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雙十一”請少一些套路 多一些真誠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科技

還未到11月,“雙11”的序幕已經拉開。越來越長的週期、越來越複雜的活動、越來越多的套路,讓很多消費者眼花繚亂。

最早的“雙11”,消費者只需按時蹲點,全場五折,沒有套路,拼的是手速。而現在,預售、秒殺、滿減、現金補貼、現金紅包、優惠券疊加、購物津貼、疊喵鋪紅包、頭號京貼、補貼外疊加滿減券、積分兑換金額、預付定金直減···買東西不僅要做數學題,還要做對商家出的“閲讀理解”。

更讓部分消費者煩惱的則是“建樓”“養貓”等預熱發紅包形式的活動,尤其是邀請好友助力的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消費者人際圈的私域流量,引人反感。

今年的“雙11”更是變成了兩波,兩位頭部主播直播帶貨,僅一個晚上銷售定金就高達十億元。請注意,定金不是訂金。如果消費者一時衝動交了定金,事後覺得後悔,定金是不會退的,要想“不虧”,只能乖乖繳納尾款。

據統計,每年的“雙11”之後會迎來消費者爆發式的投訴:先漲後降、虛假宣傳、定金不退、發貨遲緩、退換貨受限、信息泄露、快遞延誤等。

這樣的“雙11”,似乎成了一場鬧劇。消費者認為規則多了很不真誠,沒有了購物的快感。賣家則直言“我自己都暈,本就薄利,不圖熱鬧,想直接給折扣就好,但必須遵守平台規則。”

“雙11”的本質其實就是節日促銷,平台渴求流量和客户無可厚非,玩法繁瑣當然可以,但也希望能適當增加獎勵,讓消費者能感到付出是值得的。如今很多消費者對於“雙11”的態度也愈發消極,也源於平台將太多鎖鏈束縛在原本單純的節日身上,最終獲得的優惠,遠比耗費的精力更少,那對於消費者而言“雙11”還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對於平台和商家而言,強大的購買潛力需要更優質的商品、服務和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來承載。無論是“雙11”還是平時,無論是直播間購物還是實體店購物,消費者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才能有健康發展、始終紅火的市場。

而對於消費者來説,則需要擦亮眼睛,貨比三家。對於心儀商品,關注平時銷售價格,與促銷價格進行對比,是否存在真正的實惠,以防落入商家的價格陷阱。更重要的是,理性消費。

希望購物節能迴歸本真,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三 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消費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