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虛擬人To B賽道的照妖鏡

元宇宙,虛擬人To B賽道的照妖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元一資本

過去的一年裏,幾乎全行業都在宣稱與元宇宙發生了關係。

僅僅是號稱元宇宙原住民的“虛擬人”,這個細分賽道就已經讓天才激動,瘋子癲狂。用順為資本副總裁馮錚的話來説就是,“早進入虛擬人行業比晚進入好,重金進入比輕描淡寫進入好”。

沒有人不想搶佔先機,新的玩家跑步入場,巨頭公司紛至沓來,投資人宿夜難寐,普通人也開始戴着虛擬頭套造梗狂歡,誰都不願錯過這個難得的新風口。雖然風吹豬能飛,但風吹泡沫也會碎。

01 虛擬人對元宇宙意味着什麼?

如果把“虛擬人”和“元宇宙”兩個概念獨立開來,可能並不覺得二者有多麼緊密的聯繫。

因為在元宇宙概念誕生之前的三四十年裏,虛擬人就已經遍佈影視作品,但兩者結合在一起,“虛擬人”這個曾經屬於文娛行業的“極細分賽道”,忽然就乘風而上了。那虛擬人對元宇宙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一個共識是,虛擬數字人是元宇宙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為自然世界裏,人是萬物之靈,元宇宙世界裏,虛擬人理所當然成為核心要素。小冰公司COO徐元春曾表示,人類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和AI虛擬人共存的,未來我們的生活周圍一定會有大量的虛擬人存在,而且數量可能是現有人口的10倍,“到那個時候,我們就不會去討論它的商業模式。”而深耕虛擬人行業至少5年的中科深智CEO成維忠則指出,到2030年,虛擬人和真人將無法區分,而且我們的身邊也將充斥着大量虛擬人。

他們都認同的是,真實人類的虛擬化身和虛擬人,都是元宇宙的普通原住民,彼此在工作、生活和交互中產生新的情感連接和社會關係。

而虛擬人被重視的另一原因,則在於元宇宙的發展是漸進式的。因為元宇宙不可能一夜之間進入《頭號玩家》時代,但趨勢註定是不可逆的。即使當下還無法準確判斷元宇宙的最終業態,但已經出現了一些確定性的場景,擁有多年技術沉澱的虛擬人便是典型的例子,虛擬主播、虛擬偶像等等已經落地的產品,或許讓虛擬人成為元宇宙大版圖中率先步入商業化的。

元宇宙,虛擬人To B賽道的照妖鏡

像冬奧會優雅親切的虛擬主播、字節跳動投資的虛擬人李未可、樂華娛樂的虛擬偶像女團A-SOUL、萬科公司的虛擬員工崔曉盼……此時此刻,無數真真假假的虛擬人正在誕生,大把數據、報告都合力推高了大家對虛擬人的預期。元一資本合夥人安吉拉表示,“以前大家上市要爭當某某第一股,這已經out了,現在更流行首推某某行業第一虛擬人。”

02 虛擬人產業鏈,投資人更看好誰?

狂熱之下,有一些人便莫名其妙地就掙到了錢。比如一家叫金科文化的公司在今年9月改名為“湯姆貓”。人們把這個名字跟古早的虛擬IP“會説話的湯姆貓”聯想到一起,強行把它歸為元宇宙概念股。這不沒多久,“湯姆貓”公司股價就大漲了50%以上。

“你去觀察最新進來的一批公司就能發現,要麼是做遊戲失敗的團隊,要麼是做影視失敗的團隊。他們看到賽道熱了,一窩蜂湧進來,但多半都沒有認真做虛擬人。”虛擬人“哈醬”的製作方漫福社創始人張嘉敏,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元宇宙概念的火爆讓虛擬人出圈,什麼人都來,好像什麼人都能做虛擬人,但市面上很多IP自稱是虛擬人,但質量參差不齊。

在這“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繁榮市場之下,元宇宙也成了一面照妖鏡。鏡中不乏聰明的人,也有不少蠢和壞。因為在中信證券的定義中,虛擬人可以分為人格型和實用型,但無論從哪點看都與“人”這個能自主決策的生物不太一樣。

元宇宙,虛擬人To B賽道的照妖鏡

《失控玩家》中叫GUY的NPC,之所以能成為大家嚮往的虛擬人,是因為他“失控”了,不會像現在虛擬人一般,按規定的範式演繹內容或實現功能,像個“虛擬木偶”。也是因為“失控”,他才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虛擬人”。

雖然市面上大部分玩家離真正的虛擬人還很遙遠,但賽道熱、資金多,哪怕現在沒有過硬的技術,先入局佔位就有成功的機會。截至目前,國內虛擬人相關企業存續數量超16萬家。2022年過了不到一個月,虛擬人領域融資數量近百起,融資金額超4億。

