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與碳中和,以及特斯拉的虛擬電廠
來源:魚眼看電改 作者:俞慶
碳中和這個概念最近很熱,我也來扯兩句,專業性不夠,請多多包涵。
碳中和是能源發展的目標之一,不是全部
個人認為,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目標,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既要綠色(碳中和),又要安全,還要經濟。
碳中和是綠色發展指標,非常重要,但另外兩個也很重要。
從靜態的資產建設角度,綠色VS安全VS經濟,似乎是一種不可能三角。
這麼做的結果就是電價必然升高,經濟性問題突出。
所以個人認為簡單靠堆資產的方式,尤其是在集中式電源或者輸變電環節(即供給側)大規模的上風光或者儲能,是無法在中長期維度上,解決綠色+安全+經濟的多目標優化問題的。
需求側可能是未來碳中和的主戰場
原來的輸變電系統,在設計時就不是為了大規模消納可再生能源的,是一種“以產定銷”的建設和運行模式,雖然會考慮負荷的情況,但是在平衡的時候,為了電力系統安全,發用之間產生矛盾時,一定是限制用,去確保發輸,最典型的就是“有序用電”,甚至事故情況下的拉閘限電。
大規模風光集中式併網,帶來的是巨大的系統不確定——原來只是一端不確定(負荷側的波動性),現在變成的兩端不確定,發電側從發電計劃運行,變成了靠天吃飯——如何在不抬高輸配電價和上網電價的情況下去解決這個問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技術-經濟-政治問題。
複雜問題求解,首先是分層,就是把問題在較低層次去解決,比如把這種複雜性限制在城市電網、園區電網去解決,然後是解耦,就是把需求側和供給側解耦,能否在需求側小範圍實現自平衡,然後再上一個層次自平衡,逐層平衡,層間松耦合。
所以個人認為,未來大規模的分佈式+負荷側管理(需求響應和能效優化)+微電網+分佈式儲能,將可能是成為碳中和的最主要手段,然後再到大電網去平衡負荷和電源。
從經濟的角度來説,在最靠近負荷的地方直接消納可再生能源,至少可以省掉2毛錢/度的輸配電價,而且消納的價格是銷售電價而非上網電價,最利於投資收益。從技術的角度來説,大量分佈式就近消納+儲能+負荷曲線價格響應,最後負荷曲線可能較為理想,對電網衝擊最小。
下圖是特斯拉在國外做的一個虛擬電廠案例:
需要説明的是,這個虛擬電廠還沒有更進一步做到負荷控制,只是根據負荷曲線和價格型號,把儲能+分佈式光伏+充放電控制策略結合起來了,所以實際負荷曲線還有進一步優化的可能。
需要説明的是:這是一個多用户、多個分佈式光伏項目聯合調度的案例,不是單個用户。
電力行業的發展重心,將從發輸轉向配售用
如果傳統火電企業看到這條灰色的虛線——虛擬電廠場景下的實際負荷曲線,估計會心裏一涼,因為這個曲線和電價曲線對應下,基本上大電源是賺不到錢的。
電網企業估計也會心裏一涼,不需要那麼多投資了。
個人認為,如果碳中和的主戰場移到了需求側,那麼整個電力行業的發展重心,也將從發輸,轉到配售用。
所謂一轉百轉,很多東西可能就不一樣了。比如原來發電企業只要把電網伺候好就可以了,現在得自己去做下沉市場——需求側、負荷側的用户了。
電網企業原來的統購統銷模式,不僅被電改政策所打破,也在物理上被打破,當在配網裏出現了一大堆做虛擬電廠的、做共享儲能的、做分佈式隔牆售電的,能夠到110kV及以上去交易的負荷,將會是怎麼樣的一種曲線?
技術範式—組織範式—商業範式都將發生變化。
數字化的價值
雖然現在所有能源大企業都在談數字化轉型,但是我認為數字化的不同的範式裏,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在大機組+大系統的時代,集中式管理的數字化,更多的是管理價值的提升,從部門信息化,到班組信息化,到現場自動化,再到集團信息化,運營精益化管控,本質上是打破原有的信息不透明,實現管理效率提升,本質上是一種財務價值驅動的數字化——所有的數字化手段,都是以勞動生產率提升為目標,否則就是假的數字化。
但是在以中低壓配網為基礎,以雙向潮流,互動協作的虛擬電廠為特徵的需求側、負荷側數字化,出發點就不是單純的一家企業財務成本最優為目標,而是多市場主體的整體效益最優為目標。
而這個目標,取決於如何解決可再生能源出力、負荷曲線、價格信號的多重不確定性,即實現綠色+安全+經濟的最優平衡,而不是混亂。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才是數字化在需求側的第一性原理:
特斯拉開發了自己的虛擬電廠平台——AutoBidder。
用雙向的控制,以社區配電網為單位,把分散式的源網荷儲充都納入進來,實現了上述的虛擬電廠控制。
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會有點理解Musk的那句話了:特斯拉是一家能源公司,特斯拉汽車只是能源公司的一個產品而已。
特斯拉的AutoBidder(這平台的名字叫做自動投標,説白了以後就是參與輔助服務或者市場投標的),基本上已經處於商業驗證階段,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在澳洲做的項目,目前已經有若干場景,比如集中式風光+集中儲、單用户光儲充、多用户光儲充等等。
但是特斯拉的主要目標很明確,就是衝着需求側去的,畢竟它的SolarCity光伏系統、PowerWall儲能、特斯拉電動車和充電樁都是分佈式的資產。
而且最具有震撼力的一點是,特斯拉玩的是顛覆式——它的Autobidder架構全部採用開源協議,不是傳統電力系統的IEC協議,或者工業自動化協議,Musk認為這些都已經老了,對行業的壁壘保護已經阻止的創新,要實現低成本的數字化,必須基於互聯網的開源架構——這個玩法,Musk在SpaceX的航天系統,以及特斯拉的車載系統裏都採用了,比如SpaceX直接用了商用計算機架構,把載人航天的任務控制系統成本下降了1000倍。
在涉及人命的航太系統裏,經過測試驗證都敢不用航天軍標,在電力系統更是用開源打封閉——很輕量化而且非常快的部署迭代。
當然,由於中國目前的市場化水平,電價還不能充分波動,所以大家也不用特別懼怕特斯拉。只不過某些花了幾千萬上億,用了傳統架構,還號稱很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可能要思考下,目前的技術是不是代表未來,是不是代表了戰略轉型的方向,或者是給領導彙報很好看的“數字化轉型”。
總之,趨勢已經出現了,如果説電動汽車領域,蔚來、小鵬都是跟着特斯拉跑的,那麼特斯拉在虛擬電廠和需求側開源創新的領域,是不是也很代表了未來的方向呢?
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
年度新聞系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