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二手市場被日本盯上,中國電商何時掀起大浪?

文 | 蕭田

萬億二手交易市場的蛋糕被撬動了?

幾天前,日本最大二手交易平台Mercari宣佈將與阿里合作啓動跨境銷售。作為亞洲互聯網二手交易的先行者,Mercari入駐對阿里跨境電商業務意義非凡。

於中國用户而言,這也意味着,未來可以在淘寶和閒魚購買到Mercari中的部分商品,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二手商品的全球購。

在此之前,很多在日本的留學生或者在日本工作的中國人就熱衷去Mercari中做“挖煤”(Mercari中文譯為“煤爐”),甚至還衍生出“煤爐代拍”這項利潤可觀的生意。

但這也不禁讓人疑惑,中國既然已經有了閒魚,為何還要引進這個“日本閒魚”?此次合作到底是中國二手交易市場已經滿足不了國人需求,還是激烈的市場競爭搬來的“救兵”?

消費陷阱下的“後遺症”

1991年,日本作家齋滕茂男出版了紀實文學《飽食貧民》,在這本書中,作者詳細採訪並記錄下了40年前許多普通人的生活場景和心理狀態。

在上世紀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經濟曾經歷過高速增長階段,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都是世界第一,普通打工人的收入也水漲船高,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物質財富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地方。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島內宏司是一家制造業公司的銷售員,每月的收入就已經達到了24萬日元,妻子是全職太太,養育了兩個孩子,還貸款1900萬日元買了獨棟的房子。

社會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刺激着人們消費的慾望,而容易得到的金錢,更容易釋放這種的購買慾望。

萬億二手市場被日本盯上,中國電商何時掀起大浪?

也正是基於如此,後來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經濟停滯長達10年,瘋狂消費的熱潮隨即被“清貧”、“節儉”取代,於是當初瘋狂購買的物品就必須要處理掉,以此催生了巨大的二手交易市場。

歷史總是那麼的相似,人性的慾望總是在不停地複製。

雖然半個世紀都快過去了,全球經濟環境早已是“日月換了新篇”,但書中所寫的一切,我們卻又實實在在地經歷着、重複着。

當年許多日本中老年婦女燙着捲髮踩着人字拖,帶着大量的錢財飛往世界各地瘋狂購物,人稱“歐巴桑大隊”。某段時間裏,“中國廣場舞大媽”也同樣出現過國外抄底搶購潮。

當年許多日本的年輕人一邊享受到了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一邊為了日漸膨脹的精神需求超前鉅額消費變成了借貸公司的“提現木偶”。某段時間裏,P2P網貸,校園貸,各種無抵押現金貸業務,也讓這屆中國年輕人早早背上信貸。

各式各樣、品種繁多的購物節、短視頻中的奢侈生活、頭部網紅的直播帶貨,刺激着千千萬萬普通人的消費慾望,衝動型消費後無處安放的“剁手戰利品”,也讓二次轉讓需求日益增長。

不過,不同於三浦展在著作《第四消費時代》中描述當下日本的“低慾望”,中國的消費者正在發生着變化,逐漸從“狂熱消費”過渡到“理性消費”階段,不再迷信消費主義。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消費降級和消費升級同時存在。

萬億二手市場被日本盯上,中國電商何時掀起大浪?

這屆年輕人並不忠於品牌本身,消費傾向當紅的爆款單品。他們可以隨時隨地種草,也可以隨時無情拔草。

研究機構估算,中國二手交易市場規模2018年為7420億,2019年為9646億,2020年則上升到了12540億,二手商品的交易額相當於一箇中等規模國家的GDP。

二手市場給了衝動購物的年輕人“後悔藥”,而巨大的人口基數也決定了這個“小閒置裏的大生意”。

互聯網行業盯上了你的閒置

在中國文化中,二手物品一直都是處於一個被“歧視”鏈條的最底端,國人忽然一夜之間對二手物品變得如此“寬容”,還要歸功於互聯網共享經濟的“餘震”。

2016年共享單車火爆全國,也是從那一年開始,二手經濟慢慢開始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當共享經濟熄火後,不知不覺中,中國消費者的心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人們不再推崇之前的炫耀性虛榮消費、過度消費,逐漸轉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消費、精準消費和剋制消費。

根據QuestMobile發佈的一份《二手交易行業觀察》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二手閒置交易行業用户規模就已接近4000萬。

不僅如此,2020年爆發的疫情更是促使大量消費者將家中閒置物品變現需求旺盛,加速了二手交易的火爆。

近年來,國務院發佈了“鼓勵發展互聯網+舊貨、互聯網+資源循環、促進循環消費”的商業消費建議;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曾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鼓勵企業開展以舊換新,合理引導消費預期。

與此同時,對於追逐風口的互聯網企業自身來説,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非比尋常的大事。

根據Mary Meeker在2018年發佈的《互聯網趨勢報告》,2017年是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未能實現增長的一年;互聯網用户增長面臨同樣的困境,2017年增長率7%,低於2016年的12%。

萬億二手市場被日本盯上,中國電商何時掀起大浪?

