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已成為當前中國社會變遷的顯著特徵。只要連接網絡,人們靠着一部智能手機,似乎就可以行天下。不過,數字化的生活世界並不是平的,老年人“數字圍城”問題日益引人關注。據統計,未來5年間,中國老年人口預計超3億人,正式邁入中等程度老齡化社會。科技變革帶來的社會數字化遭遇社會結構的老齡化,其將帶來的影響和問題,都是我們今後不得不面對的。
對於數字時代的老年人來説,橫在他們面前的,首先是三道數字鴻溝。互聯網接觸難,“接觸鴻溝”依然是很多老年人數字生活的第一道障礙。據統計,目前大約有1.91億左右的老年人被擋在數字圍牆之外。互聯網使用難,“使用鴻溝”成為目前老年人數字生活的最大障礙,嚴重限制了老年人的數字紅利獲得感。網絡信息辨別難,“知識鴻溝”是老年人數字生活面臨的新困境。很多老年人跨過了“使用鴻溝”,但因數字素養不足而無法深度融入數字生活,對網絡信息有限的辨識度,也使他們很容易受到“信息繭房”效應的負面影響。
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困境緣何產生?筆者認為,主要源於以下三方面的結構性制約。一是,中國互聯網社會化進程的壓縮,導致老年人數字社會化不足。互聯網引入中國至今不到三十年,智能手機與網絡平台的大規模社會應用也不過十年左右。網絡數字技術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快速更新,老年人難以跟上技術迭代和數字社會轉型的步伐。
二是,互聯網企業的技術研發設計更偏好中青年羣體,對老年人需求特徵關照不足。互聯網企業在研發時大多以年輕人的市場需要為導向,App界面設置、操作指令和信息識別等對老年人不夠友好。例如在醫療領域,幾乎所有大型醫院都開通了網絡平台,但實際操作上要求完成一系列流程手續,且不同醫院之間信息缺乏互聯共享。這些煩瑣的技術流程讓大多數老年人望而卻步,無形中抬高了老年數字生活的技術門檻。
三是,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在改革創新過程中的技術效率偏好,導致老年人數字生活的制度性排斥。在數字技術賦能的信念下,很多公共服務通過網絡平台的確可以提升辦事效率,但在實踐過程中,一些單位機構一味地追求數字化的技術效率,而減少線下的服務供給。例如在大型超市收銀、醫院掛號、景區購票、政務大廳排隊等不同場景,線下人工窗口普遍收縮,這對老年人的公共服務可及性與公平性帶來負面影響。因此説,數字化場景應用如果出現了以技術效率替代社會效益時,數字化對老年羣體不僅不能賦能,相反會是一種負擔。如何彌合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幫助他們更好融入數字生活、分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值得給予足夠的關注。
在國家政策層面,要將數字強國的國家發展戰略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有機統籌結合,為數字化精準賦能老齡化提供頂層設計。以“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規劃為指引,從老年羣體的主體特徵、核心需求和應用場景三個維度出發,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和規劃指導。要突出問題導向,樹立技術效率與社會效益兼顧的長線思維,分層分類解決老年人在數字生活中的痛點問題。還應始終堅持“數字底線思維”,在數字技術目前還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公共服務領域,不減少或適當增加傳統的線下人性化服務途徑。
在企業研發層面,要激勵引導互聯網企業和平台面向老齡時代的技術創新和軟硬件研發設計,為老年人有效融入數字生活提供科技支撐。企業和平台在研發設計時要重視老年用户的需求感受,突出“數字技術適老化”和“場景服務智能化”的應用創新導向,並加強公共服務平台的多元化技術支持,以解決老年人普遍面臨的數字使用能力不足的難題。與此同時,針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點需求場景,可藉助大數據技術實現高頻事務與服務的系統平台功能集成,不斷提升涉老場景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主動解決老年人數字生活的可及性和普惠性。
在社會參與層面,政府、家庭、社區與公益組織等多方主體應協同參與,努力提升老年人的數字技術使用意願、應用能力和總體素養水平。一方面,應加強網絡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建設和涉老平台服務的規範監管,加大對網絡詐騙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切實保障老年人的信息隱私安全和合法權益。另一方面,積極發揮家庭代際的數字反哺功能,並藉助社區、公益組織、養老機構、老年大學等不同力量,通過定期舉辦培訓講座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老年人的數字信息獲取能力和網絡數字素養水平,讓更多的老年人融入和享受數字化時代的美好生活。
(作者:楊江華,系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