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090811mario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2.3億年前,恐龍誕生並迅速演化成多個類羣,其中一支為蜥腳型類恐龍。
起初,蜥腳型類家族是多樣化的。
比如存在一些小體型、脖子較短、手指明顯、習慣兩足行走的恐龍,它們被稱為基幹蜥腳型類恐龍;也存在一些大體型、脖子較長、四肢如柱子一般、採用四足行走的恐龍,它們被稱為真蜥腳類恐龍。
圖片來源:Otero A ,2018
△蜥腳型類家族的體型、姿勢變化:最底部為基幹蜥腳型類,最頂部為真蜥腳類,比例尺50釐米。
但到了1.6億年前,真蜥腳類恐龍成為唯一倖存的蜥腳型類血脈,隨後演化成史上體型最大的陸地動物羣,包括樑龍、腕龍、阿根廷龍等,並遍佈世界各地。
為何這羣巨型恐龍會橫空出世?體型較小的基幹蜥腳型類又是如何滅絕?
這一切要從一場超級火山説起。
超級火山,全球變暖
時間回到1.83億年前(侏羅紀早期),地球上沒有你熟悉的七大洲,只有一片孤零零的超級大陸——泛大陸。各大陸板塊之間,看似彼此緊緊聚攏,實則已按捺不住躁動的心——泛大陸即將發生第一次裂解。
1.80億年前古地理圖|圖片來源:Colorado Plateau Geosystems
就在超級大陸裂解之際,一場劇烈的生物環境擾動事件悄然而至。
在泛大陸的南緣,也就是當時的南非和南極洲接壤之地,來自地球深部的超級地幔柱在此撕裂岩石圈表面。
短時間內,岩漿如洪水一般席捲大地,一億八千萬年前的生物們,''有幸''見證了岩漿活動在地表最宏偉的展現。
如今,當年湧出地表的岩漿冷卻而成的岩石殘留在南非、南極洲以及澳大利亞,人類仍能從中感受這次超級火山的餘威,將其命名為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
圖片來源:Colorado Plateau Geosystems;大火成岩省來源:Bryan and Ernst,2008
△1.80億年前古地理圖,紅色部分代表大火成岩省
什麼是大火成岩省?
這並不是一個省份,而是由連續的、體積龐大的火成岩所構成的巨型岩漿岩建造,覆蓋面積往往超過10萬平方公里,其出現經常伴隨着氣候變化和生物滅絕。
比如造成二疊紀大滅絕的西伯利亞大火成岩省,以及影響着恐龍大滅絕的印度德干大火成岩省。
大火成岩省分佈圖|圖片來源:Bryan and Ferrari,2013
至於1.83億年前的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同樣帶來了滅絕。
但要注意,帶來滅絕的通常不是岩漿本身,而是火山噴發期間產生的揮發物和顆粒物,如二氧化碳、甲烷、塵埃等等。
這些產物能夠瀰漫在陸地、海洋和大氣中,造成極端氣候,擾亂生物圈,從而帶來大滅絕。
研究顯示,1.83億年前發生了持續30-50萬年、升温約6.5°C的快速全球變暖事件,期間伴隨着大洋缺氧,罪魁禍首極可能就是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
由於海洋具有更高的熱緩衝能力,所以陸地生態系統最先受到衝擊,在全球快速變暖的初期階段,植食性恐龍賴以生存的植物羣落就迅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並隨之影響了恐龍的演化進程。
新環境,新恐龍
當時靠近超級火山的南美洲,氣候潮濕,生長着針葉樹、種子蕨類、楔葉蕨類、以及葉片直徑達2米的雙扇蕨科等植物。
當火山噴發後,針葉樹一家獨大,成為優勢植物類羣,比如南洋杉科、掌鱗杉科和柏科,因為它們能夠適應乾燥和温暖氣候條件。
火山活動前後,南美洲巴塔哥尼亞的植被變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而遠離超級火山的北半球,植被組合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
通過孢粉組合,科學家重建了當時英國的古植被演化以及氣候狀況,主要由針葉樹、種子蕨、喜好濕潤環境的蕨類和石松類植物組成。
隨着全球温度升高,陸地的植被迅速發生轉變,針葉樹茁壯生長,喜濕植物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適應乾熱氣候的蘇鐵類植物。
即便是氣候恢復後,針葉樹家族的掌鱗杉科、柏科植物在陸地上也已經比比皆是。
Cheirolepidiaceae:掌鱗杉科;Cupressaceae:柏科|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火山活動前後,大陸和海洋環境主要變化,從左至右可明顯看到針葉樹逐漸增多。
很顯然,火山活動徹底改變了植物羣落,全球變暖,南北半球植物羣落多樣性均降低,並出現針葉類植物佔據主導地位的長期現象。
很快,植被組成變化開始影響到恐龍羣落。
這些根固在泛大陸之上的芸芸針葉樹,高大挺秀,普遍缺乏柔軟而寬大的葉子,只有堅硬而細小的鱗狀葉片。若要啃食和消化這些堅硬的枝葉,植食性恐龍的骨骼結構、生理和行為都需要作出改變。
對於基幹蜥腳型類恐龍而言,生活一下子變得困難了。
短脖子、纖細的頭骨、較差的咬合力、小小的牙齒上面覆蓋着薄薄的琺琅質(小於200μm)…這些身體構造在大型針葉樹面前,無一不代表着低效率的進食過程。
於是在侏羅紀早期之後,它們就從化石記錄中消失了。
事實上,基幹蜥腳型類恐龍的滅絕,不僅與植物變化有關,還涉及到自家龍的''排擠''。
畢竟,有龍憂愁,就有龍歡喜。那些歡喜的恐龍,就是往後屹立在陸地動物體型之巔的真蜥腳類恐龍。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蜥腳型類恐龍更替的時間線(晚三疊世-晚侏羅世),紅色陰影為超級火山事件,箭頭標誌着基幹蜥腳型類滅絕,此後為真蜥腳類恐龍的天下。
