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訂單,同一家外賣平台、同一家商户、同一處送餐地址、同一個時間段,會員卻比非會員支出更多——近日,有網民幾次測試發現,在註冊成為美團會員後,相比非會員,外賣滿減優惠力度不僅有所降低,配送費也不減反增。此事再次引發輿論對互聯網平台“殺熟”現象的強烈關注。
近幾年,從旅行平台、電商平台、打車軟件到外賣平台,多家大型互聯網企業都曾被曝利用大數據分析對不同羣體進行差別定價,實行“價格歧視”。據北京市消協一項調查顯示,超八成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如今相當普遍,且有超五成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而包括此次美團在內的多家平台的回應也往往大同小異,一則絕無大數據殺熟其事,二則系統和程序存在BUG。
聽起來,互聯網平台們很委屈,很無辜,所謂“殺熟”似乎是社會輿論製造的小題大做的“冤案”。但公眾對這樣的回應也越來越無法接受。
退而言之,即使系統確實存在BUG,作為活躍用户數以千萬計,甚至數以億計,年交易額數百億乃至數千億元的平台,卻長期無法發現、無法解決這樣的系統漏洞,本就説明管理運營工作存在巨大缺陷。
進而言之,若並非系統問題,而是平台熟視無睹甚至有意為之,則更體現了相關企業對法律的漠視,對消費者的輕視,以及在企業價值觀和職業道德上的缺失。
媒體多次點名,民眾物議紛紛,一些互聯網巨頭卻依舊我行我素,大數據殺熟現象仍然頻頻曝出,其原因首先在於相關企業的壟斷地位。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正因其體量巨大,對市場具有一定支配作用,憑藉其壟斷地位,不斷擴展業務範圍,獲取海量用户數據,利用規則制定權、算法、技術對用户“磨刀霍霍”。
其二在於信息不對稱造成大數據殺熟發現難、舉證難、認定難。互聯網巨頭們利用大數據針對不同用户羣體進行畫像,制定差別化價格策略,以至“千人多面”甚至“千人千面”。由於信息不對稱,在複雜的優惠規則和相對私密的支付過程下,“殺熟”具有較強隱蔽性不易發現,更難以取證,造成監管難題。
其三在於平台對用户數據隨意使用缺乏規範。隨着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大量用户的消費習慣、偏好等信息不可避免會被平台獲取。由於保護措施和相關規範不足,一些企業隨意使用用户數據進行牟利。
平台利用大數據殺熟,既損害消費者權益,更阻礙行業健康發展。雖然困難重重,問題也必須解決,在自律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從反壟斷,強監管入手整頓。
1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發佈《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擬將大數據殺熟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差別待遇。未來,還可對各行業制定更為細化的規範,加大處罰力度,提高其違規成本,向“殺熟”者出重拳、下狠招。還可繼續完善落實反壟斷法,維護市場競爭,消解個別企業在某些行業對市場的過度支配。
治理大數據殺熟現象,更要完善用户數據保護的相關規定,對用户數據使用和相關技術應用需劃出紅線。監管部門還可將消費者數據信息納入重點監管,升級監管手段,提高對違規利用用户數據行為的查處能力。
此外,監管部門還需大力推進商品和服務信息公開透明,打破信息不對稱,讓消費者有完整的知情權,保證能夠在透明的情況下做出消費決策。
長期以來,互聯網巨頭們靠數據和市場壟斷鑄成割消費者“韭菜”的鐮刀,該徹底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