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Epic商城送出了《生化奇兵》系列三部曲。
作為從初代發售已經十餘年的系列遊戲,《生化奇兵》系列出色的藝術表現,以及發人深省的劇情,使得這幾部遊戲即使放到今天,也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同類遊戲。
這其中,系列的第三部《生化奇兵:無限》,在2013年發售之後,就獲得了無數媒體的滿分讚譽。
相信當你通過燈塔的升降梯,來到這座美輪美奐的哥倫比亞的那一瞬間,你就能明白其為什麼被無數玩家稱作“第九藝術的最好代表”了。
令人驚豔的轉場
而除開遊戲構造的美輪美奐的世界,最讓玩家印象深刻的,我想一定是那位同樣美麗,且令人念念不忘的角色——伊麗莎白。
雖然看起來美麗且柔弱,但她並不會像“礙事梨”一樣在遊戲中拖你的後腿。相反的是,作為一名AI隊友,伊麗莎白會源源不斷地為你提供幫助。
在遊戲中,她會為你撿硬幣、開鎖,以及配合場景做出各種有趣的反應。戰鬥時,她也會給在你耗盡彈藥時給你提供補子彈和魔鹽,還能為你開啓時空裂境輔助戰鬥,而每當你瀕死之時她也能夠恰到好處地向你施救,讓玩家如沐春風。
“Booker, catch”
當然,如果只是因為在遊戲中作為一位“最強隊友”,那麼可能許多人在多年以前通關遊戲便早已忘記了這位角色。但她卻在無數的玩家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以下包含大量劇透內容,請酌情閲讀)
囚鳥
第一次見到伊麗莎白的時候,是在天空之城哥倫比亞的紀念碑島上。作為主角布克的我們,為了抵消自己賭博欠下的債務,接下了將伊麗莎白送到紐約的任務。
隨着流程推進,當我們來到雕像內部,打開一扇扇鐵窗,眼前的就是這位一舉一動都天真爛漫,如鳥一般靈動的伊麗莎白。
嚮往巴黎的伊麗莎白
——當然,也是一隻被囚禁的鳥。
伊麗莎白從嬰兒時期開始,就一直待在座雕像塔中。擁有開啓時空裂縫能力的她,被先知康姆斯托克囚禁在了這座機械塔內,一舉一動都被監視和研究。十幾年的囚禁生活,使她通過閲讀大量書籍,儲備了大量的知識。而在從書本中瞭解到外面的世界之後,她也不甘於被囚禁在這座塔中,開始嚮往自由。
而這樣的成長經歷,也使得天真的她即使在第一次遇見手拿武器從天而降的布克時,也在驚慌之後,轉而發散出對他的善意。而在我們表示能將她帶出塔的之後,嚮往自由的她也沒有一絲猶豫,毫不懷疑地選擇了與我們同行。
伊麗莎白是如此的熱愛與人交往,幾乎在飛出鳥籠的一瞬間,她就完美地融入在人羣中,踩着音樂的節奏,跳出歡快的舞步,彷彿從來沒被囚禁過。
她是一隻嚮往自由的鳥,在終於離開籠子之後,享受着無盡的歡樂。然而,選擇離開這座囚禁她的“象牙塔”之後,她即將面對的是更加現實和殘酷的世界。
成長
首先遇到的,是作為同伴的布克的背叛。
在登上第一夫人飛艇之後,伊麗莎白得知布克將自己從塔中救出,只是想要把她帶到紐約完成任務。於是她做了一件讓在場各位都感到吃驚的事情——這個柔弱的小女孩,用扳手狠狠擊暈了布克,表達自己的憤怒。
第一次使用暴力
而在布克昏迷之際,飛艇意外被地上的人們繳獲,而伊麗莎白和我們也隨之來到了地面的貧民窟。
在這裏,伊麗莎白看到了底層人民無盡的痛苦。她不明白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活得體面,而有的人卻只能被當作動物對待。她見到了殘酷的現實,無數慘死的民眾,混亂的世界,以及對極權社會的抗議,一切的一切都在衝擊着伊麗莎白。
標語中指的是伊麗莎白
