鮮生、入股高鑫零售、收購銀泰商業、吞下餓了麼並組建本地生活零售部門,一系列的操作證明了新零售方向的野心。

但此前的佈局中,大型線下零售佔據了核心地位:無論是高鑫零售中的大潤發、歐尚等商超業態,還是銀泰商業的購物中心業態,以及籌建的盒馬鮮生生鮮店,通常都是幾萬平米起步的超大零售業態。

除了面積大,此前阿里的新零售佈局還有一個特點是,偏向中高端,價格並不低。以盒馬鮮生為例,2019年盒馬鮮生平均客單價在90元左右,相比較一般商超20~40元的客單價來説高出了一倍以上。

選擇從超大零售業態出發,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相比較來説,無論是從標準化的程度還是改造的難度上,大型零售更標註化、更容易一些。

此後幾年時間,阿里對於大型實體的新零售改造逐漸達到了熟練的程度:無論是盒馬鮮生的線上訂單比例超過線下,還是高鑫零售盈利狀況大幅改善,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點。

2018年,阿里巴巴西溪園區親橙裏購物中心開業,更具備着阿里式線上線下融合的標杆意義:這一購物中心完全屬於阿里巴巴自己建設的購物中心,裏面有盒馬鮮生這樣原生的線下商超,也有淘寶心選這樣的線上產物走到線下的產品。

線下大型零售改造的階段性完成,接下來就是中小零售業態。畢竟,中小零售業態剛需、高頻,正是互聯網最需要的。

正如前文所述,十一前後,阿里迅速在一元店、火鍋店、零食店等開始了新一輪的佈局。3年開出1000家一元店門店,足以證明阿里的堅定信心。

從大型線下零售,再到現如今的中小型零售業態,阿里的新零售佈局逐漸清晰,閉環正在形成。

巨頭為什麼會瞄準小實體店?

與大型實體零售不同,中小型實體零售嚴重非標準化。

中小零售核心驅動因素是人,而非機制或制度。這就好比你去街角的夫妻老婆店或者底商的菜市場,除了因為便宜,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人情的因素,小賣鋪的售貨員可能就是你隔壁的鄰居,每次去或多或少都總愛聊上幾句。

顯然,如此非標準化的中小實體店,其改造難度顯然比大型零售實體要難得多。

但阿里入局中小零售業態的決心同樣非常明顯。改造如此艱難,為什麼阿里還要堅定去做?

核心原因無外乎兩點:內在增長焦慮,以及外部的競爭壓力。

翻閲近幾個季度的阿里財報可以看出,儘管阿里的盈利數據不斷改善,但在年度活躍買家數方面,阿里的增長已經明顯放緩、遭遇天花板。財報顯示,截止2020年6月30日,阿里核心電商的年度活躍買家數為7.42億,單季度增長僅為1800萬人;同樣,第一季度用户增長僅為1500萬人。

外界競爭方面,隨着美團、拼多多等公司的崛起,在電商和本地生活兩個層面對阿里形成了正面進攻,也讓阿里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了壓力。

以美團為例。兩年前,阿里收購餓了麼,管理層曾放出論斷,仗着阿里系的生態優勢,餓了麼可以在一年時間內扳回劣勢、與美團外賣平起平坐。但兩年之後,餓了麼不僅沒有挽回頹勢,反而市場份額跌至30%以下,市場份額已不足美團的半數。

此外,王興崇尚無邊界競爭,除外賣之外,在打車、在線旅行、共享單車、買菜等領域全面開花,對阿里的多個業務線形成了包圍之勢。

內憂外患之下,尋找新增長點也是阿里關注的核心點之一。

高頻、剛需的中小線下實體進入了阿里的視野。此前,中小線下實體因為客單價並不高,存在一定用户接受成本。現如今,隨着拼多多等平台在低價上的持續深耕,消費者對於低價的接受程度更高,選擇眼下時機入局,加速收割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從這個角度看,阿里火速入局中小實體店,正是踩準了節奏點。

只不過,佔據線下零售90%以上市場的中小實體店,長期以來一直在流量困境和利潤困境之中掙扎,對於阿里來説,這無疑又是一個挑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02 字。

轉載請註明: 半個月內連續佈局一元店和火鍋店:阿里巴巴加速進軍線下小實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