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沙雪良)4月2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檢察機關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鬍衞列表示,最高檢將加快全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檢察指揮中心建設,突出辦理全國性、有影響力的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案件。
11個案例涉及快遞、醫院等機構泄露信息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新業態、新生活,在帶來商機和便利的同時,也伴隨着監管和維權的困難。“誰動了我的個人信息”,成了每個人的煩惱和不安。將於4月26日至29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將審議數據安全法草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
4月22日,最高檢發佈檢察機關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11例。在典型案例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檢察院訴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公民個人信息民事公益訴訟案中,餘杭區檢察院發現該公司開發的音樂視頻教學類APP存在違法違規收集、儲存、使用個人信息等情形,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經調解,該公司自願對APP進行全面整改,刪除違法違規收集、儲存的全部用户個人信息,公開賠禮道歉,並承諾不再侵害用户個人信息。對該APP後續整改情況,檢察機關引入第三方代表評估,通過合規檢測後才允許其重新上架。
據介紹,在最高檢發佈的11件典型案例中,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涉及教育、市場監管、公安、網信、農業農村等行政機關個人信息監管、政府信息公開問題;涉及快遞、醫療機構、校外培訓機構等泄露個人信息問題。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包括互聯網企業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和非法獲取個人信息並進行消費欺詐等問題。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涉及通過技術軟件、物業服務等不同手段非法獲取並交易個人信息問題,除了依法打擊行為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檢察機關還將網絡運營者作為共同被告要求承擔公益損害責任。
持續跟進監督嚴重損害公共利益的突出問題
目前,個人信息保護屬於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鬍衞列介紹,最高檢2020年9月出台《關於積極穩妥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個人信息保護作為網絡侵害領域的辦案重點。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5個省級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其中有19個省份明確要求檢察機關積極穩妥開展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公益訴訟。
作為檢察公益訴訟的新領域,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檢察公益訴訟立法供給不足、調查核實手段欠缺、公益損害認定難修復難等問題。
胡衞列介紹,檢察機關辦理此類案件的立案標準、起訴條件、訴訟請求等實體和程序規定尚未規範,在檢察建議整改落實和起訴案件受理環節容易產生分歧。同時,個人信息侵權違法行為多數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相關聯,呈現跨區劃、匿名化、涉眾型、全鏈條等特點,檢察機關發現、收集、固定、研判、鑑定相關電子證據,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調查核實手段。在民事公益訴訟中,侵害個人信息造成的損失難以量化,損害賠償認定缺乏統一規範的評估鑑定方法和標準。
胡衞列表示,檢察機關將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為契機,持續跟進監督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嚴重損害公共利益的突出問題,協助立法機關修改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的檢察公益訴訟條款,研究提出在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分設民事公益訴訟條款和行政公益訴訟條款的立法建議。
同時,檢察機關還將加強與行政機關的協同協作,並充分發揮檢察一體化辦案優勢,加快全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檢察指揮中心建設,採取最高檢、省級檢察院自辦案件,加大交辦、督辦工作力度,重大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等方式,統籌發揮刑事檢察、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作用,突出辦理全國性、有影響力的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案件,努力斬斷個人信息侵權與電信網絡詐騙之間的利益鏈條。
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校對 柳寶慶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