一邊是二手交易的巨大市場潛力,一邊是互聯網流量紅利的見頂,面對變局,解題的關鍵在於真正調動被閒置的資源,順應用户需求。

機會留給了對行業更細心的人,滿足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二手交易市場自然成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兵家必爭之地。

具體來看,二手電商包括五類,第一類是二手綜合類,包括閒魚、轉轉、拍拍二手、胖球等;第二類是二手電子產品類,如找靚機、愛回收、回收寶等;第三類為二手時尚類,如紅布林等;第四類是二手奢侈品類,如只二、心上等;第五類為二手書類,比如孔夫子舊書網、典書、漫遊鯨等。

但有一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成立於2013年的Mercari,從創立再到獨立IPO僅僅花費了四年,市值一度達到10億美元。

可反觀中國,萬億的市場規模,至今沒有誕生一家獨角獸公司或者上市敲鐘。要知道,1.26億人口的日本,二手市場的成交額竟然達到了40多萬億日元,相當於中國二手市場交易額的2倍。

那麼,中國為什麼沒有自己的“Mercari”?

誰能攪動萬億二手交易市場?

也許有人會反問,為什麼偏偏是Mercari獲得了成功?照搬到中國不就可以了嗎?問題是還真不行。

需要説明的是,即便是擁有軟銀這樣的超級科技巨頭,但依然不妨礙日本被稱為“互聯網的荒漠”。Mercari是迄今為止日本唯一一家成長為獨角獸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在Mercari之外並沒有特別成功的移動App。

萬億二手市場被日本盯上,中國電商何時掀起大浪?

基於此,兩家的國情導致最終做出來的互聯網產品調性完全不同,一個突出的例子是,Mercari沒有私信功能,當買家看中某樣商品,就在底部留言,賣家看到回覆,達成交易意向,賣家會拿到一個類似二維碼的東西,憑此直接去發貨站發貨。交易全程非常的佛性和隨緣。

筆者認為,Mercari的成功無外乎三個原因,一是時代背景。從物質匱乏到物質過剩,日本已然成為了一個傳統二手交易很發達的市場;二是經濟增長疲軟導致消費能力降低,《斷舍離》是必然產物;三是監管體系較為完善,能夠提高交易效率。

這些“優點”最終促成了這家公司的成功,也造就了這個日本互聯網上一個奇蹟,但它的成功卻是不可複製的成功,並沒有多大借鑑的意義。

一方面,中國雖然已經歷了物質匱乏的時代,但還遠遠沒有到物質過剩的時代,物質充裕時代剛剛到來,二手交易還正在萌芽期;

另一方面,中國雖還沒有完全成為一個信用社會,但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現的各種問題也在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倒逼二手電商完善監管。

因此,也註定了中國主流的二手交易平台要與Mercari走上了不同道路。

那麼,中國二手電商的未來到底在哪?或許還是從國內玩家身上找。

目前來看,雖然國內二手電商市場已經形成閒魚、轉轉兩強寡頭的局面,二者共計佔據了二手電商市場超90%的份額。

但無論是閒魚的社區+內容+電商,還是在標準化服務上下功夫的轉轉,都無法複製在一手電商時代的優勢,反而因為攤子鋪得太大,疲於應付。

萬億二手市場被日本盯上,中國電商何時掀起大浪?

眾所周知,信任是閒置交易的命門。以前的線下二手交易主要是熟人圈的交易,雙方彼此信任;而到了互聯網時代,線上二手交易就變成了一種陌生人交易,平台承擔了信任橋樑嫁接的作用。

所以二手綜合電商靠規模打敗不了小而美的垂直電商,本質上還是因為後者經營的是一種“圈子文化”,其也更接近於熟人文化,束縛力相對較強。

相較於二手綜合電商,二手垂直電商可以較為容易的完善二手供應鏈等核心體系;對於用户來説,二手垂直類電商賽道更加細分,也更能迎合用户個性化需求,買二手書就去孔夫子、買二手車就去瓜子,這些平台黏性往往更強也更具排他性。

目前來看,強調規模就無法做到垂直細分,注重垂直細分就很難滿足規模,兩者天生的對立也造成了在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之下,中國並沒有孕育出遙遙領先的二手電商龍頭的根本原因。

可以預見,在接下來這場二手電商大亂鬥中,“大魚吃小蝦”還是“蛇吞象”都會一一上演。但不管怎樣,最後的贏家一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玩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52 字。

轉載請註明: 萬億二手市場被日本盯上,中國電商何時掀起大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