而作為被康姆斯托克利用從而統治人民的工具,她也深感自責,想要對這場災難負起責任。於是她決定暫時放下巴黎夢,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拯救身陷水火的人民。
她將希望寄託於黛西(民意黨領袖)身上,希望通過黛西與康姆斯托克抗衡,帶來和《悲慘世界》中一樣的革命,將世界恢復到和平的狀態。然而,隨後她卻意識到,所謂的“民意黨”同樣會造成無數人民的痛苦,“屠龍者終成惡龍”,黛西和康姆斯托克的唯一區別,也不過就是名字的拼寫而已。
面對同樣瘋狂的黛西,年輕的伊麗莎白鼓起勇氣,舉起了手中的匕首。
蜕變
殺死黛西之後,伊麗莎白決定剪去一頭長髮,穿上母親的洋服,完成了一次從少女到女人的蜕變。
失去領袖的平民,變得更加瘋狂。人們互相撕扯着,而這裏彷彿也成為煉獄之地。而伊麗莎白卻別無他法,只能心存悲憫,眼睜睜看着布克殺死這些她曾經同情過的人們。
愈加瘋狂的人民
此後的她,在殘酷現實的磨練下,信念更加堅定。即使是被抓回籠中,面對更加折磨的“實驗”之後,在獲救之後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找到一切的源頭——康姆斯托克,並向他復仇。
最後,真相擺在了伊麗莎白眼前。
在行動之間,她瞭解了事情所有的真相。原來事情的一切源頭,就在於布克這個男人身上。當初在傷膝河作為屠殺原住民的美國士兵,布克在戰後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面臨着洗禮的抉擇。在這時,產生了平行世界的分叉。如果布克拒絕接受洗禮,那麼他依舊還是那個布克,頹廢地生活下去;而如果布克選擇接受洗禮,那麼他就成為了那位先知——康姆斯托克。
很難説清布克和康姆斯托克誰欠了更多的“債”,或者説一切都是因與果的循環。布克酗酒、賭博,為了還清債務,甚至將自己的女兒安娜賣給了康姆斯托克。而就在雙方的爭奪之間,孩子也在空間傳送之時失去了自己的小手指。
——是的,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的出現以及她所擁有的超能力,也正是康姆斯托克開始走向極端的契機。
這時,伊麗莎白也意識到了,命運是無法逆轉的。無數個平行宇宙,在布克決定接受洗禮成為康姆斯托克之時,就已經註定要走向瘋狂。而無論怎麼打開時空裂境,只會產生更多的悲劇,陷入無限循環。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布克重回接受洗禮的那一刻,在此扼殺所有的可能性,阻止一切使得布克成為康姆斯托克的可能。
面對一路上搭建了深厚友誼,卻永遠選擇逃避的布克,伊麗莎白下了決心。
在故事的最後,布克死去,康姆斯托剋死去。只留下最後一位伊麗莎白,在懺悔池中埋頭沉默。
如果説本體中的伊麗莎白,在經歷殘酷現實之後依舊帶有青澀的影子,那麼在DLC《海葬》中,伊麗莎白的形象可以説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是另一個平行世界。在這裏,我們能看到已經蜕變成為成熟女性的伊麗莎白。
此時的她,來到了海底的銷魂城。目的只有一個——將這個世界的康姆斯托克也給抹去。
通過調高管道的温度,伊麗莎白將莎莉(這個世界中康姆斯托克的養女,但不小心被遺棄,同時也是第一部中被改造的“小妹妹”)給逼出管道,莎莉的玩偶突然身首異處,讓康姆斯托克回憶起了那段痛苦的經歷。
原來在這個世界,年幼的伊麗莎白在布克和康姆斯托克的爭奪之下不幸地被截斷了頭顱(這也是這個世界的康姆斯托克為什麼存在的原因)。悲傷的康姆斯托克選擇忘記一切,過上了喝酒賭博的頹廢生活。
