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合作伙伴,跟選擇老婆一樣重要”。智能硬件領域,一直流傳着類似的言論。這話當然沒有誇張,蘋果尤其是喬布斯時期的蘋果,和其代工廠商富士康,就是最為生動的例子。
彼時的蘋果到底有多重視富士康?郭台銘舉了一個例子——幾年前,當富士康頻頻發生員工自殺事件時,喬布斯表現得似乎比郭台銘還着急,其第一時間緊急聯繫了美國最好的解決自殺問題的醫生,這位曾經幫助美國空軍處理自殺難題的專家,在富士康整整住了六個禮拜。
蘋果之所以偉大,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管中窺豹一番。
如果問中國哪一家公司最崇拜蘋果,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雷軍和他的小米。然而模仿、學習蘋果的小米,在對待合作伙伴上,有的時候卻略顯曖昧。
以在手環方面的佈局為例,除了經典的小米手環之外,今年4月份又低調發布了紅米手環;不過,種種跡象顯示,這款定價僅為99元的產品,在二季度的銷量並不盡如人意。
小米手環的研發出品方、小米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的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汪日前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演講時,就曾透露,紅米手環的出貨量只有小米手環的“幾十分之一”。而從供應鏈業內人士和第三方獲得的數據,也基本上驗證了這一結論,即紅米手環的出貨量和小米手環有很大的差距的。
紅米手環表現不及預期,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小米把合作伙伴從之前的華米科技,換成了代工企業歌爾聲學,或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如果在某款產品上換了供應鏈合作伙伴,導致銷量不佳,這並算不上啥大問題。對於小米來説,比這更需急迫解決的問題其實有三個:其一,是如何選擇對的合作伙伴、做正確的事情,如何與自身“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企業基因相契合,而不至於產生衝突;其二,是如何在全品類產品矩陣方面,保持“產品升級、價格上漲”的一致步調,而不是有的品類向上有的品類向下,從而混淆品牌定位;其三,是如何保持“小米+華米”這種“雙劍合一”的小米生態標杆模式,讓更多的合作伙伴看到且相信,同時分清哪些事情該從一而終,而哪些事情又該與時俱進?
這三個問題,相比於紅米手環銷量好不好這個短期問題而言,都要重要得多得多。而一旦解決了這三大問題,小米手環就能繼續保持過往的卓越之道。
紅米手環,失速背後的三個迷思
稍微關注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人或許還有印象,大約一年前左右,小米與華米合作推出的小米手環4橫空出世,彼時僅僅8天時間,全球出貨量就快速的突破了100萬,小米手環4也以平均每小時出貨5000支的速度,創造了小米手環有史以來最快的出貨速度。
相比之下,在小米手環4的“光速”面前,紅米手環則顯得緩慢得多。可能有人會説,紅米手環是因為疫情的原因,所以影響了出貨速度。然而,事實卻是紅米手環是以國內市場為主戰場的,紅米手環發佈的時候,國內的疫情已經處於整體平穩平息的狀態,所以疫情理應不影響99塊錢的紅米手環的銷售的。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夠解釋得通的,只能是產品本身了。在筆者看來,紅米手環存在的問題至少有這四大方面。
第一,是外觀呆板,不夠時尚。紅米手環整個主體部件,看起來給人以非常厚重笨拙的感覺,而且屏幕與腕帶之間的過渡直愣愣的,頗為生硬。
第二,是做工不夠精緻,略顯粗糙,穿戴方面也不夠友好。京東用户“圓領城管”就評論道,“這種東西的設計者真是妖怪,怎麼扣都扣不上”;此外在充電、開機、配對等等方面,也能見到用户的諸多吐槽。
第三,是屏幕分辨率低。紅米手環雖然有着1.08英寸的屏幕,對手環而言,屏幕並不算小,然而比屏幕大小更為重要的分辨率上,直觀體驗卻不夠優秀。
第四,是核心功能缺失。這點上表現得最為明顯的,就是紅米手環沒有NFC功能。而NFC是智能可穿戴設備之所以被冠之以“智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近場通訊功能都沒有,那又如何和別的設備比如公交計費器、門禁等,方便快捷地進行連接和數據交換呢?