元宇宙,虛擬人To B賽道的照妖鏡

近期虛擬人賽道核心融資項目

每當企業畫完虛擬人與元宇宙的誘人大餅後,幾乎都會特意強調稱“當前還處於元宇宙的初級階段,距離完整意義上的元宇宙可能還要10年以上的時間”。那為什麼投資人現在就對虛擬人大手筆頻出呢?他們的正向預期差又在哪呢?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關於虛擬人的投資方向來看,虛擬人絕不只是一場To C的盛宴,也將是加速To B基建的驅動力。更多的投資人們只認可“基建”項目,一位投資人就表示“買英偉達是有邏輯的,買高通也是有邏輯的,包括買一個VR設備商,如果是全球最大的VR設備加工商可能那也是有邏輯的,但這也只是非常早期的概念”。

因為純面向C端的虛擬人,更像是SM、樂華娛樂更擅長做的事,因為有打造明星需要的內容運營、IP運營方面的行業積累。而虛擬人的產業化路徑更像To B,其商業化的生命力來自與不同領域的品牌對接,更具商業想象力的價值。不管虛擬人最終的發展形態如何,如何與當下的現實技術和商業增長合二為一,才是正確的路。

元宇宙,虛擬人To B賽道的照妖鏡

虛擬數字人產業鏈圖譜 資料來源:頭豹研究院、華西證券研究所

可以看到,目前整個虛擬人產業分為上游基礎層、中游平台層和下游應用層。在To B戰場上,巨頭可以採用大水漫灌的平台策略,創業者則更傾向於將業務板塊融合,去融入企業業務體驗的創新優化,並形成多樣化的客户觸達新模式。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付出高昂的成本在行業裏面淘金,但是人人都需要輕量化的虛擬技術解決方案。比如AYAYI的底層技術,來源於虛幻引擎的創作工具Metahuman Creator。作為當下最火的圖形創作引擎,可以讓人在幾分鐘內創建出照片級的數字人類形象。

在國內,以to B業務為核心的「世優科技」,在廣電節目、品牌營銷、直播、短視頻、教育均有成熟商業化落地;虛擬人制作工具開發商「深鍶科技」憑藉自主研發CG和AI的能力,在去年獲得三輪融資;在2019年6月就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的「魔琺科技」,不僅能夠完成虛擬人打造和運營,還自研了三維AI虛擬人能力平台……這些虛擬人創作工具提供商或是自作團隊之所以被給予厚望,用「魔法科技」AI負責人杜子航的話説,就是“虛擬人行業已經有了基本矛盾,是日益增長的高質量虛擬內容的需求,與落後的虛擬內容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從這個角度來看,能不能追住虛擬人風口並不重要,而是風口到來的時候,是否掌握了它所需要的能力。媒體曾形容英偉達是元宇宙“賣鏟人”,因為坐擁算力“壟斷”優勢的英偉達,無論在雲計算、元宇宙或是虛擬人等無數風口下都能賺的盆滿缽滿。

元一資本副總裁表示,“除了傳統的大家熟知的硬件設備類機會,在元宇宙領域也存在巨大的軟件創新機會,面向各行各業都有虛擬化和遊戲化的機會,比如虛擬空間的搭建、遊戲化的私域營銷,都非常有成長空間。”這是因為無論在企業當前的數字化轉型場景中,還是未來元宇宙的佈局,越底層的基建能力越不容易被新概念替代。

03 To B淘金,有哪些近憂和遠慮?

對To B的虛擬人企業來説,機會的另一面則是挑戰。

近憂是技術問題,虛擬人的生產是個複雜活。僅技術層面就涉及底層支撐技術(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能力層(3D空間音效、超低延時、人臉對比等)、應用層(虛擬人、內容審核等)和體驗層(遊戲、社交、虛擬演唱會等)等。很火的虛擬人柳夜熙,其實是由「真人身體+虛擬面部+酷炫特效」結合呈現,只看柳夜熙臉的話,還是能看到她在表情管理上的不足。

現階段,與其説是讓虛擬人變得更真實,不如説是讓虛擬人變得更自然。自然逼真的相處體驗、自然地交流方式,背後都要花更長期的時間去不斷迭代技術。

遠慮則是虛擬世界數字內容安全問題。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AI換臉的“假靳東”事件,提醒大家需更注重虛擬社交問題,也代表了虛擬人的過分真實出現,會擾亂大家對“人類”的認知,出現“真人假人傻傻分不清”的情況。

隨着虛擬人技術的的發展與成熟,相比現在的互聯網生態,元宇宙因為技術進化和融合更多的現實因素,且具有全時性和實時性,其內容形態更多元,牽涉社會和經濟關係更復雜,數據更多、要求反應更快速,內容風控的難度和成本也將大大增加。針對元宇宙時代的數字內容風控,需要全新的方案和法規來應對。

此外,成本也是很多企業頭痛的地方。當下無論是硬件的出貨量,或是虛擬人落地場景,都很難和市場期待畫上等號。不過元一資本合夥人安吉拉對成本並不是特別擔心,她認為虛擬人行業也可以用MVP(最簡可行產品)來驗證可行性,哪怕早期試錯失敗,也可以從中獲取踩坑經驗。

至於在未來這個產業還有多少想象空間,我們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26 字。

轉載請註明: 元宇宙,虛擬人To B賽道的照妖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