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時代,如何複製“一隻鳥的全部驅動”?
“一隻鳥是一個按照數學法則工作的器械,人有能力複製它全部的驅動。”這是500年前,流傳在科技界的一句話。
在人類的全部歷史中,用人工製品模仿生命的可能性一直吸引着科學家探索的目光。實際上,實際上它就是人工智能遵循的一個最基本的目標,後者不是僅僅模仿運動或某些不可觀察的內部過程,需要給出理解機制的某些抽象方法。
在這個人工智能被公認為新一代科學大方向的當下,控制及自動化學科如何憑藉傳統學科積澱,向這一理想更進一步?
11月7日,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主辦,同濟大學、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承辦的2020中國自動化大會開幕式上,各方專家以“自主智能 創享未來”為主題,提出多角度觀點。
“廣域協同”尋找競爭新賽道
“從上世紀控制論創立以來,控制及自動化學科的影響力就跨越了學科疆界,成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現代化的重要條件和顯著標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提出,近年來隨着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自動化、人工智能、互聯網孕育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加速產業變革。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創新,自動化科學與工程不僅是技術變革的最強助推力,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有力支撐。目前人類社會加速進入智慧時代,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帶來了萬物互聯的社會形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優賢舉例,近日,工業信息化部發布了“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計劃,提出了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實現工業生產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模式。與此同時,工業信息化部還發布了“建材工業智能製造數字化轉型升級”行動計劃。首先啓動的是“水泥行業集成系統總體解決方案”,三年內要實施完成。
“大家知道建材行業光水泥就有兩千多條大型生產線,可以説‘三年內完成’的任務十分艱鉅。”他透露,最新研發成果“廣域協同的高端大規模可編程自動化系統”,將成為相關機構按照“行動計劃”大規模實施的系統解決方案。
在他看來,包括廣域協同的高端大規模可編程自動化系統在內的新一代工業控制系統是信息新環境下工業生產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全球新一輪國家與國家、集團與集團、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的制高點,新一代工業控制系統是廣泛連接物理系統、人和信息系統的融合系統,實現工業全流程的全面深度感知、動態實時傳輸、高效精準分析、智能決策優化、主動安全防護,提高工業全流程的高效性、適應性、智慧性、安全性,成為領軍企業競爭的新賽道。
“人機融合”面臨多重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眼中,解釋行為是一個比產生行為更困難的任務。“一台圖靈機能以一種無法與人類區別的方法活動,但產生出這樣的行為模仿並不足以模擬人的智能,因為二者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因為解釋是需要儘可能清晰地給出潛在的概括,並將它們與某些普遍的原理聯繫起來,這就是對認知過程的理解。”
他認為,要構建一個類人系統,要讓這個系統具備人的意識。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實際上它就必定表現出一種計算的複雜性或者説指數爆炸。所謂指數爆炸,就是計算的複雜性。計算的時間與輸入的數據的增長是有關聯的,實際上從“行為”角度來看計算複雜性和指數爆炸,存在着兩個基本的問題:一是條件問題,不可能枚舉出一個行為的所有先決條件。二是分枝問題。不可能枚舉出一個行為的所有隱性結果。
全球現有研究前沿而言, 人工智能領域,機器從給定的例子發現規則和規律,能運用概念性模式。機器“知道”的很多東西並不是直接“訓練”的,而是機器自身從過去類似的經驗推論出來的。但更高層次的智能是機器能發現問題中的關係,以及在問題解決中領會這些關係的意義。這一點恰恰是智能評估最難定義的問題。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怎樣來評估、評價智能系統的“智力”。至今沒有一個很好的案例或者模型可以做到這一點。
在技術領域以外,中國科學院院士郭雷有着另一重思考。隨着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我們的機器越來越有智能,可能自主性也越來越強,“人”和“機”之間的融合也可以越來越緊密。傳統上來講,調控“機”的是控制系統,調控“人”或者説“人機”形成的社會是以法律為主。當“人”和“機”要越來越緊密結合。調控機的控制系統和調控社會的法律系統,是否為這一融合做好準備,來推進進一步研究,以及調控可能產生的新的社會形態?郭雷説,“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有非常大的挑戰性。”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彭德倩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