如果説上述四點只是筆者個人的觀感和體驗,還不足説明問題的話,那麼一樣是在“小米京東自營旗艦店”裏,紅米手環的好評率只有94%,而小米手環4的好評率卻高達98%,這或許就很能説明用户的羣體意見了。
實際上,產品的各種問題,在深層次上反映的是小米對智能手環市場認知的三個迷思,而如今不佳的銷量,也打破了這三大迷思。
迷思之一,是認為上一代產品成功了,所以下一代產品也一定會成功。必須承認小米在智能手環方面,一直到小米手環4表現都是相當不錯的。然而每一代小米手環的卓越表現,不是因為上一代產品好,所以下一代產品就跟着好了,而是每一代產品本身在用户體驗等各方面有着優異的表現。
迷思之二,是認為智能手環只要貼上“小米”的牌子就一定能夠成功。時至今日,小米當然有很強的品牌背書能力,但是如果因此就認為智能手環或者是任何其他產品,只要貼上“小米”的牌子,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那就不現實了。實際上,不僅小米做不到,即使是蘋果,如果產品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户的痛點、癢點、尖叫點,用户也是不會用金錢進行投票的。
迷思之三,是認為智能手環產品,只要賣得便宜就能取得成功。對於現今的95後、00後、05後等羣體而言,價格只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產品的功能、使用體驗、氣質、品位和調性等方方面面與其的契合度。年輕一代購物理念變化的最大之處在於,他們會認為如果一個不夠好、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即使從價格上看很便宜,但是隻要購買了,“無用”和“不喜歡”的背後,就仍是屬於“浪費”。
一直以來,小米都崇尚“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企業哲學,然而從紅米手環的實踐以及市場反饋來看,其似乎都稍微有些偏離了這一思想航道。
智能手環業務是逆行偏航還是順風順水?
拋開此次“卡殼”的紅米手環不説,如果要概括小米此前在智能手環業務為什麼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筆者認為有三大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趕上並抓住了智能硬件行業的風口。
對於智能硬件、智能家居這一大行業而言,2014年無疑是一個爆發大年。在這一年,谷歌以32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iPod之父”託尼·法代爾創辦的智能家居公司Nest Labs;在這一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虛擬現實設備Rift VR的製造商Oculus;也是在這一年,小米重磅推出了第一代小米手環,從而開啓了從小米手環1到小米手環5的輝煌之路。
雷軍説,只要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小米的智能手環業務,似乎就是最為契合的案例之一。
其次,是有了“專注、極致、口碑、快”的方法論紅利,以及品牌和渠道帶來的加持。
小米是在2011年推出第一款小米手機的,在當初傳統家電廠商、智能硬件初創公司等對“產品”還沒有深刻的認識,也不太注重品牌和口碑,更遑論“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年代,小米憑藉着在智能手機市場積累下來的“專注、極致、口碑、快”七字真言,輕鬆的讓第一代小米手環一經推出就引爆市場。
更具體點講,通過小米手機積攢起來的品牌資產,藉助互動和年輕人建立起來的緊密連接,以及不同於傳統而以線上為主的渠道優勢……所有這些都讓小米在智能手環業務方面,順風順水地迎來了“出道即巔峯”的局面。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小米的背後站着智能手環的無冕之王“華米科技”。
