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工智能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發佈,顯示創新發展新態勢
中國日報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 馬思) 11月13日,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信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在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上發佈《2020人工智能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報告顯示儘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卻並未因此受阻,截止2020年10月,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仍共計達到69.4萬件,同比增長56.3 %。
報告顯示,在我國新基建政策鼓勵下,2020年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踴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自主研發人工智能技術發揮重要作用,助力抗擊疫情,人工智能開源社區蓬勃發展,以開放共享的姿態向世界提供高質量技術,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
新基建政策激發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我國專利申請和授權量持續攀升
在我國新基建政策的激勵下,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專利申請數量不斷刷新。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申請量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截至2019年底,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專利申請總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儘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卻並未因此受阻,截止2020年10月,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仍共計達到69.4萬件,同比增長56.3 %。
(受公開滯後影響,2020年專利數據公開不完整,統計數據截止至2020年10月底)
企業和科研院校為主體的創新高地已基本形成,互聯網企業成績顯著
從申請人分佈看,互聯網企業和高等院校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主力軍。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無論在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中都名列前茅,華為、浪潮等信息技術製造業企業體現了雄厚研發實力。 其中,百度公司分別以9364件專利申請和2682件專利授權處於領先地位,並在深度學習技術、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自動駕駛、知識圖譜、智能推薦、交通大數據等多個領域位居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首位,華為公司則在專利申請總量和授權總量中分列第三、第二位。同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等院校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創新主體。
圖2人工智能申請人專利申請數量排名 圖3 人工智能申請人專利授權數量排名
人工智能技術各分支專利分佈不同,基礎技術專利數量有所積累
中國人工智能專利技術分支統計顯示,雲計算作為人工智能的基礎支撐技術,專利佔比最多,達到18.38%;計算機視覺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技術,緊隨其後,佔比為17.72%。深度學習、自動駕駛及智能機器人各佔比為14.52%、12.36%和9.55%。其後按照佔比數值排序分別是佔比7.58%的交通大數據、佔比5.72%的智能推薦、佔比5.65%的自然語言處理、佔比5.35%的智能語音、佔比3.16%的知識圖譜技術。
值得關注的是,除應用技術外,我國創新主體注重在基礎技術領域佈局,以深度學習為例,特定功能的數字方法、數字識別、基於生物學模型的計算機系統等基礎技術分支,我國該領域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企業,如百度、騰訊、平安科技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專利,説明我國在具體關鍵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發已具有一定基礎。
人工智能專利技術助力抗疫,多個領域大展身手
報告顯示,我國自主研發人工智能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顯示我國良好人工智能專利技術轉化效果。截至2020年10月,我國創新主體在疫情防控相關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申請專利達3036件,分佈於疫情監測、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領域。在疫情監測方面,圍繞自動測温系統,截至2020年10月底,百度、清華大學等企業和科研院所共申請專利244件,獲得授權41件。在交通大數據技術領域,百度、國家電網等企業共提出198件專利申請,推出疫情地圖、疫情跟蹤、同乘查詢等信息服務系統,有效保障了人羣出行及疫情源頭的追蹤溯源。在防控救治方面,科大訊飛、百度等企業在智能語音領域共申請專利301件。以智能問診平台、新冠肺炎檢測、智能監測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在疫情醫療救治中共申請470件專利。在資源調配方面,疫情期間自動駕駛技術得到了良好應用,如百度Apollo於2月10日宣佈對服務疫情的企業免費開放低速微型車套件及自動駕駛雲服務,幫助合作伙伴快速開發出消毒車、配送車,馳援疫情防控前線,機器人技術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服務,華為、中興、騰訊等企業申請智能機器人專利207件。智能機器人技術的應用,極大降低了疫情傳播風險。
高質量人工智能開源社區開放共享,攜手世界開啓智能共贏新時代
中國人工智能開源社區提供了高質量、更為開放和友好的開源平台服務。報告指出,包括百度Apollo平台、PaddlePaddle(飛槳)、AITISA的OpenI啓智平台、騰訊Angel平台、哈工大的LTP等在內的開源平台均擁有多項專利,加速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與運用。同時報告指出,相較於國外部分開源平台,中國人工智能平台秉承開源開放的精神,圍繞相關技術申請了諸多專利,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平台。中國人工智能開源平台普遍採用較為友好的開源許可協議,在世界大變局之中,以開放姿態迎接創新,以共贏態度進行技術交流,開啓智能共贏的新時代。
(編輯:嚴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