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的硬核青春|楊斌:讓未來建築“耳聰目明”“察言觀色”

  “未來的建築”會是什麼樣子?好的建築,和人之間該建立起怎樣的聯繫?……這是學生時代的楊斌時常考慮的問題。

  2003年,在天津大學碩士畢業後,楊斌來到丹麥技術大學、美國伯克利大學深造,博士後畢業,又獲得瑞典于默奧大學終身教職。2018年,他放棄瑞典的工作,選擇回到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我的研究方向已經從建築室內環境與節能、傳統的建築暖通空調技術,向智能建築、智慧建築延展。”楊斌説。

  正值寒假,校園裏已沒有往日的熱鬧。校內的“中國——北歐室內環境與能源國際研究中心”實驗室裏,楊斌和學生仍在研究課題。

  這個實驗室的專家團隊有一半來自北歐多所名校,這些學校每年都會和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開展深層次的科研交流,楊斌是二者之間的紐帶。

  “最開始選擇去丹麥技術大學留學,是看中了這所學校業界領先的建築室內環境營造專業。”楊斌説。

  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人們對建築的通風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楊斌的實驗室裏,正進行相關的模擬測試。他和團隊嘗試通過向單個人員送風,在不改變體感温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確保輸送的空氣純淨,避免病毒通過空氣傳播。

  楊斌介紹,回國後,他將科研方向更多地集中在“智能化”“智慧化”室內環境營造上;在學科設置上,更注重跨學科、跨領域的互動。“我正在做的一些交叉學科,是把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視頻圖像處理等AI技術應用在智能建築中。”

  “隨着科技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需求會越來越高。未來,擁有多種傳感器的建築相當於擁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不僅可以做到‘耳聰目明’,還可以結合處理器和先進的算法,做到‘察言觀色’,讓居住者享受適宜的服務,同時最大限度優化能耗。”楊斌描繪道。

  目前,楊斌正在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多媒體實驗室、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計算機視覺實驗室進行合作,對建築內的“無接觸”傳感進行功能提升。在他的設想裏,通過攝像頭、麥克風、紅外線傳感器、氣味捕捉器等一系列傳感器,建築物可以對室內環境的各項指標進行調整。

  “以後就不會再出現會議室空了,空調還開着的情況。建築可以根據室內人員的多少,人體熱量的總反饋,因人而異地調節室內的温度、濕度。”楊斌進一步解釋説,“冷暖空調和通風送風裝置佔據了建築能耗的5成以上,遠高於照明和電子設備耗能。如果建築有了‘自動按需調節功能’,建築能耗將大幅下降。”

  楊斌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穩定,城市化發展空間大,是全球建築科研者最好的舞台。同時,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也讓楊斌看到希望,“農村建築室內環境的提升、改造,也都是我未來的研究方向。”

  下一步,楊斌希望儘快將他的研究引入到更多具體場景中,讓研究發揮出更大的價值,讓“耳聰目明”“察言觀色”的建築和設施造福於人。

  記者:薛天、邵瑞、張晨俊

  編輯:廖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1 字。

轉載請註明: 海歸的硬核青春|楊斌:讓未來建築“耳聰目明”“察言觀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