眾所周知,對於智能硬件產品而言,決定市場競爭走向的,只能是“產品”。在“小米+華米”的合作過程中,華米書寫了產品側的“1”,在定義產品、關鍵技術研發、供應鏈管理等產品側方面,華米為小米手環提供了堅實的支撐;而前面説到的品牌、營銷、銷售等,這些“1”後面的“0”,則由小米負責。
正是在華米科技“用户洞察力+技術研發力+產品創新力+工業製造力”這四駕馬車的護航下,小米手環才得以從第一代到第五代,每一次都能祭出最引領趨勢、最實用、最時尚的標杆功能,從而一擊而中地觸達用户心中的痛點、癢點、尖叫點。口説無憑,不妨直接用產品説話。
第一代小米手環,79元的超低價和30天的超長續航,解決了用户最為關心的“用得起”和“用得長”的問題。由此,小米手環不僅快速的完成了市場教育工作,同時也開啓了智能手環這一全新品類的深耕之路。
第二代小米手環,有了顯示屏和觸摸鍵。顯示屏的加入,不僅讓小米手環2有了更高端的格調,也讓用户可以更輕鬆地獲取時間、步數等信息,可以在運動等場景下,逐步擺脱對手機的依賴。
第三代小米手環,防水能力進一步升級,NFC開始嶄露頭角。小米手環3的防水級別,從IP 67升級到了5ATM,解決了用户游泳時“摘下戴上”的各種麻煩;而且NFC功能,也讓坐公交“刷卡”等變得更加的簡單和酷炫。
第四代小米手環,屏幕進行了重大的升級。從第三代的128*80黑白屏、塑料蓋板,升級到了240*120 AMOLED彩色屏、2.5D玻璃面板。此外,小米手環4在快捷支付、24小時心率監測等核心需求方面,也有着優異的表現。
而今年6月份剛剛上市的小米手環5,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小米手環。它不僅屏幕尺寸、亮度都全面提升,還支持磁吸充電、11種專業運動模式,NFC銀聯閃付、遙控拍照功能,其心率和睡眠監測功能也得到了增強。此外,通過小愛同學語音助理,可以更好地連接智能家居。
從上面這些分析不難發現,小米手環的成功,從“台前”上看,是小米在智能手環業務方面的成功;而從“幕後”來看,是“小米+華米”1+1>2的成功。這種“1+1>2”,並不是隨隨便便選擇一個供應鏈合作伙伴就能達致的,相反如果合夥夥伴的能力達不到,又或者雙方不能優勢互補,其結果自然會在產品的市場表現中體現出來,紅米手環就是近在眼前的例子。
所以,小米在智能手環的業務方面,到底是從順風順水到逆流而上,還是從打了一個盹、偏了一次航,到繼續順風順水,關鍵點不在別的,就在於看小米後續是如何選擇的。
小米VS.華米:一體兩面的雙贏之選
在小米手環的視角下,去看小米和華米的關係,有人認為小米在華米的幫助下,贏得了出貨量;華米在小米的訂單支持下,贏得了營業額和現金流。這話當然沒有錯,但是如果僅僅是看到雙方的“買賣關係”就有點過於表面化了。
小米手環的巨大成功,驅動小米和華米的雙贏是有着更深層次意義的。對於小米來説,至少體現在了四個維度上。
其一,是以節奏大師的掌控力,推動小米智能硬件成為品質的代表。
從2014年的小米手環1到2016年的小米手環2,從2018年的小米手環3到2019年的小米手環4、2020年的小米手環5……這種對產品進入點、產品週期的巧妙把握,讓小米成為了節奏大師;而且小米手環的不斷迭代升級,也使其自身成為了品質代表,某種意義上,小米手環幫助了小米在智能硬件生態鏈上實現了“單點突破”,從而為其它智能硬件產品釋放出了巨大的產品、品牌和口碑的紅利。
其二,是啓發了小米的戰略設計和戰略升級,搭建了“手機x AIoT”的戰略基石。
在小米手環不斷打磨的過程中,也逐漸加深了小米對智能硬件、AIoT的認識和理解。無論是此前的“手機+AIoT”戰略設計,還是最新的“手機x AIoT”戰略升級,AIoT都是小米“兩翼齊飛”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翼。雷軍説,AIoT業務要成為手機業務的催化劑、助燃劑,滲透更多場景、贏得更多的用户,獲得海量的流量和數據,成為小米商業模式的護城河,而在AIoT方面,小米手環又是最為核心的單品之一,所以説其是戰略起點和戰略基石,並不為過。
其三,是讓小米“手機x AIoT”戰略有了0距離的戰略入口,有望居中調度整個物聯網的互聯互通。
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樣,即使未來進入到物聯網時代,入口仍將具有決定勝敗的戰略意義。在未來的物聯網時代,相比於手機,智能手環、智能手錶等離用户跟進,可以做到0距離、24小時貼身服務,這種近水樓台的優勢,即使是智能手機也是無可比擬的。一定程度上,只要在智能手環業務大戰中贏得先機,就等於是在未來的物聯網競爭中先下一城。
