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你相信有的人天生就是壞人嗎?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可能都不會相信這種言論。因為這種言論要是真的成立,也就意味着家長對孩子的引導教育變成了徒勞無功。所以,大家更願意相信人的本性由後天環境決定,而將性本善或者性本惡視為極端思維。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對於人的本性有三種解釋。性本善,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認為人天生就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性本惡,由荀子提出,他認為人的本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而仁義需要通過後天學習。人性無善惡之分,由告子提出,他認為人性就如流水,不分東西,哪裏有溝往哪兒流,由環境決定。
環境與人格
在我們生活的這些年,遇到挫折的時候,或者是做出錯誤行為的時候,多半會想這些問題: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怎麼是這種人?當然了,對於這些比較深刻的問題,很多人僅僅只是在腦袋一閃而過,然後要麼陷入負面情緒之中,要麼調整心態重新來過,很少有人會真的去找問題的答案。
有的殺人犯,在被押赴刑場的時候,也許會好好考慮這個問題:我為什麼要殺人?對於這個冷血無情的劊子手而言,他到底是天生就是這種人,還是後天環境導致的呢?
對於這種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這人之所以成為殺人犯,是因為父母沒有教育好,生活環境惡劣導致的。但是這種説法並不嚴謹,因為也有一部分人沒有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沒有生活在乾淨的環境中,但卻沒有成為罪犯,甚至還會成為國家棟梁,比如籃球明星詹姆斯。
由此來看,決定人格的因素並不只是環境,還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影響因素。那麼,這個看不見的因素是什麼呢?一項研究告訴我們,是基因。
雙胞胎研究
在《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記載了一個研究實驗。該實驗由托馬斯·鮑查德、戴維·萊肯發起,從1979年開始研究,1990年完成報告。他們的研究方向是,基因在決定人格中起到的作用大小,具體實驗過程如下。
首先,他們二人尋找了56對在不同環境下長大的同卵雙胞胎,這樣可以確保研究對象擁有相似的基因,不一樣的生活環境。然後對這些雙胞胎進行心理測驗和生理測量,包括生理、智力、人格、心理興趣、社會態度。
最後的研究而結果表明,這些出生在不同環境的雙胞胎,在各方面都十分貼近,並無明顯的差距。由此可以證明,人格主要由基因控制,環境對其影響很小。
基因影響選擇
在大多人的意識裏,經驗塑造人格,也就是説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決定着這個人會成為什麼樣。但是從雙胞胎的研究中發現,基因佔據了主導地位。難道這也就意味着一個人天生如此,任何後天改變都無濟於事嗎?
對於這個問題,兩位實驗發起者率先反對。因為他們認為人格是由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共同決定的,兩者比例大概是7∶3。雖然遺傳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人的選擇,但我們不能忽視後天環境的影響。對於人格而言,如果環境影響因素較大時,遺傳因素的影響就會減小。
所以,家長還是很有必要給孩子良好的環境,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情,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對孩子好的一面進行挖掘和培養,對不好的一面進行矯正和改善。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削弱孩子基因影響選擇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