眾所周知,真蜥腳類恐龍經常被賦予''長脖子恐龍''的俗稱。
它們擁有着史無前例的長頸部,一頭扎進針葉林,用不着來回踱步,就能夠輕鬆覆蓋更廣的進食範圍和覓食高度,有效降低能量消耗。長頸部的末端是強壯的顱骨,以及覆蓋着厚厚琺琅質的勺形牙齒,可輕易切割、啃食針葉樹的堅硬葉子。
此外,由於真蜥腳類恐龍的體型巨大,腹腔內可容納長度驚人的腸道,腸道內有龐大的細菌羣落,所以整個腸道如同一個發酵池,足以讓大量食物堆積於此慢慢分解。
既然無須擔心消化不良,那乾脆就放開大吃大喝,於是它們放棄咀嚼能力,食物進嘴即可囫圇吞下,進食效率大大提高。
真蜥腳類恐龍|圖片來源:? MARK WITTON
可見,真蜥腳類恐龍的身體構造十分適應新植物羣落,使它們與其它植食性恐龍的競爭中脱穎而出,併成為中生代最成功的植食性動物類羣。
那麼,''第一隻''真蜥腳類恐龍是誰呢?
巨型恐龍的祖先可能是它
化石記錄告訴我們,大概在侏羅紀早期之後,真蜥腳類恐龍就成為了陸地生態系統中大型植食性動物的主要類羣。
但是,真蜥腳類恐龍的確切起源時間一直模稜兩可,主要受限於這一時期十分稀少的恐龍化石記錄,以至於我們難以探尋這羣''巨人''誕生的關鍵時刻。
2020年11月18日一項新研究顯示,科學家描述了迄今為止已知最古老的真蜥腳類恐龍,化石來自巴塔哥尼亞的Ca?adón Asfalto盆地,命名為日出野馬龍(Bagualia alba)。屬名''野馬''(Bagual)取自於發現地,種名''日出''(alba)象徵着它是最古老的真蜥腳類恐龍。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日出野馬龍的頭部骨骼和頸部骨骼化石,其中頭頸部的重建復原圖比例尺為10釐米
日出野馬龍到底有多古老?
科學家通過放射性同位素來測定地質年齡,得出日出野馬龍的生活年代為179.17±0.12Ma,即大約1.79億年前,這恰好緊隨着南非-南極洲的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1.83億年前開始噴發)。
那麼,在日出野馬龍生活的環境中,應該能夠隨處可見針葉樹,地層的沉積序列也證實了這一點。
而作為真蜥腳類恐龍,它的身體結構可以將針葉樹作為重要的營養來源,從而生存下去。
比如長長的脖子,適合取食大型針葉樹;下頜骨趨於強壯,適合切割堅硬的枝葉;牙齒變得更加耐磨,其琺琅質層厚度超過700μm,是基幹蜥腳型類恐龍的7倍;牙齒替換率變高,前頜骨每個位置有三顆替換牙…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地層柱狀剖面圖:從下至上,恐龍牙齒琺琅質厚度變化(μm),以及植物組合的變化(葉片變小,針葉樹逐漸佔據主導地位)。Bagualia為日出野馬龍,Leonerasaurus為一種基幹蜥腳形類恐龍。
由此可見,日出野馬龍以及其所在地層的植物組合變化,支持了真蜥腳類恐龍的優勢地位是在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之後開始確立的,以針葉樹為主導的植物羣落是真蜥腳類恐龍成功的重要因素。
日出野馬龍的生態復原圖,被針葉樹所環繞|圖片來源:? J. Gonzalez
儘管我們找到了巨型恐龍橫空出世的第一個確切證據,但仍未摸清這羣傢伙的底細——為何能長到幾十米、幾十噸?
恐龍巨型化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既有環境因素,又有生物本身的因素,並且每一種恐龍巨型化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所以這條揭秘之路還很長很長…
參考文獻
[1] Cunéo, Rubèn & Ramezani, Jahandar & Scasso, Roberto & Pol, Diego & Escapa, Ignacio & Zavattieri, Ana & Bowring, Samuel. (2013). High-precisi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a new chronostratigraphy for the Ca?adón Asfalto Basin, Chubut, central Patagonia: Implications for terrestrial faunal and floral evolution in Jurassic. Gondwana Research. 24. 10.1016/j.gr.2013.01.010.
[2] Slater, S.M., Twitchett, R.J., Danise, S. et al. Substantial vegetation response to Early Jurassic global warming with impacts on oceanic anoxia. Nat. Geosci. 12, 462–467 (2019).
[3] D. Pol; J. Ramezani; K. Gomez; J. L. Carballido; A. Paulina Carabajal; O. W. M. Rauhut; I. H. Escapa; N. R. Cúneo. Extinction of herbivorous dinosaurs linked to Early Jurassic global warming event.
[4]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20, 287 (1939): Article ID 20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