伊麗莎白用她的決絕果斷,讓康姆斯托克回憶起自己的喪女之痛,帶着自責死去。
救贖
真正讓我對伊麗莎白產生共鳴的,是《海葬》的第二篇章。
在海葬2中,故事的一開始,伊麗莎白終於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巴黎。在塞納河畔靜坐,面對着和煦的陽光,河對岸的艾弗爾鐵塔,和身邊圍繞着的善意滿滿的人們。耳邊飄蕩着經典的法國歌曲《玫瑰人生》,甚至連鳥兒都能哼唱出同樣的曲調。一切的一切,彷彿都這麼美好。
然而,和故事的開始——從地面來到哥倫比亞的奇妙轉場一樣,此時的畫風突變,巴黎風景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再回到銷魂城的陰暗世界中,與上一章的結局接壤。
在上一章中,由於自己最後沒能救下莎莉,她的良心受到了深深的譴責。出於對莎莉的愧疚,她選擇了為自己贖罪,重新來到銷魂城。只是因為時空的轉移,她失去了所有的能力。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以伊麗莎白的視角進行活動。而在這時,我才真正感受到伊麗莎白的聰明與才氣。即使在時空轉移中失去了超能力,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依舊能通過各種手段戰勝敵人。
複雜的分子鏈
而即使伊麗莎白知道自己的結果只有死亡,但她為了向莎莉贖罪,同時也是因為預見了一代主角傑克會在隨後的旅程中解放莎莉,也義無反顧的走向了亞特拉斯,接受了自己的命運。
在亞特拉斯的嚴刑拷打下受盡折磨
她用她的死為自己“贖罪”,拯救了莎莉,同時也使三部曲的故事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伊麗莎白的一生,都是在自責與贖罪中度過。就連短暫的在巴黎度假的時光,也很大可能只是她彌留之際的幻想。
在我看來,伊麗莎白所還的債,與其説是贖罪,更像是一種救贖。
仔細想想,從嬰兒時期就被囚禁着長大,幻想着美好的伊麗莎白,真的有罪嗎?如果無罪,又何來贖罪一説。她什麼都沒做,卻生來就肩負父輩們的罪惡。善良的她,為了捨棄了自己,最後就救贖了他人。
即使第一次通關遊戲是在五年前,我依舊能夠清晰地記得,在通關海葬的結局之後,那種對伊麗莎白註定走向悲慘結局的悵然和無力感。
總結
也正因如此,我認為伊麗莎白這一角色形象被塑造得極為成功。
在伊麗莎白身上,我們能看到她散發的魅力——她美麗但絕不是花瓶,博覽羣書通曉各種知識,性格柔弱卻決不退縮。同時,在經歷殘酷的現實之後,她也逐漸具備了堅強、果斷、決不退縮等等獨立的特質。
在遊戲中,無論是嚮往自由天真爛漫,還是被現實妥協決絕果斷,又或者是為了莎莉選擇犧牲自我,她在這條註定走向悲劇的旅途中不斷地成長和蜕變,最終選擇捨棄小我,救贖他人。
其中始終不變的,是她那天使般博施濟眾的善良。
而一直到今天,期間無論玩過多少優秀的遊戲,遇到多麼出彩的角色,伊麗莎白也始終在我的心中佔據着不可撼動的地位。即使遊戲中的伊麗莎白已死去,但她已經成為了一束白月光,永遠地活在了玩家記憶深處。
顯然,終結了悲劇循環的伊麗莎白,在最後依然無法擁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但我始終願意相信,在某個平行時空裏,曾經真的有那麼一個“安娜·德威特”,在仍舊天真爛漫的年紀,被布克帶到巴黎這座浪漫的城市,開始了屬於她的《玫瑰人生》。
請問芳名?
——安娜