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相約北京”冰上測試活動10天賽程中,北京賽區競賽場館經歷了競賽組織、場館運行和服務保障等方面的實戰檢驗。冰上五座場館中僅有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為新建場館,北京奧運會既有場館經過改造,具備冬夏項目場地雙向轉換能力,奧運“遺產”得到最大程度利用,一批科技成果被應用於疫情防控、媒體轉播等領域。綠色冬奧、科技冬奧的願景正走進現實。
奧運場館變身 “遺產”利用最大化
北京奧運會時,國家游泳中心見證了菲爾普斯獨攬八金的壯舉;北京冬奧會時,這裏將成為冰壺運動員“智鬥”的舞台。“水立方”到“冰立方”,這一創舉凝聚着冬奧組織者和建設者的智慧與遠見。
本着“體育場館反覆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的思路,國家游泳中心創造性地提出了可轉換冰場的理念,通過建設可移動、可轉換場地結構,把游泳池改建為冰壺比賽賽道,實現水上項目、冰上項目賽事兩種功能並存和自由轉換的目標。2018年起,國家體育館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升級改建工程。場館改建後新增兩塊冰面,均具備多種尺寸模式轉換功能,既能滿足冰球項目60米×26米的尺寸要求,也可轉換為60米×30米尺寸冰場,為花樣滑冰等提供服務。
兩小時轉場 老場館有新變化
“老場館、新變化、高科技”,首都體育館場館(羣)運行團隊主任丁東在介紹這座擁有超過半世紀曆史的場館時説。首都體育館外觀“修舊如舊”,內部則進行了燈光照明系統、視頻顯示系統、無障礙座席、恆温恆濕等改造提升。丁東介紹説,首體由上一代氟+乙二醇的間接製冷方式,改為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製冷,減少一次熱交換,新系統節能率可達50%。
面對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短道速滑同一日均有賽程,間隔時間不足5個半小時的情況,場館此次進行了密集的轉場演練。6天、7次,轉場時間兩小時,力求打造“最美的冰”。
“冰絲帶”首秀 有望成“最快的冰”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在測試活動期間迎來首次亮相。場館冰面面積達到1.2萬平方米,這塊冰成為了目前世界最大的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打造的多功能全冰面,碳排放趨近於零。
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多功能全冰面製冰系統、室內環境控制和綜合節能等關鍵技術,場館可精確控制冰面温度、厚度和穩定性等,使整個冰面温差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為速滑運動員創造優異成績提供優良的場地條件,有望成為“最快的冰”。
科技感十足 防疫轉播顯亮點
智能體温計、物流機器人、雲轉播、子彈時間、自由視角……坐落於北京科技創新高地海淀區的五棵松體育中心“近水樓台先得月”,測試活動為科技成果提供了應用場景。
疫情期間,一款可穿戴、帶芯片的體温計“創口貼”應運而生。它是目前全球最小、最精準的可穿戴式連續智能測温設備,檢測精度可以達到0.05攝氏度。只需將其貼在腋下的皮膚上,就可以在手機APP上看到自己的實時體温,可自動測量、上報。
物流機器人採用“激光+視覺”自助避障導航策略,只需提前確定機器人的行走區域和主題路線,就能讓機器人在場館內自由行駛。辦公區點到點搬運文件材料、小型體育器材,以及餐廳輔助搬運這些活,都可以交給它。雲轉播技術把傳統必須集中到一個地方的轉播拆解成前端信號採集、雲端編輯處理、導播製作三個環節,轉播機構在賽事現場千里之外也能遠程製作。(據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來源: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