其四,是讓小米生態鏈有了最具示範意義的標杆樣本,讓更多企業看到“+小米”的力量。
雷軍曾經説過,他的人生哲學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敵人弄得少少的”。人生如此,掌握小米這艘商業鉅艦自然也是如此。所以,“小米+華米”在小米手環上的合作走向,不僅僅關係到一個產品、品類後續的成功與否,更是關係到是否能讓智能硬件乃至整個TMT行業,繼續看到“+小米”雙贏之後,激發出來的巨大能量。“+小米”後帶來的蝶變,這是小米樂於向業界展示的,也是其希望被業界看到的。
前面説過,“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跟選擇老婆一樣重要”。小米此前能在智能手環業務上一騎絕塵,並且獲得上述四個深層次維度的戰略級利好,軍功章上有小米的一半,也有合作伙伴的一半。必須強調的是,如果核心合作伙伴出現變動的話,無論是局面還是邏輯,都將會被改寫。
和小米一樣,華米從“小米+華米”的合作中,獲得的深層次收益,也是戰略級的。
一方面,通過對小米手環的創意設計、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工業製造、供應鏈管理以及品質把控等等各個環節的錘鍊,讓華米在實戰中快速地打造了一支水平一流、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隊伍,而人才無疑是企業競爭中最為關鍵的元素。
另一方面,也極大提升了華米的資源整合、產業協同等能力,在“5G+AI+IoT”產業大背景下,使得華米對“硬件+應用+芯片”、“雲+數據+服務”有了更大的格局和更寬的視野。
此外,還為華米開發自有品牌Amazfit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自有品牌Amazfit智能手錶為例,如今無論是完整的產品矩陣,還是全球化的團隊和渠道,又或者是中後台主芯片和傳感器、智能手錶操作系統、AI健康數據挖掘算法等,華米科技都可謂蓄勢已久,即將全力出擊。
近日,全球著名的市場調查公司IDC發佈了2020年二季度及上半年可穿戴設備報告。報告顯示,Amazfit智能手錶二季度銷量同比增長了20%,遠超成人手錶市場11%的整體增速;而整個上半年,Amazfit智能手錶出貨量更是超過了174萬台,同比大幅增長48%。在西班牙、意大利、印度、印尼等多個國家,Amazfit智能手錶,都取得了第一的市場份額。
華米科技不僅在自有品牌方面表現優異,更為重要的是,其還成功演化出了“科技連接健康”的公司使命,“健康”讓科技的發展和迭代有了錨點,而“科技”則讓健康的美好願望有了堅強的保障。不僅如此,全新的公司使命,以及由此帶來的雙線出擊,也促使華米跳出了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等智能可穿戴設備囿於“硬件層面”的紅海,而是成功駛向了“科技+健康”的產業生態和全新藍海。
面對新生態、新藍海,黃汪也有着足夠清晰的判斷,就像其在做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新創業大講堂”時説的,“這遠遠不是一個做短平快能賺錢,就能持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時代,這是一個要堅持長期主義的時代。”在黃汪的哲學和邏輯裏,他始終都認為,“創業是長期主義和專業主義的疊加”。相信善於“疊加”的黃汪和他的華米,精彩才剛剛開始。
寫在最後
“人生道路雖然很長,但是關鍵處卻常常只有幾步。”在關鍵之處,我們有時需要從一而終,而有時又需要與時俱進,不管怎樣,不變的是和對的夥伴,做正確的事情。人生如此,對於小米等企業來説也是一樣。在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為重要,因為努力是一種戰術執行,而選擇是一種戰略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