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實習生 張釋珍
閆雨龍參與的國家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最近剛剛結題,比順利結題還讓他欣慰的是,自己近幾年追蹤研究的山西省長治市的天空,越來越藍了。
閆雨龍是華北電力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青年講師,“十三五”期間,他參與了國家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中的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一市一策”跟蹤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山西長治等市的大氣污染情況,為當地治理霧霾提供科技支撐。產煤、運輸、鋼鐵、焦化……
過去,工業生產等過程造成的大氣污染給城市的天空濛上了一層灰霾,“但現在經常可以看見長治等地的朋友曬藍天,特別特別開心!”完成這項研究,閆雨龍不但為當地老百姓高興,更為自己手中的科技能改善民生而自豪。
民生問題是國之大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在創新驅動發展的今天,科技工作者更有責。
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確立了科技創新發展新藍圖。其中,“堅持把科技為民作為根本宗旨”是基本原則之一,指出要緊緊圍繞人民切身利益和緊迫需求,把科技創新與改善民生福祉相結合,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高質量就業創業、扶貧脱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讓更多創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眾獲得感。
在10月21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2015年的376萬人年增長到2019年的480萬人年,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為科研主力軍。其中,有不少像閆雨龍一樣的年輕人秉持着“科技為民”的宗旨,持續投入到各類科研項目中,於我國科技創新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順應需求、技術落地,將個人的價值根植於國家發展大勢之中,將自身的獲得感融入到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之中。
近年來閆雨龍每年至少要往長治等地跑四五十次,在科技治霾的過程中,他從老百姓身上收穫了感動,也被地方政府信賴科技的態度鼓舞了決心。
“開始我們在老百姓的房頂上取樣,即便給他們一些補償,人家開始還是不太理解,説‘你弄這個有什麼用啊’?但後來眼見長治的天越來越藍,我們再去,老百姓就特別熱情地説‘我們不要錢了,我們還可以幫忙,能治理好就行!’”
為開展跟蹤服務,閆雨龍所在團隊基於當地大氣污染分析結果給出了具體了治理建議,一個行業一個對策,甚至細緻到某類工廠的某個工段該如何做,不少建議都被當地政府採納。在細緻的治霾部署下,當地環境局和閆雨龍收穫了一串喜人的數據:2017年長治市PM2.5全年平均濃度60微克每立方米、2018年這個數字是54、2019年是47,均在“2+26”城市排名並列第二位。同時,秋冬季節重污染天數在“2+26”城市排名中也均處於第二少的位置。
閆雨龍欣喜地看到空氣質量的改善順應了大家對藍天白雲的期盼,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而他自己的工作也得到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的高度評價。不過他堅持説:“科技雖然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但付出更大努力的還是當地政府和老百姓。”
“科技治霾”是科技惠民的一個縮影。事實上,科技創新在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領域都發揮着支撐作用,不僅驅動着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精準醫療、物流基礎設施、通信網絡等老百姓耳熟能詳的領域,也在不斷為虛擬現實與互動影視等新興前沿領域的產業化注入活力,更是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相關領域持續發力。
網絡提速降費、生物製藥等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都讓老百姓享受到了實惠,而在年輕人眼中,“存在感”最強的科技惠民體驗則多數和人工智能相關。
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韓浩傑細數: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快遞、外賣、打車的精準調度;年輕人喜歡的智能家居、可穿戴手環;大家在各種門禁處使用的人臉識別、錄音轉文字時使用的語音識別;智慧醫療、智慧交通……背後都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在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過程中,自然也少不了青年科技工作者身影,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博士生朱健楠便是其中的建設者,也是獲益者。他和來自多個高校的小夥伴研發了一種無人駕駛清潔船,服務場景包括水面環衞、水域數據收集與人工智能預測、水域智能巡檢等。朱健楠介紹,他們在2017年成立了創業公司,目前已將產品推廣至中國內外的上百個城市水域。他本人則在2018年入選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成為了大家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對於朱健楠來説,能將技術真正應用於改善水域環境,就已經很自豪了。他慶幸自己身處於國家人工智能發展的浪潮之中,搭上了機器人行業熱情高漲、國家水域治理需求明確、水域基建備受關注的順風車,坦言“政策提供了很多幫助”。
事實上,政策支持確實是科技惠民的重要一環。東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殷國棟教授從“十五”開始攻關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技術,一路走過“十三五”,他深有感觸地説:“國家頂層規劃的路徑越來越清晰,政策迴歸實際,越來越科學化。”也正是在政策引導和支持下,近幾年,他和團隊主導攻關的國產純電動汽車專用底盤已經投入使用;分佈式輪轂電機驅動系統也已經和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達成合作;同時面向汽車智能化,還創新提出了電動化底盤系統無縫對接智能網聯汽車系統。
過去十幾年,殷國棟從青年學者成長為團隊帶頭人,帶領更多年輕人一起創新,總結起來,他認為自己這代人很“幸運”。幸運何來?他説:“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我們在產業變革之中貢獻出自身所學,培養人才,將科技用於人民,可以説是於變革之中推動變革。”
誠如殷國棟所感,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民生科技成果一直在相互成就。科技惠民不僅推動社會發展,讓普通老百姓有了幸福感,也讓青年科技工作者實現了人生價值,獲得感滿滿。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